卷首语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PREFACE
有学者说:学术应当追求本真和卓越。诚哉斯言!
明朝学者于慎行论曰:“古人之文如煮成之药,今人之文如合成之药。何也?古人之文,读尽万卷,出入百家,惟咀嚅于理奥,取法其体裁,不肯模拟一词,剽窃一语;泛而读之,不知所出,探而味之,无不有本,此如百草成煎,化为汤液,安知其味之所由成哉?今之工文者不然,读一家之言,则舍己以从之,作一牍之语,则合众以成之,甚至全句抄录,连篇缀缉,为者以为摹古,读者以为逼真,此如合和众药,萃为一剂,指而辨之,孰参,孰苓,孰甘,孰苦,可折而尽也。乃世之论文者,以渣滓为高深,汤液为肤浅,取古人之所不为,谓其未解,拾古人之所已吐,笑其未尝,不亦鄙而可怜也哉! ”(《谷山笔麈》)其论学精髓值得当代学人借鉴。
学术研究需要鲜明个性,它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拥有灵感,具有特色,而且其内涵丰富多彩,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优、人优我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真理、宽容失败,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等。可以想见,做学问是一门细活,需要潜心钻研,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风,否则永远出不了精品力作。
总之,没有学术个性,就没有生命力,遑论创新了。
本期“特稿”栏目推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德发教授《提升学员创造力与文学史教学改革》一文,针对当下文科大学生创造力匮乏与现代中国文学史教学之关系进行深层次思考。笔者认为,目前以现代文学史为教材来提升文科大学生的创造力既有必要性更有可能性;就
可能性而言,一要创造性使用文学史文本,二要以自由对话方式,让师生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切实感受文学巨匠或大家的超凡卓越的创造力,这对于提升学员创造力大有裨益。
“桂东南历史文化”栏目发表的几篇文章都各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如,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馆员覃正的《唐代铜州与容州治所之考析》认为,新旧“唐书”记述桂东南铜州与容州的治所相互抵牾,尔后方志便有着种种不同的解读。笔者围绕这些问题,从碑刻、史书与考古诸方面
进行分析,厘清北流与容县古今分域,以及铜州被废弃的史实,进而又从地理形势去深入考究容州治所一直没有迁移过的战略意义,否定了国史“迁徙说”,同时澄清了其它有关的问题,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他栏目文章,如湖南第一师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竹苗博士等的《马克思小土地所有制思想对新时期土地改革的启示》,玉林师范学院韦广雄教授等的《大学生廉洁意识及廉洁教育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博士罗小凤教授的《论超验主义视阈下谭延桐的超验诗歌》,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金云博士等的《解构主义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探析》,等等,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学术视野,值得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