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军
(安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英语专业课与非语言能力培养
吴 军
(安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非语言能力欠缺的现状,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语教育和培养学生非语言能力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当前英语教育尚未实施的现状。本文阐述了在英语专业课教学中渗入全人教育的可行性,并用实例说明了思路和方法,指出了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英语专业课;非语言能力;培养;英语教育
众所周知,21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探讨的主题。著名教授韩庆祥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即能力教育,能力是素质的体现。[1]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以及与学生自身发展有关的诸多能力,它们是思维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笔者把这些能力统称为非语言能力。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注重的不仅有语言能力更有非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以后,随着高等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对于热门的英语专业,学生人数更是大幅度增加。由于班级人数多、师资相对薄弱等问题,英语教育工作出现较大漏洞:尽管在大学四年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非语言能力,即思维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则相对欠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是当前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应具备的生存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程度。非语言能力的欠缺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点可以从调查结果和语言学家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通过调查和座谈得出的结论是:外语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差,缺乏宏观思维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2]胡春洞指出,许多英语专业的人学了英语的皮毛,但思维能力却没有提高。[3]黄源深用“思辨缺席症”来形容外语学生的智性不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4]外语专业人员思辨缺席症究其根源,大体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观念上强调的是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外语学习的结果不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2]非语言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已是一项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的工作。
关于外语教育与学生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不乏学者研究。早在1967年教育学家Whitehead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并引导学生的自身发展……大学的最终目的与其说是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能力的培养。大学的职责便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5]应用语言学家Williams和教育心理学家Burden认为,学习和教育之间存在基本的区别:学习肯定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但是真正的教育作用在于给学习者的生活提供更广泛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必须关注全人教育。[6]语言教育学家Arnold认为,我们在教授语言时,还应该教育学习者如何生活得更满足以及对社会负责任。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关注认知和情感特征及需求……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文秋芳、宋文伟为改革南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提出增设“综合素质实践课”,该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要求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他们在群体中的自律和协作精神。[8]胡文仲、孙有中认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9]周燕全面阐述了语言教育的实质,指出了目前英语教学的不足。她认为,语言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师通过教授语言的过程实施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性格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做好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备。[10]
纵观近些年对英语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培养的关注和认识已有一定的高度,但是,如何将非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英语专业课教学中却是一项空白的工作。徐蔚提出应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于师生互动之中。[11]张雪珠、张琪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渗透的几种途径。[12]尽管这些教师提出了渗透的观点和一些方法,但是涉及面较狭窄,与实际操作尚有一定距离,而且均未提到在英语专业课上的渗透思路及方法。可以说英语专业课程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未能实现教育目的。周燕指出,能够把英语教学和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结合起来的仍然不多,在语言教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还远没有成为英语教师的自觉行为。[10]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学生非语言能力的培养仍是一项空白的工作。这样的英语教学只能称之为技能训练,而不能叫做英语教育。这正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要达到教育目的,除了英语教师要不断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基本素质之外,其重要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教育目的,逐渐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在英语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教育目的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可行性。综合英语、泛读、高级阅读、英美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等英语专业课的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拥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这些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典范篇章展现出西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这些优秀的人文教材对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给学生以点拨,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便可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语言教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一)纳入教学计划
将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能力视为教学基本任务,纳入教学大纲内容。这项工作需要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求包括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一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的各个单元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过程。
(二)融入教育理念
讲授知识内容时尽可能融入教育理念,启发学生思考有教育价值的问题。例如,就人际交往能力而言,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有6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交际文化内容:从第2课Going Home中,可以学习在英语文化背景中如何有礼貌地与陌生人搭话;从第4课The Boy & the Bank Officer中,学习如何有礼貌地终止谈话以及如何热情地为顾客服务;在第8课My Personal Manager中,可以学习真诚道歉和赞美别人以及有礼貌地拒绝邀请,等等。在这些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场合下恰当的会话用语,还可以看到说话时使用的丰富的身体语言。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中的交际文化时,渗透人际交往的意义、原则和艺术。
意义: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必然伴侣。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快乐、悲伤是与同他人的交往与关系相联系的。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文学、艺术、科学等一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环境和社会、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如何,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往往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原则:平等交往,尊重他人,真诚待人,互助互利,讲究信用,宽容大度。
艺术:语言艺术(得体、礼貌、赞美、幽默、避免争论等)和非语言艺术(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语用学的理论给学生一些启示,如Leech的礼貌准则: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赋予任务教育价值
教师在选择或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时要赋予它更多的教育价值。Williams和Burden认为,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教师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选择和提出任务。[6]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此外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技能实训的成效。现在,英语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加大了实践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布置不同形式的任务,例如表演英语剧目并制成录像、制作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通过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其能力。再比如,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存在交往问题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交往障碍?如果你是当事人,会如何处理和别人的关系?你认为人际交往中的要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中西人际交往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可以让学生就某一具体交往艺术展开讨论: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4课中工作人员对顾客说话时面带微笑,针对这一交往艺术,教师便可布置如下任务:心理学家亚德烙说过,“无论你处在何种境地,请记住微笑会带来奇迹”,请你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微笑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人说,“仅懂得微笑的重要性还不够,还要学会微笑”,谈谈你的看法。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篇有关人际交往的英语作文,这样,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言,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融进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要素,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比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第12课ConfessionsofaMiseducatedMan中,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暗示应建立一个由“某强大的国家或民族为首的大同世界”。“9﹒11”事件后,美国人想要建立全球权威的心情更加迫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四)布置有教育意义的作业
作业内容要体现教育目的,通过作业练习,加强对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培养。例如,有关人际交往能力,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篇有关人际交往的英语作文;就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言,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就某一问题的观点。这样,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非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非语言能力欠缺的现状,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语教育和培养学生非语言能力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当前英语教育的实施状况,阐述了在英语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可行性并用实例说明了思路和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英语专业课上实现教育目的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相关知识。周燕认为,“如果没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成功地完成语言教育这样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我国的语言教育迄今为止尚不算成功,还说明语言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11]显然,要实施英语教育,英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1]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4):23-26.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5):9-15.
[3]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000.
[4]黄源深.思辨缺席[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1999.
[5]Whitehead,A.N.TheAimsofEducationandOtherEssays[M].NewYork:TheFreePress,1967.
[6]Williams,M&Burden,R.L.Psychology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7]Arnold,J.Affectin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8]文秋芳,宋文伟.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J].外语界,1999(3):11-15.
[9]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10]周燕.语言教育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A].陆培敏,金利民.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1]徐蔚.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80-86.
[12]张雪珠,张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04(4):21-24.
[责任编辑:K]
2015-09-24
吴军(1963-),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H319
A
1671-5330(2015)06-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