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白”概念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2015-12-17 15:41郭欣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长沙410082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译语译者译文

郭欣(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长沙410082)

从“空白”概念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郭欣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长沙410082)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空白;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翻译

中国古诗词以语言简洁、结构紧凑见长,有限的文字蕴含着无限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意象备受诗人的青睐。在纷繁复杂的意象中,水意象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联想意义,因而在中国古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英译中国古诗词时,对水意象的传递不容忽视。然而,之前对水意象的翻译研究甚少,而且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对比译文并讨论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本文拟从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一、“空白”概念与文学翻译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同其他代表人一样,伊瑟尔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式理论影响,伊瑟尔提出了“空白”概念。“空白”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伊瑟尔,1978:249)。伊瑟尔认为,“每一个本文部分固有的确定性并不包含在它自身之中,这种确定性只有通过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才能存在……正是本文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意味赋予了这些本文部分”(伊瑟尔,1978:266-267)。在阅读过程中,空白激发读者与文本不断进行交流,从而促使读者主动连接各部分,填补各部分之间的空白,重构文本意义。读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味并获得审美体验。

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文学创作和接受活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像普通读者一样对文本进行解读。其次,译者又不同于普通的读者,他们“为再现而阅读”“为编码而解码”(Hatim&Mason:2001:224)。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译者也是译文的作者。鉴于此,将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再恰当不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本文中的空白绝不是一种缺陷,相反它们是引起读者审美反应的基本元素。”(伊瑟尔,1971:12)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空白。

二、保留水意象空白的必要性

水不仅是古人生命的需求,也是古人情感的寄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水的千姿百态在古代诗人心中激起了复杂多样的联想,他们借水抒情,寓情于水,将丰富的情感寄于水意象。水意象的联想意义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受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诗人往往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含蓄为文,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正如伊瑟尔所言,“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要产生厌烦”(伊瑟尔,1974:275)。因此,尽管水意象的内涵丰富多样,诗人仍然噤口不言,只是设计一个空框结构,在水意象与诗词其他部分之间留下大量空白。通过这种留白技巧刺激读者发挥想象,从而促使读者融进诗词中,领略诗词余味无穷的意境,进而自己体味水意象承载的情感内涵。既然留白手法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技巧,译者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就不应将原诗词中的水意象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随意填补,破坏原诗词中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此外,在翻译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作为原诗词的读者,像普通读者一样根据阅读经验、审美习惯和知觉体验原诗词中的空白,并将它们填补,完成对原诗词的解读。这样,译者在翻译中或多或少总会受到自己对原诗词解读的影响。正如马萧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译所根据的源语文本应是创作本文与译者解读相互作用的辩证的统一”(马萧2000:48)。以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尽管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但每个字都可以构成一个意象,意象之间充盈着大片空白。水意象出现在最后一行,并以两种形式出现:江水和雪。诗人将它们并置,省略连接词,以此设计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对这行诗的理解历来阐释各异,这种差异在其译文中更加明显。试比较下面三种译文: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126)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熊译,2010:238)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江”与“雪”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像赵甄陶认为的并列关系(stream and snow)还是像吴清雄认为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抑或是像许渊冲教授认为的渔翁是在江上钓雪(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解读原诗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先在经验、审美习惯以及主观想象的影响,对原诗中空白的具体化自然也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如果译者在译文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原诗中的空白填补,不仅会破坏诗人的留白艺术技巧,剥夺读者想象、创造的机会,而且有可能会导致误译,远远偏离原诗的意境。正如钱冠连教授所言: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明示,译变对了,便堵塞了读者的想象,译变一处堵塞一处,译变全部堵塞全部,结果是整个译品虽然可读但毫无趣味,这是取消了文学;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明示,译变错了,便无异于毁灭了原来的创造,变错一处毁灭一处,变错全部毁灭了全部,要多糟有多糟(钱冠连,1997:33)。

三、保留水意象空白的翻译方法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有必要在译文中保留水意象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再现空白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也表明,保留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空白是可行的。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诗词中的空白。

(一)照搬原诗词的结构和水意象

“照搬原诗词的结构和水意象”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按照原诗词的结构翻译,并对水意象不作任何改变,完全保留原诗词中的空白和水意象。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一些容易为译语读者理解的空白。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联系语境以及发挥想象感悟水意象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自己填补空白,体味水意象的联想意义。例如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一诗: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这首诗是刘长卿遭贬后触景生情所作。全诗以写景为主,首联描写了鹦鹉洲上没有波浪,没有烟雾,水面宽阔渺然的场景。颔联点明诗人的思乡之情,奠定了该诗的情感基调。颈联和尾联继续写景,虽然诗人只描写了“夕阳”“鸟”“洞庭水”三个主要意象,没有直抒胸臆,但是由于颔联已经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两句即便像这样只是写景,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苦闷思乡之情,更不用说是如此凄凉的景象了:夕阳西下,阴冷的汉口边,飞鸟纷纷归巢,放眼望去,洞庭湖水仿佛与远方的天边连成一片。因为有前两联的铺垫,以及上句飞鸟归巢的场景描写,此处直译水意象与天际相接,保留水意象与其他意象之间的空白,读者也能将水意象的绵长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相联系。请看译文:

At Hankou,sunset rays aslant the flight of birds,

And Dongting's autumn waters melt into the skies.(吴钧陶译,1997:399)

译者直译原诗中的“洞庭水”意象,并照搬原诗的结构,让译语读者自己想象夕阳下飞鸟归巢、湖水与天空相连的画面,进而体会湖水的宽阔绵长特性,以及中国古代诗人借水之绵长抒发思念之悠长的手法,从而使译语读者不仅发挥想象参与到这首诗中,欣赏这首诗的画面美,而且对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联想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二)调整原诗词的结构,突出水意象

“调整原诗词的结构,突出水意象”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原诗词中的水意象,以及水意象与原诗词中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但为了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引发的联想意义,并且不破坏译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对原诗词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水意象在原诗词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与诗人意欲表达的情感紧密相关,对该意象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词意境的体会。例如李煜所作的《相见欢》一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在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将人生失意的愁苦寄寓在对萧条衰败景色的描绘中,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词人内心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流水”意象表达,“流水”意象被赋予词人个人的情感色彩。为什么内心的“长恨”如东流之水?词人为什么选用水意象?词人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留下空白,激起读者的参与,并使其能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水意象也因而变得突出。在翻译时,为了突出水意象特性的同时不破坏词人留下的空白,译者可以对这句的结构稍作调整。请看陈君朴先生的译文:

Endless is water's eastward flow,

Endless is man's heart-rending woe?(陈君朴,2007:191)

译者改变了原词的结构,将这一句拆分为两句,每句都以“endless”开头,突出“流水”与“恨”之间的相似处。但译者并没有直接道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原词中的空白予以保留,期望译语读者主动参与,在上下句的对比中将二者联系起来。这样水意象在译语读者心中会更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带来的联想意义也更加深入人心。

(三)增加语词,突出水意象

所谓“增加语词,突出水意象”是指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原诗词中的水意象以及水意象与原诗词中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但为了突出水意象的特性及其引发的联想意义,增加一些修饰词对水意象予以强调,帮助译语读者理解诗词中水意象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例如温庭筠《梦江南》: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倚楼望江期待丈夫归来而又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句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渗透着主人公的悠长的思念之情。“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个意象都是主谓结构的词组,词人将它们并置,而没有加任何连接词,从而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斜晖”和“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怎样的景色?请看“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的译文:

The slanting sun sheds sympathetic ray;

The carefree river carries it away.(许渊冲译,2010:256)

许渊冲教授保留了原词中的空白,但是增加了形容词“carefree”修饰水意象,使水意象在这首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有助于译语读者将流水的无情与主人公的含情脉脉进行对比,体会水意象在这首词中引发的意味和情感,从而更多地了解中国古诗词中水意象的联想意义。

(四)加注,提供水意象的背景信息

“加注,提供水意象的背景信息”即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对一些难于被译语读者理解的空白进行加注,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一些专有名词和不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联想意义。这样做一方面保留了原诗词中的空白,另一方面由于注释不受诗词篇幅的限制,因此可以给译语读者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信息,帮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理解和欣赏空白以及水意象丰富的联想意义。请看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这首词写一位女主人公倚楼怀人。词上片以两条河流开头,用了三个“流”字,水意象在这首词中也变得突出起来。下片直抒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那么这两条河流在这首词中有什么作用?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有什么联系?“汴水”与“泗水”之间有什么联系?“汴水”“泗水”是中国两条河流的名称,不为译语读者熟悉,因此可能阻碍译语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给译语读者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帮助他们体会水意象在这首词中承载的意义。请看龚景浩教授的译文:

The River Pian1flows,

The River Si1flows,

They flow to the ancient ferry at Melon School.

(1.The Pian River originates in Henan.It flows into the Si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at an ancient ferry crossing.)(龚景浩,1999:5)

译者直译原词中的水意象,但采用加注的方式处理原词中“汴水”和“泗水”造成的空白以及它们之间的空白。通过注释,译者提供了“汴水”和“泗水”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大致区域以及二者的交汇地点。这样译语读者不仅对“汴水”“泗水”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也能进一步将无声无息、缓缓东流的水意象与词中主人公悠悠的愁思联系起来。

四、结语

水意象贯穿中国古诗词创作的始终,是中华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意象之一。然而水本是自然界中一种物质,其复杂多样的联想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诗词中才能体现出来。根据“空白”概念,正是诗词中水意象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空白赋予水意象具体的联想意义。此外,由于空白允许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多样解读,因而文学作品才得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鉴于此,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保留原诗中的空白,尽可能避免破坏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1]Hatim,Basil&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Iser,Wolfgang."Indeterminacy and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 in Prose Fiction"[A].In Miller,J.Hills(ed).Aspects of Narrative[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12.

[3]Iser,Wolfgang.The Implied Reader[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4]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5]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48.

[7]钱冠连.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现代外语,1997(1):33.

[8]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9]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丽娟)

The Translation of Water-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Blankness

GUO Xin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olfgang Iser's concept of"Blank"is applicable for analyzing literary transla⁃tion.Drawing from the concept of"Blan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main methods of retaining the blanks.in the translation of water-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lyrics.

blank;water-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lyrics;translation

H315.9

A

1673-2928(2015)03-0099-04

2014-11-19

郭欣(1987-),女,河南安阳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译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弟子规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