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断层之探究

2015-12-17 15:41王海王海潮刘峻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京报报刊

王海,王海潮,刘峻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断层之探究

王海,王海潮,刘峻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曾领先于世界,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却是在外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长达2500年的断层。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

古代新闻活动;近代新闻事业;断层;原因

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发轫最早,但现代新闻事业却根源于西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步伐缓慢并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公元元年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才逐渐清晰(柏德逊,2013a)6。正如汪英宾在《美国新闻事业》中所言,“中国之新闻学先世界各国而早有之矣。虽然中国新闻千余年来绝少进步,即以今日发达状况,较之欧美亦不能及其万一。”(汪英宾,1924)

中国近代报纸要从两个路径追根溯源:一是源自唐朝的邸报和宋朝的小报;二是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近代报刊。邸报是唐宋以后历代朝廷发布政令、记录朝廷政事和皇宫事宜的官方报纸,宋朝以后民间兴起的小报和清朝初期的《京报》都没有像英国的“科兰特”那样演绎成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于是这条路径断了。“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民间出版的邸抄、京报有近400年的时间。它们持续的时间不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等方面都难以与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新型报纸相比。”(方汉奇,2000a)244-245那么,“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最初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又次之。”(戈公振,2003)73国人的近现代报刊理念是在19世纪在华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报刊、世俗化报刊以及外国人创办的商业报刊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古代至近代的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断层。

现当代中国新闻学著述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在华外国人创办的各种中外文报刊对中国本土报刊兴起的影响,而对于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进程中出现的断层很少提及。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澳]廷柏利(H.J.Timperley,又译为田伯烈)《中国新闻事业的开端》等著述中明确提到了这个断层,但他们都未对此展开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新闻事业断层及其原因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相关学者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报刊的出现代表着世界报刊的发端。早在公元前2357年尧帝统治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具有新闻要素的口头报刊。作为公众思想和舆论的解说者,中国早期报刊以内容真挚、形式简洁明快的诗歌而出现,由孩子们沿街咏唱,如周朝列子的著作《列子》(卷四)中的诗歌“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柏德逊,2013b)6。就像英格兰《朱尼斯来信》一样,这些诗歌由不图物质回报的不知名作者完成,他们正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编辑。《春秋》记录着鲁国的世事,“至于采集新闻,则中国商周之间,已有官吏专司其职。”(Y.P.WANG,1924a)11

世界上最早的有形报刊始于中国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19年间)。当时存在三种月刊:《月旦评》《月令》《月表》,记载着当时的时事评论、政治活动和时事要闻(柏德逊,2013c;汪英宾,2013a)7-8,2。甚至新闻事业之所不可少之印刷术,如纸、墨、活字版皆为我国千年以前之发明。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而具有近1200年办刊历史的“邸报”(《京报》)是世界上生存最长的报纸,是中国封建王朝上情下达和维系其统治的重要舆论工具。

在汪英宾看来,从理论上讲,在最早发明纸张、印刷术和官方报纸的中国,几个世纪前就应该出现近代意义上的报纸,但事实上,这个进程在中国由于各种固有的困难而无法实现(汪英宾,2013b)8-9。[澳]廷柏利在1930年的北平“中华事典”协会的演讲《中国新闻事业的开端》中进一步阐释了汪氏的观点,“中国新闻事业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出现了,但是中国人接触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却是在2500年之后,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两千多年的断层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受到刚才提到的官办刊物的影响。”(H.J.Timperley,1930a)

作为报刊媒介必需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但真正把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运用到新闻业中的却是西方国家。汪英宾在《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中关于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论述可以作为这个断层的又一明证。他首先引用徐世昌《日新宏议》中的相关论述来证明这一点,“我们认为中国的发展非常缓慢。但是,中国人曾经发明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技术。蔡伦的造纸术与欧洲出现的第一台造纸机时隔近千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300多年德国和法国才制造出纸张。法国人把造纸业带到英国,而直到1690年美国才创立第一家造纸厂。”(Y.P.WANG,1924b)12接下来援引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中国总论》中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的赞许和客观评价,旨在比较中西印刷术演进之差别,“毋庸置疑,活字印刷发明者的荣誉当属一位名叫毕昇的中国匠人,他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早于古登堡在美因茨切割字模之前500年就开始印刷书籍了。……这种技术发明似乎永远不会演变为可以代替雕版印刷的实际生产。”(汪英宾,2013c)4

二、出现2500年断层的原因

邸报源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2年)的开元杂报,发展至清朝初期更名为《京报》,直到20世纪初期覆灭。中国本土的古老报纸始终没有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和传统文化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阻碍了民间报刊和小报的发展,延缓了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进而导致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进程中出现断层。

(一)邸报(《京报》)的垄断地位阻碍新型报刊的兴起

邸报(《京报》)独特的报道内容、“上情下达”的发行渠道及其衍生的系列环节形成自唐朝中期至清末的信息传播体制。邸报(《京报》)符合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有利于封建帝国的统治,在封建王朝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占据垄断地位,因而源于宋朝的小报和其他具有商业报刊萌芽的民间报纸很难发展起来。

从现代意义上说,邸报(《京报》)不能称之为报纸,因为它只是由朝廷公文组成而以政府官员为目标读者的简单记录。《京报》和现代意义上报纸的唯一联系就在于,在华外国报纸和本土报纸的很多内容就是引用《京报》的。英国外交官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把这层联系说得很清楚:“《申报》始终如一地引用《京报》全文,使《京报》拥有更大的发行量。外国人对于清廷官员升迁和贬谪的消息不感兴趣,但是京城里渴望升官发财的人却会仔细研读;科举考试的最新消息第一时间通过电报传到上海,然后立刻传到赌场。赌徒会在考试结果上押大笔赌注,结果,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博彩业迅速发展。外国人会查看《京报》刊登的有利于传教士的政策,审查官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充满激情的言论出现在《京报》上会欣喜万分。”(H.J.Timperley,1930b)

《京报》内容的单一和受众面的狭窄,导致其无法向现代报刊方向演变。唐宋以来,加官晋爵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发奋图强的主要动力,而《京报》以及类似地方刊物为他们了解宫廷活动、国家政策和官位升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这些知识分子对其他大众报刊并无太大兴趣。此外,《京报》原本是提供给朝野官员,对外发行是不合法的,就如英国禁止议会演说出版一样。因此这种官办报刊是妨碍中国新闻事业萌芽的主要原因。

1.邸报符合自给自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制度下,邸报(《京报》)及其手抄新闻信的传播模式已经适应民众、学士和官僚阶层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价值取向。

1800年至1911年间,中国民众的识字率为3%到5%,其中很多人对新闻不感兴趣,不关心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更不注意国外的情况(Roswell S. Britton,1966a)2。中国古代信息多靠“艺技人”口头相传,文盲惯于从茶馆、评书人和历史教师口中获悉。这些人把最近发生的事情融合到讲述中,借此来活跃气氛(Roswell S.Britton,1966b)6。后来被演化成口头新闻的形式,艺技人以走街串巷,聚众演说的方式进行表演,来获取听众的小费。这种口头新闻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内陆一些偏远的城镇。

邸报和《京报》只供给受过良好教育的士绅读者阅读,普通民众只能阅读手抄报。报纸内容局限于单调而刻板的新闻。卫三畏在1848年曾这样论述:“一般情况下,城市贵族和受过教育的人阅读和讨论京报,以便更多地了解统治者的性格和做事程序,而有关罗马人及其统治阶层和国会的报道较少。在各省府,数千人被雇佣来誊写和编辑报纸,供那些不能购买完整报纸的读者阅读。”(Roswell S.Britton,1966c)106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倾向于反思,沉浸于对成熟文化的历史思考,并不关注现在或将来。他们普遍希望将来得到某一官职,“诵短文,构小策,以求进身之道”(张密生,2005)168。从这些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来看,包含了官员罢免,等待朝廷任命的及第考生信息的《京报》,绝对是具有头等价值的报纸。朝野之中,无论高官重臣还是卑微小吏,朝廷法令和皇位变迁总是其感兴趣的新闻。

2.邸报(《京报》)有利于维护封建帝国的统治

1)邸报和《京报》是官方控制的“上情下达”的信息传播主渠道,其从诞生到灭亡都是政府控制的“喉舌”,是封建帝国统治机器的组成部分。

在清朝,《京报》虽然不具备欧洲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但却代表着官方权威性,因为其内容皆从宫廷援引而来,因此《京报》在欧洲声誉较高,使外国人误认为是官报。赫德爵士(Robert Hart)曾说:“京报是一个外来的空泛叫法,指代个体投资商所有的独立报纸,并非官报。京报报道朝廷备忘录和公告复制本,很少包含真正重要的公告。”(Roswell S.Britton,1966d)8中国本土报纸都是传播朝廷思想行为的工具,再加之这些报刊多半服务于受教育和统治阶层,通过遍布全国的网络自上而下地传播官方的信息,控制广大民众。哈罗德在《帝国与传播》中论述了文字传播和罗马帝国兴衰的密切关系,“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发展靠的是两种组织的折中,这两种组织反映两种媒介的偏向。莎草纸有助于帝国官僚体制的发展,这一体制与辽阔的国土相关;羊皮纸有助于教会阶层制度的发展,这一制度与时间相关。拜占庭帝国长期不灭,这与它在另一种成功的折中相关。在这种折中里,既有靠石刻文字的君主成分,又有靠泥版文字的宗教成分。”(哈罗德·伊尼斯,2003)114中国本土报纸及其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恰恰印证了伊尼斯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本土报纸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功能反而成为妨碍其演绎为现代报纸的阻力,因为“报纸首先在那些权力薄弱或者统治者较为宽容的地方兴盛起来”(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1982)6,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的报纸即创刊于当时四分五裂的德国。

2)《京报》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粹事实记录的观点,这部分内容充当着其他国家报纸评论的作用或者“舆论领袖”的角色。古伯察(Fégis-Evariste Huc)参考波拿巴(Bonaparte)《世界箴言报》(Le Moniteur Universal)的内容说,中国《京报》实际上是监督者,通过刊登朝廷奖惩、官员贬谪对腐败官员进行警示并对其善行加以鼓励(Roswell S.Brit⁃ton,1966e)12。

沿袭中国古代的做法,《京报》每一项公告都清晰地给出了颁布的原因,而公告的起草者总是极力维护其举荐和意愿。在国家社稷遭遇危机的时刻,朝廷经常命令总督或者巡抚呈递奏章,而这些奏章就成为朝廷决策时参考的意见和观点的汇集。监察御史充分利用其检察和监督朝廷中渎职和其他不良行为职能的豁免权,隐蔽或大胆地揭露和攻击腐败官员及其行为,这形成中国独裁政治的一个惊人特点。评论家们把批评的对象延伸到皇帝本人,而且对于皇帝的批评也可以刊登在《京报》上。从明朝开始,某些朝廷官员,特别是御史具有“封还上谕”的权力(林语堂,2008)57,他们可以将手中用来颁布的圣旨返还皇上,提出批评或修正的建议。所以,中国审查制度和政体决定了《京报》新闻的犀利而引人入胜的一面。

(二)《京报》衍生的手抄新闻信与报业环境阻碍新型报刊发展

传统上,中国的手抄新闻总称“邸报”。在“驿报”“钞报”等有关“邸报”的对等名称中,“抄”或“钞”或“报”是可以交换使用的。钞报是地方重新抄写的报纸(Roswell S.Britton,1966f)2,而“邸报”等同于帝都报道。中国的手抄新闻先于罗马外的其他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都习惯把命令张贴在公共场合。在汉朝,更周密的手抄信被广泛运用。唐朝时期的手抄单叶新闻本质上类似于《罗马记事》,长安和洛阳的誊写员就像罗马的抄写员一样,为订户服务。中国的手抄新闻发展成一种行业,成为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随着印刷术的应用,宋朝时期大众新闻纸开始出现,但是邸报及其衍生报仍占主导地位。

科举制度使得民众、学士和官僚阶层重爵禄而轻学问,有利于其“加官晋爵”的手抄新闻机制广受爱戴,加之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所有的因素阻碍了印刷术广泛的应用和传播。直至19世纪,中国仍存在大量手抄新闻纸,如林则徐组织编译的《澳门新闻纸》就是手抄形式。由于当时的封建帝国走向没落,19世纪的新闻纸甚至不比18世纪的手抄新闻信。同时,由于有关版权法律条款的缺失,出版行业几乎没有版权可言。当时中国不存在盈利的原著,这也使手抄新闻信成为一个大行业,巩固和强化了邸报的地位,同时阻碍了新型报刊的发展。

中国古代新闻纸印刷成本很低,价格也很低廉,但租赁报纸却很普遍,报纸的实际阅读量不能通过订阅者的数量来衡量。“……报纸在读者中穿梭,每次交易只赚取可怜的费用,直到报纸破损的看不清字的时候才不得已烧掉。”(Y.P.WANG,1924c)47报馆宣称,每份报纸至少在12-15个人中间传阅。当时没有广告和资助来填补印刷费用,而报馆只依靠少量的订阅和街头兜售来弥补开支。由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地方营销、手工作坊、行会控制大宗货商品阻碍了正常经济的运行。当时中国市场形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销售策略,因此广告就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

少量的广告营销靠的是街头张贴,租赁张贴路段的行为从未发生,更不必设想购买报纸的版面做广告。当时的广告订单只是少量的非物质产品,主要是江湖医生和药剂师,以及马戏团、说书者和算命先生、旅馆和饭店。在高度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生活必需品无须广告来促销。在卖方市场下,包括报纸在内的各行业的营销商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销售策略,引介新产品或兜售剩余产品。中国商人更多地依赖个人信用而非广告来销售其产品。

(三)封建经济制度对本土报纸的束缚

15世纪到18世纪,西方商人被中国政府限制在少数海港和边境贸易点,国家间的往来只是“贡纳”关系;除了自然科学和神学的相关知识之外,中国朝廷和社会对西方几乎没有什么兴趣。1793年,乾隆皇帝在答复英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王庆云,1985)294

从1800年到1911年,中国的封建经济日益衰落,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在传统的封建经济和闭关锁国的强大“惯性”影响下,整个帝国还是由自给自足的地区组成,邮政服务昂贵,走向衰落的封建经济制度继续约束着本土新型报纸的发展。

清朝统治阶层控制着报业,朝廷为自己掌控的报纸发放充足的预算,唯一的限制就是不允许刊登大众的即兴批评。清朝《大清会典》授权邮政管理局掌管报房印刷官方传送给各省府京报。在19世纪,邮政管理局让特定报房印制其预算支持的报纸,然而报纸监管却是松散的。1873年的新闻审查条例只是朝廷批准的一个草案而已,要求印刷商每天的报刊至少在10张或者20页以上,所刊登的每个公文都必须完整地编排在一期报纸上,而非连载,尤其不能省略因遭遇惩罚而免税的告知。在1836年和1853年,道光皇帝曾经批准朝廷出版法案,规定一般出版物可以自由公开地出版发行,只有几种报刊发行情况受到朝廷限制(Ro⁃swell S.Britton,1966g)10-11。

在1800年至1911年期间,清朝的报业管制政策相对是宽松的,但现代报纸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匹配的新闻自由和法律保障。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决定了本土报纸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束缚了《京报》的发展。汪英宾认为,清末民初中国本土报纸发展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难题是政治不稳定和公众对于新闻业的偏见。政治动乱阻碍着报纸的发展。中国本土报纸受政府控制并依赖于政府津贴,其结果必然局限于传统的套路。在很多传统人士看来,记者们只是摇唇鼓舌的下流痞子,只有本土报纸摆脱了政府的羁绊和束缚,向公众证明自己成为一种高尚的公共服务行业,它们才能够在世界报坛立于不败之地。

就合法性层面来看,中国本土报刊可能享有像其他民族国家的新闻业同样的新闻自由。因为从中国历史开端以来的口头新闻(歌谣)就一直追求新闻自由。秦朝之前,言论自由曾经被视为民众的天赋人权的基本权利,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中国箴言得到明证。孟子把言论自由作为了解舆论的渠道:“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而中国历史上的暴君往往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周历王姬胡及其大臣召公虎公爵上演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曾引发反对严厉审查公众言论的运动。汪英宾认为,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言论审查事件。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本土报刊从未享有新闻自由,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军阀们从未接受过按照法律行事的教育,而新闻界从未形成联合组织或同盟来促进中国本土报业争取言论自由(Y.P. WANG,1924d)43。因此,言论自由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新闻始终以统治者的利益为导向,制约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自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其内敛性文化的固有特性也深刻地塑造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架构及特点。商业文化的缺失,让古代的新闻事业丧失了进化为近现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推动力。

对此,汪英宾说,“我国古人崇尚寡言为美德,泥古之士,遂称报业为无聊生涯,各种谬见不一而足,其实今日中国报业犹属幼稚之时期,虽全国出版品已有千种之多,彼轻视报业者却非无因。当与国人相谈发展报业之问题,则十有八九犹未解新闻为何物。”(汪英宾,1930)这种思想主导了中国古代至近代早期的新闻业态文化。

对于这种畸形的业态文化产生的内因,白瑞华认为,技术缺失、无广告、无津贴和商业资助、手工作坊、低价销售的中国近代本土报纸源于一种家族式文化,即由伦理道德支配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内,人们知足常乐地追求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规范人际关系和避免自然灾难的境界,但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中国长久以来已经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运作而伦理复杂的社会机制。相反,西方年轻的新闻理念却沿袭着一条唯物道路演变着,其目的是征服大自然,倡导实证疑问、自然科学和进步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Roswell S.Britton,1966h)15。

作为封建帝国的传播工具,邸报(《京报》)没有经历西方报业演绎为现代报业的重大发展阶段,而以独特的传播模式伴随着封建帝国走完了自己的里程。与西方培根哲学演绎而来的高度技术化、商业化和崇尚新闻自由的新闻事业(Roswell S.Britton,1966i)17比较而言,中国本土报纸遵循建立在政治功利性和个体急功近利基础上“经世致用”的理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孕育了中国本土报纸,另一方面又束缚其从手抄新闻信向近代报业的转变,个中关键因素是本土报纸迎合功利性读者的需求和封建帝国“上情下达”的政治需要。当时代要求邸报和《京报》做出改变时,它们已经过于僵化,无所适从。“正像人是猴子变的,而今天的猴子却不能再变成人一样”(方汉奇,1996b)245,本土报纸只能逐渐地为近代的外报和新型报纸所取代。

三、结语

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总会受到其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东西方来说都是一样的。西方新闻事业中的政治因素不及经济因素的分量,因此大多倾向于自由主义性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呈现别样的路径,它往往是按政治的变迁而演变,很少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而后者恰恰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兴起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以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为基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顽强地生存了两千多年。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据即在于彼时的新闻事业是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帝国上层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它必然可以覆盖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的士大夫阶层。持续了两千多年的辉煌,同时是两千多年的大断层,与帝国的其他社会经济特征一样,中国封建社会之新闻事业由于愈发难以企及新生的生产力和文化潮流而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无论怎样,中国古代新闻事业塑造的两千多年之中华文明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和后续影响不可低估。毕竟历史与未来两极相通。

[1]柏德逊.中国新闻简史(古代至民国初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a,b,c:6,6,7-8.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a,b:244-245,245.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3.

[4]Y.P.WANG.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M].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1924a,b,c,d:11,12,47,43.

[5]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a,b,c:2,8-9,3.

[6]H.J.Timperley.he Beginning of Journalism in China[R], 1930a,b:11-25.

[7]Roswell S.Britton.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1800-1912)[M].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Taipei,1966a,b,c, d,e,f,g,h,i:2,6,106,8,12,2,10-11,15,17.

[8]张密生.科学技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68.

[9]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4.

[10]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6.

[11]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7.

[12]王庆云.纪英夷入贡:附敕谕英吉利国王二道[M]//石渠馀纪(又名《熙朝纪政》):卷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294.

[13]汪英宾.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C]//黄天鹏.新闻学论集.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0.

(责任编辑:陈丽娟)

Reasons of the Lapse from Ancient Journalistic Activities to Modern Journalism in China

WANG Hai,WANG Haichao,LIU Junx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Ancient China journalism activities led the world once before,b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journalism was influenced by foreign press.That meant a lapse appeared in Chinese journalism for as long as 2500 years.The rise of the native new press in China was hindered by Tipao(Peking Gazette)the monopoly press in the feudal society and its derived transcript service,Chinese self-sufficient feudal economic system,the press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journalistic activities;modern journalism in China;lapse of 2500 years;reasons

G219

A

1673-2928(2015)03-0029-06

2014-10-08

王海(1967-),男,河南新乡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传媒翻译、中外新闻史。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京报报刊
“文本中的文本”:晚清时期新报中的京报
百强报刊
清朝传播政策的价值取向及评价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