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案研究概述
陈庆伟1,刘兰林2,张永跟2,马占山1,时潇1,韦磬均1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关键词]新安医学;医案;学术思想;辨治特色
医案是医家临床诊治疾病的真实记载,其直接反映了各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的特色与学术思想。地处江南一隅的新安地区(即今之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诸县及江西省婺源县),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新安医学[1],其医籍以医案宏富著称,学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新安医案进行研究,从中挖掘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辨治特色。
1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1.1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固本培元学说为新安医家所推崇,该学说集中体现于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程敬通《程敬通医案》等新安医案中,诸多学者对上述医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姚志坚[2]对《石山医案》进行研究,认为汪机是温补培元学术思想的先驱者,汪氏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根据《黄帝内经》中“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基本原理,主张固本培元、扶正防邪,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新安医学培补元气的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而开创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吴云霞[3]通过研究《程敬通医案》固本培元思想指出,《程敬通医案》固本培元思想是在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养阴学说的基础上,重视补先天之肾气,扶后天之胃气,治疗上更讲究扶正祛邪,从新安医学“培元固本”的理论出发,从根本上扶持正气,使五脏六腑功能正常,阴阳调和,做到阴平阳秘,从而防治疾病。
此外,还有学者对新安医案进行全面总结,归纳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如陈雪功[11]通过整理研究新安医家的医案医著,将新安医家学术思想概括为汪机“营卫一气说”、孙一奎“动气命门说”、方有执“错简重订说”、汪机“新感温病说”、余国珮“燥湿为纲说”、汪昂“暑必兼湿说”、吴澄“外损致虚说”、程国彭“八字辨证说”、程国彭“医门八法说”、郑梅涧父子“养阴清肺说”等“十大学术思想”。
2新安医家辨治特色研究
2.1辨证明分真假虚实新安医家辨证准确,擅长分辨真假虚实,如刘敏等[12]通过分析《赤崖医案》指出,清代新安医家汪廷元临证善辨真假虚实,态度严谨慎重,效研经典之旨,师古而不泥古。张友贵[13]认为,《杏轩医案》所载程文囿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审症亦较细致。程氏对于真假寒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辨析,颇能掌握要领。吴华强[14]细观程文囿《杏轩医案》真假寒热诸案,认为其辨证精深,指出在真假寒热证的辨证中,应做到四诊合参,如面色、神情、肢体冷暖及口渴感觉等可以表现为真象,也可以表现为假象,而舌象及二便的表现则较为真实。至于脉象,则有真有假。刘兰林等[15]从明清新安医家脉案探析其诊疗特点,指出孙一奎对疑难杂症善辨真假虚实,注意询问病史,分析脉证,尤其重视患者体质因素;陈鸿猷《管见医案》则体现其“审证求机”“因证选方”的辨治特色和重视证机动态演变。王键等[16]在研究吴楚《医验录》时指出,吴氏尤对真假寒热能精思明辨,救死回生,是一部救治的专集,而《冯塘医案》载正案162则,多为杂病验案,冯氏擅治杂证虚劳,尤辨真假虚实,论病遣方颇具特点。王乐匋等[17]、谢海洲[18]通过研读《王仲奇医案》均认为,王仲奇辨证细致入微,擅长燮理阴阳。王氏见征察脏,从脏腑经络分析病机,辨证求本,分辨真假虚实。
2.2治法以固本培元见长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该学派以汪机、孙一奎为代表,主张温补培元,重用参芪温补中气,将参芪益气与温补下元联系起来,治病注意正气的培养,擅于运用虚实补泻以调整气机之运行,强调肾间动气的作用,反对一味“滋阴降火”,每喜将甘温益气与辛热温阳相伍而用,对阴阳两虚的病证,也力倡温补阳气为先[16]47-48。江六顺等[19]认为,汪机在治病过程中抓住治脾胃气之本,根据“脾胃喜温而恶寒”的特性,选用味甘性温而力专的参芪作为主药,并随症配伍。万四妹等[20]对《程茂先医案》进行研究,统计出90余则医案中用温补而效者占1/3,表明程氏善用人参、附子温补,属新安医学中“培元派”之列。黄奇骏等[21]通过研究《程茂先医案》发现,程氏在咳嗽、发斑、痛证、癃闭、泄泻、眩晕等病证治疗中均以温补之法,用参芪等药而效,认为程从周治疗虚证常用温补中气、温阳补肾立法选方。其温补之法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从李东垣以益气与升阳药配伍健脾胃,二是仿汪机人参黄芪同用补气,三是效孙一奎用补气与温阳药组方温补肾阳。洪必良[22]通过统计郑重光《素圃医案》发现,未取温热方药者仅35例,不及总数的1/5,这足以说明其擅长温补,尤擅长运用干姜、附子治疗疾病。周雯等[23]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固本培元法的临床应用,指出适用固本培元法的病证特点为脾肾阳虚,以具有益气健脾、温补脾肾及温补督脉功效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2.3用药强调轻以去实清代新安医家用药轻清灵透,自成一派。新安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氏气化用药、调拨气机,贵在质轻灵动运用之妙,选药组方均不离芳香宣透,如藿香、佩兰、杏仁、白豆蔻、桔梗、枳壳,用量轻灵,具流动之气[16]67-68。翟志强等[24]在研究余国珮《婺源余先生医案》诊治创见时指出,余氏用药戒偏戒杂,平正中和,反对治风动辄四物加羌活、独活、桂枝、防风、红花、桃仁之类以活血祛风,认为“惟跌打损伤可用行气活血之品”,因此,其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当易之曰“治风先养血,血充风自灭”,反映了余氏治风独具特色。黎忠民[25]分析了《程门雪医案》用药特点,认为“轻以去实”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立法较灵,对年迈、体虚、病危、病久一类虚实夹杂、攻补两难的复杂重证,常用轻补、轻清、轻宣、轻化、轻开、轻香、缓下等法,取得了转危为安的效果;二是善用轻药宣气,气机通畅,首选药如杏仁、白豆蔻、橘红、桔梗、旋覆花、佩兰、厚朴;三是药精量轻,药味简洁。
3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对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辨治特点研究多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通过对医案的分析凝练而成。这些文献对新安医家医案的研究深度不一,侧重各异,多局限于个人医案的研究,对多家医案的综合探讨较少,新安医案学术思想及辨治特点的多元化、综合性研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今后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继续深入进行个人医案的研究,但不局限于某位医家的单本著作,可按年代或按学术和临床特色进行综合整理研究;二是利用现代科研方法对专病专方专药进行研究,更倾向于突出疗效及疾病防治规律的研究;三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研究,有计划地开展某病或某部著作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化银.医家群体:“新安医学”浅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3):9-10.
[2]姚志坚.新安医家汪机学术思想浅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101-103.
[3]吴云霞.《程敬通医案》固本培元思想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48.
[4]黄辉.新安医学家徐春圃: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25-832.
[5]李志民.法源东垣治重脾胃:吴楚学术思想探微[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4):250-251.
[6]任存霞.张仲景叶天士学术经验比较的相关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368-3369.
[7]张秀芳,李净.论吴澄《不居集》之学术贡献[J].西部中医药,2011,24(11):5-7.
[8]万四妹.戴慎.浅析《素圃医案》临证实践仲景学说的特色[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67-2268.
[9]汪寿鹏.略论程敬通的学术思想与贡献[J].江苏中医,1991(12):38-40.
[10]牛淑萍,王乐匋,许业诚.《丹台玉案》对伤寒理论的发展[J].国医论坛,1988(4):40-41.
[11]陈雪功.新安名医学术思想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3-15.
[12]刘敏,余海林,刘兰林.清代新安医家汪廷元临症经验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75-76.
[13]张友贵.超群迈众开阔心思:程文囿《杏轩医案》特色评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1(1):11-13.
[14]吴华强.学习《杏轩医案》寒热真假案的体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2(3):27-28.
[15]刘兰林,王键.从明清新安医家脉案探析其诊疗特点[J].新加坡中医学院学报,2013,1(2):1-3.
[16]王键,吴毅彪,刘兰林.新安医学名医医案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1-53.
[17]王乐匋,任何,王键.论王仲奇医案的特色[J].中医杂志,1993,34(12):713-715.
[18]谢海洲.读《王仲奇医案》有感[J].中医杂志,1993,34(12):756.
[19]江六顺,袁静.浅谈新安医家汪机药用参芪治脾虚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2):54-55.
[20]万四妹,戴慎.浅析《程茂先医案》[J].江苏中医药,2010,42(8):61-62.
[21]黄奇骏,周美启,程晓昱.程从周气虚论治发微[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5-6.
[22]洪必良.郑重光《素圃医案》特色简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3):11-13.
[23]周雯,刘兰林,杨矛.等.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法临床应用的数据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55-260.
[24]翟志强,宋柏林.余国珮诊治创见选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2):26-27.
[25]黎忠民.程门雪用药经验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1994,16(6):5-7.
·综述·
1.2脾胃分治思想黄辉[4]认为,徐春圃十分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观,对《古今医统大全》中医案的研究表明,徐春圃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均注意顾护脾胃,并首次提出脾阴虚的概念。李志民[5]通过研讨吴楚《医验录》,认为吴楚继承东垣之学而有发挥。吴楚治疗内伤杂证,注重调治脾胃,并首次提出“脾胃分治”之说,其治疗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在拓展临床辨证思路上有着重要意义。任存霞[6]对《临证指南医案》进行研究,指出叶天士脾胃观体现在“脾胃当分析而论”“创养胃阴学说”“理阳明制厥阴”三方面。张秀芳等[7]在研究清代新安医家吴澄《师朗医案》和《不居集》时指出,吴澄继承了徐春圃脾阴虚的学术观点,创立养脾阴的学术理论,并创制理脾阴方,详细论述脾阴虚的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大法,使脾阴虚的理、法、方、药趋于完善。
1.3伤寒温病学说外感病有伤寒和温病之分,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现代学者从新安医案中开展伤寒学说、温病学说及寒温融汇的学术思想研究。如万四妹等[8]在整理研究郑重光《素圃医案》的学术特点时,指出其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以辨治伤寒重视三阴,倡六经分治疟疾,是新安医学著作中典型的经方医案代表。汪寿鹏[9]在研究《程敬通医案》的学术思想时指出,程敬通辨治外感风温首创“温邪袭肺”理论,从学术上阐发了风温初期的发病机制,对清代医家叶天士创造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温病发生发展机制不无启发。牛淑萍等[10]通过研究孙文胤《丹台玉案》,认为孙氏将《伤寒论》归纳为正伤寒、温病、热病、瘟疫、类伤寒,其立说新颖,阐述详备,多有发明创新,将外感伤寒和温病融为一炉。
[Key words]Radix Paeoniae Alba;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benzoylpaeoniflorin
收稿日期:(2014-10-27;编辑:张倩)
通信作者:刘兰林,LanLinLiu@qq.com
作者简介:陈庆伟(1989-),男,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Z03159);安徽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资助项目(2012gxk063)
[中图分类号]R249.1[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2.028
stir-baked with wine andRadixPaeoniaeAlba stir-baked with bran; the content of both paeoniflorin and benzoylpaeoniflorin was highest inRadixPaeoniaeAlba stir-baked with bran, followed byRadixPaeoniaeAlba stir-baked with wine and unprocessedRadixPaeoniaeAlba. ConclusionAfter processing,RadixPaeoniaeAlba has reduced content of paeoniflorin but increased content of albiflorin and benzoylpaeoniflo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