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写作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反映出人们的交际能力。目前,写作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投入更多精力。过程性写作属于多次打草稿的写作过程,包含了输入、初稿、互评以及批改等环节。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过程性写作英语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51
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当得到教师的指导,可从控制性写作练习开始,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词组写出段落,由段落构成完整的文章。过程性教学的基础是交际理论,将写作看做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应当结合话题进行写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累积写作材料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带领学生累计写作材料。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如在学习了“装饰圣诞树”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为学生展示圣诞树、星星以及礼物等,让学生动手装饰,在装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明怎样装饰最合适,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较高,纷纷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装饰结束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之前说过的话写下来,此时学生就能够自然地写出文章,不会产生恐惧感[1]。其次,教师可记住单元小结来累计写作材料。单元小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先带领学生书写完整的句子,组织语言材料,最后写出完整的文章。在开展写作练习时,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如初一与初二年级的学生应当先熟悉书写的格式与规范,随后自己组织语言写出5句以上的重点内容。初三年级的学生则应当以写出完整的文章为目的。例如在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选取不同季节的事物,让学生猜,由此导入话题:Which season is the most dangerous one?It looks like sugar,but it is not sweet.It looks like cotton,but it cant spin.It comes in winter and makes the weather colder.What is it?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立刻就能够抓住课堂的主题——季节。随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下季节的特点,又给出一些形容词,如exciting,interesting等,或者给出一些句子结构:It is...to so sth,让学生运用这些句子结构进行描述,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二、拟定初稿,仔细修改
初稿阶段一般就是将已经构思好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写作的关键阶段。学生在写初稿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放开些,不应该拘泥于一般的形式。在学生写作时,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单词与句型运用到文章中,如此便能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写作时,应当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过程性写作法主张,学生的作文不能仅由教师来批改,还可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2]。在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对组内的作文进行评价,这些问题一般会涉及作文的内容,因此学生可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例如文章的中心或者结束语等。回答完教师给出的问题,学生就需要为阅读的文章写出书面评语随后进行交流,如此便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新写作,最终定稿
重新写作就是开始第二稿,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再思考与升华等,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在作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会为学生先安排布置一篇作文写作指导,随后经过教师评讲等,让学生再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因为缺少“重新写作”的环节,很多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地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假如学生还无法写好第二稿,应当先不安排新的作文题目。当学生在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时,就能够逐渐累积更多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能够自然地掌握更多写作的技巧[3]。第二稿完成后,教师就可与学生一同评价,相互讨论,最终定稿。对于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反复修改作文不太可能,因为这些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变为文字,因此这一环节主要针对一些作文评分较低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性写作能够帮助教师理顺教学思路,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经过写作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2]张日观.过程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过程性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Z3).
[3]褚羞花.英语写作教学中体裁分析写作法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