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本质,灵活用好教材

2015-12-17 23:32宋根珍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起点意图体系

宋根珍

摘 要:“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理念。但“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读懂教材。只有读懂教材,才能用好教材。从读懂教材概念呈现方式、起点的适应性、编写意图和编排体系等方面,阐述“读懂教材本质,灵活用好教材”之观点。

关键词:读懂;方式;起点;体系;意图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实施以来,诞生了许多版本的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一些读懂教材的体会,敬盼同行们研教。

一、读懂教材的逻辑起点,提高衔接程度

(一)起点过高——铺路搭桥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分类”。教材呈现一条船图案中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见右图),其用意是通过分类让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和钝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可在大多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分类,学生只会得出按角分的结果。学生为什么得不出按边分的现象呢?是因为前面的教材中从没出现三角形的基本特点:三个顶点、三个角和三条边,所以,面对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很难从边的角度去思考。学生能想到按角分,应归功于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中学习过直角、锐角和钝角。也就是说,按角分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衔接的,而按边分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学生的学习起点是相隔离的。从教材编排体系上分析,“四边形分类”也是如此。像这样的内容,在教学新课之前,笔者建议为学生提供探索新知的“阶梯”,如“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之前,应增加四边形的基本特点:有四个角、四条边和四个顶点,以及对边、对角等,使学生在上新课时能自然地想到“四边形分类”可以按角分,也可以按边分。按边分又可以从有几组对边平行或有几组对边相等等方面思考。进而让学生感觉到按有几组对边相等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比较复杂,这样就可顺理成章地让学生进行按有几组对边平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起点过低——删繁就简

新教材提供的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可喜的。但过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往往会造成所呈现的素材低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的现象。

例如,“温度”是“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其主要内容有:用正负温度表示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在温度背景下比较零度、正负温度的大小。此课,笔者曾听过10节有余,可没有一节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在于,教材内容低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教了学生没有多大的长进,不教怕别人说不尊重教材。笔者曾对农村学校的一个班作过前测,55人笔试的情况如下表:

说明:①在温度计中标出温度,错的主要是把“~”看成负号;②练一练的第1题,有6人空白也统计在错的13人当中;③练一练第2题的第4小题,比较的理由中,32人用了正负数和零的大小排列方法,4人认为有一个“-”减的符号,表示0℃以下,且数字越大,天气越冷。

前测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温度的生活经验有相当高的认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科学课中学过温度计,在电视中看过天气预报。笔者认为,像这样的低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素材就应删繁就简,可以把“温度”和下一节的内容“正负数”合并上。“温度”中主题图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认识负数后,通过找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和利用温度计理解类似负五摄氏度、正五摄氏度的意思来代替。练一练的内容可以用下面一道题来代替。

在( )里填冷或热;在○里填“>”“<”或“=”。

气温20℃比0℃( ) 气温-20℃比0℃( ) 气温-2℃比 -30℃( )

20 ○ 0 -20○0 -2○-30

通过这样的铺路搭桥或删繁就简的处理,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提高学习材料与学生学习起点的吻合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素材功能

(一)读懂多种算法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教材常常会出现多种算法,我们要读懂这些方法间的关系,即并列关系,还是促进关系。如果把促进关系的几种算法作为并列关系来教学,则会影响主要方法的构建。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了4个。便于学生理解,先除十位上的数,再除个位上的数。这道题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可见,教材中所呈现的三种方法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促进”关系,也就是说,操作法和口算法是旧知,是为竖式方法的建构服务的。根据编者的编写意图,在使用教材时,笔者建议做到三个结合:(1)口算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培养直观形象能力。(2)口算、摆小棒与探索笔算方法相结合,培养抽象思维能力。(3)笔算算理与语言内化相结合,培养本质抽象能力。即师生得出笔算的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对算理实现内化,从而巩固笔算的操作要领。

(二)读懂教材的学习要求

现在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数学课堂上得越深越好,非要把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知识提前让学生学习,造成了教材要求学生学习的“四基”没有掌握,这样的“提升”实际上是拔苗助长。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教师A教学的大致情况:

1.提出任务

教师无序地出示: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上衣分短衣和长衣,裤子分短裤、中裤和长裤,问:“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法,你认为搭配的方法有几种?请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白纸上。”

2.自主探索

学生的方法大致有:草图连线法、符号(图形、编号)连线法、文字法、乘法。

3.交流提升

教师要求学生一边汇报,一边说思路。接着是让学生比较优化,从而得出乘法最简单的结论。

4.巩固相乘法

师:3件上衣,3条裤子,搭配的方法有几种?

生:3×3=9。

师:2件上衣,4条裤子,搭配的方法有几种?

生:2×4=8。

师:5件上衣,7条裤子,搭配的方法有几种?

生:5×7=35。

由于这一环节的优化与巩固,学生在练习菜的搭配、线路的搭配时,都采用了乘法。

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用书所建议的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数学方法”主要指列表法、连线法。这两种方法是北师大版教材经常要用到的解决问题策略。而“乘法”是初、高中常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倡导此法,学生就会马上生搬硬套,很快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说出结果,从而淡化了有序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适当的拓展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把握好度,切不可“种了他人田,荒了自家园。”

三、读懂教材的编排体系,留足学习空间

数学教材的编排既要考虑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又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所以,同一内容往往编排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去了解知识之间的孕伏与延伸,准确把握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类似上述的例子还有许多,下面再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几个。

以上四点,是笔者在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切身体会,愿今后与同行们再探讨。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起点意图体系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新年的起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