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树彦
摘 要:新形势下,做好班主任工作实属不易。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严字当头,严而有度;与学生交往,要做到用心关爱,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并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严字当头;用心关爱;公平公正;沟通交流
班主任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若要做好,那就更不容易了。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如同孩子的父母,无论从哪方面,都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细心负责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绝不会粗心大意。笔者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多年,在这些年里,可以说大多数时间主要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多年以来,笔者所带的班级无论是从哪方面都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下面笔者就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管班法宝:
一、严字当头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亦是如此。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严”是首要条件。笔者曾记得上学那会儿,原来的班主任平日里与学生没大没小,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嘻嘻哈哈,时间久了,班上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便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上课时没等班主任说话,他们就在下面大声吵闹,或者在课堂上时不时来句冷笑话,害得老师无法上课,因为班主任平日里太过于平易近人了,纵容他们的一切不良习惯,所以,一时之间对他们束手无策。时间久了,整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变得自由散漫,课堂更是一团糟,学校最后只有另外安排老师,一切才算平息了下来。所以,要做好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必须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成才。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严”更有它的特殊含义:严,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方面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而且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今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也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当然,这里所说的严,并不是但凡学生有过错,就进行严厉的批评、谩骂,甚至是挖苦、讽刺或者体罚。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做到严而有度,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学生违犯了班级管理规定时,首先要让他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然后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最后再与他单独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学生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
二、用心关爱
爱是点燃学生心灵灯塔的火种,爱更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更要求教师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为学生只有在爱的熏陶和感染之下,才能学会关爱别人。作为教师,大家都深有体会,当你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时,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你、佩服你。其实,学生就是这样,特别是小学生,在他们眼里,很多东西都理解得很单纯,在成人看似极其平常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世上最完美的;在老师看来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这辈子都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做老师的,缺少的就是这一个在自己看来简单但对学生看来特别的举动。其实,说到关爱学生,真的并不需要做老师的怎么费尽心思地去付出,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足以让学生记你一辈子。
三、公平公正
做任何事情,一碗水一定要端平,小到家庭,凡事只有公平公正,才能当好一家之主;大到国家,凡事公平公正处理,才能当好一国之主。作为班主任,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也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喜欢听话懂事、学习优异的学生,而面对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则是恨之入骨。在日常管理中,这些学生总被班主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学生因为小事发生争执时,班主任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会偏向学习好的学生,被罚站的永远是那个调皮捣蛋的。这样,时间久了,爱学习的成绩越来越好,不爱学习的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导致两极分化。新形势下,班级管理中,不存在所谓的优生和学困生,所以,作为班主任,面对所有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每一件事情,切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对待学生,否则你将会失去公信力,你在班上说的话将会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
四、沟通交流
人与人的沟通其实是心与心的交流。作为班主任,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强制学生做一些任务,那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或完成,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被社会重视。而作为学校,承担着教育的主要责任,班主任更是开导和教育留守儿童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如何学会与学生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成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其实,无论是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是整天无所事事的学生,在他们背后总有一段足以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但现在的孩子都很好强,一般情况,这些事情他们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学会寻找时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让他们打开心扉,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参考文献:
刘娜.小议班主任工作的艺术[J].普教研究,1997(0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