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要在角度上创新,不宜老生常谈;要重视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灵动而有活力;要简化头绪,抓住根本,以简求丰,实现高效;务实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全文的扎实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创意;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26-02
【作者简介】任健,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16)教师。
余映潮老师在谈到教学创意时说道:“教学创意与教学设计是两码事,创意侧重构想,设计则是创意的铺展。”也就是说,教学创意应是教学设计的先行,教学设计是教学创意的细化,教学创意富有艺术性,能够使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更好。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有效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对学生而言指向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而言则指向教学效益”。那么,怎样的教学创意更能使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效果更好呢?
一、语文教学有方略,角度创新乃妙诀
教学创意之首要当在求“新”,主要宜在教学角度上创新,即教学角度的独特,“巧”用教材,体现“个性”。一线教师对教材都非常熟悉,许多课文不知上了多少遍。但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面对课改,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断重复,其课堂教学想必也是平庸而无新意的。而那种置文本于不顾,对学生随意解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还美其名曰“创新”的做法,也不过是思维上的“乱弹琴”。
笔者在多次执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篇小说《窗》时,在教学创意的角度上尝试了创新,抓住小说的结尾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一读结尾——领会“光秃秃”一词前置的效果。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从语序上看,为什么强调“光秃秃的”?通过所见窗外景色的不同,赏析近窗者这个人物形象。
二读结尾——看似不起眼的“只是”。通过比较两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引导学生赏析远窗者这个人物形象,感受美丑心灵的对比,体会对自私卑劣者的讽刺和惩恶扬善的态度。
三读结尾——选择“一堵墙”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习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四读结尾——由“看到的”所看到的。两位病人所“看到的”却完全不同,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标题“窗”的作用。
五读结尾——我们离“他”有多远。引导学生思考:远窗者是不是本来就内心丑恶?结合上文了解远窗者的心理变化。启发学生:当你遇到类似的心理失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教学创意改变了笔者以往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教学思路。通过一句话,了解两个人物;通过一句话,读懂一扇窗;通过一句话,串起一节课;通过一句话,学习一篇课文。聚焦核心文字,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思想内涵,都让学生有所收益,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
二、教学创意重激活,灵动课堂展活力
只有灵动的课堂,才能绽放生命的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创意应着眼于通过对话、碰撞和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心灵。教学创意的“活”,就是要有所变化,追求灵动,杜绝呆板。这就需要教者重视教学的局部和细节的处理,使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显生机。
笔者在《窗》教学创意的第一板块中,先通过阅读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对结尾的语序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发现了结尾在语序上的调整,强调了“光秃秃”这个词。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环节:阅读“近窗者”口中的窗外美景,赏析“近窗者”这个人物形象。教学中,学生发言都很自主、独到和完整,而且整个群体交流过程很自由、交互和多维,充分展示了学情,有效锻炼了学生,也全面推进了教程。
一个小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其实,在教学创意的过程中,任何环节都有“活”的因素,只要教者讲究一个“活”字,通过富有创意、多维、立体的课堂交流,就能让教学丰润、高效,使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灵动起来,也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乐土。
三、简化头绪抓根本,以简求丰得高效
如果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棵树,想要它枝繁叶茂,光在枝节上修剪是难得预期效果的,必须要沃其根本、丰其主干。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抓住的首要根本是:语言文字及运用。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根本,以简驭繁、以约求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余映潮老师认为,“成功的教学创意的设计,要求之一: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求之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笔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简”求“丰”,让学生扎实积累。
在《窗》的教学中,如果依笔者原来的教学创意,按照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精神品质、作品意义,一个个环节的品析,虽然这样也能将小说的内涵品析出来,但总觉得将文章“肢解”了,把一个完整的小说弄得支离破碎。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五读结尾”的教学创意,紧扣结尾一句话来解读小说,围绕结尾一句话中“光秃秃”“只是”“一堵墙”“看到的”“他”展开的这五个教学板块带动学生了解、认识、分析、评价小说,如此创意既系统又整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动笔,写下阅读感受。一个简洁而又着眼整体的设计,一个细小而又辐射整体的环节,从一句话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到整篇小说的语言文字的品味,课堂教学灵活高效,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四、去尽繁华重阅读,教学策略要务实
《窗》的教学创意,主要形式是“读”,但是绝不仅仅是结尾的阅读,实施“五读结尾”的前提是学生对全文的扎实阅读。没有对全文扎实的阅读,学生怎能领会“光秃秃”一词语序调整的妙处呢?怎能更深入地领略近窗者眼中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领会近窗者仁厚美丽的心灵呢?从而真切感受到远窗者“光秃秃”的心灵世界和可悲又有讽刺意味的结局呢?同样,如果没有对全文的扎实阅读,清楚地了解远窗者之前的生活环境——四面甚至连上方都是单调的光墙,学生怎能体会到他最不想见的就是光墙,又怎能进一步体会到结局他见死不救、拼命挣扎着见到的偏偏就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讽刺意味呢?可以说,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扎实的阅读就没有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教师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并认读了几个词语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探究、想象,结果教学进程“举步维艰”。这些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课前都预习过字词了,不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没有必要把更多精力花在课文阅读上。其实,语文教学承载着识字学词、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读书操练等“专项使命”,如果学生学完课文后还读不通课文,写不好生字,说不上大意……他们能良好地“发育”、健壮地“成长”吗?必须明确,如果文本阅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生研讨探究时往往想“出彩”也出不了,即使侥幸能出些“彩”,也很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简言之,就是余映潮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创意应讲究新、活、简、实这四个字”。独特、简洁、灵动、实在,这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