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立+顾洪亮
【关键词】备课;反思;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71-02
【作者简介】1.焦立,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师;2.顾洪亮,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江苏宜兴,214200)副主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我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它们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对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对于推动教学的进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思考。
第一,怎么讲,这是个问题。
首先,精讲和略讲,模糊不清。有部分教师往往讲得过多,新课程理念反对“满堂灌”,讲与不讲的“度”确实难以把握。
部分教师习惯于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分巨细,详细讲解。他们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理:不讲学生不会,不讲不放心。笔者以为,对知识点的处理要更加灵活一点。有一些知识,即使不讲学生也能理解其意义,像劳动的含义、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也完全可以掌握。从心理上究其根源,在于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思维中出现问题。相信学生可以自学一定的知识。放手不仅是解放学生的问题,更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讲得过多,对学生来说,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同,更使其在学习的双向互动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本能和需要,具备顺应、吸收、同化新知的天赋。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对于这部分知识点采取了学生自学的形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主要和次要,分得过清。这里的“主次”就是由所谓的考试主次决定的知识主次。有教师对于重要的、常考的知识点,多讲、细讲,如“就业的重要意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等等。而对于考试不怎么考的知识点,往往是略讲甚至不讲。如“劳动者分工不同”“光荣属于劳动者”“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知识点。这种以考定讲的思维和做法,使得“讲与不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核心知识点、重要问题要讲,学习思路方法必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必讲。同时,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当然任何问题不可绝对化,倡导以学为主,不是说教师不讲。讲与不讲,什么时机讲,讲多长时间,讲到何种程度,都要从实际出发,即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学习进度等情况出发。讲是一种教学方式,其背后是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不讲少讲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其背后是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发现性学习,只要合乎教育教学规律,不必囿于“怎么讲”。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为人师者要减少甚至杜绝功利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更重要,要树立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二,怎么问,这是个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设基于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这也是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实践结合点。这个实践结合点的存在,有的教师对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解决不一定就能准确,恰到好处。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多问才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讲课时非常注重问问题,以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
首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明确问题的价值定位。问题存在的价值应该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一般而言,封闭式问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简单呈现,实质是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知识点。所以,虽然这对于掌握客观事实、获得特定反馈等方面具有特有的作用;但如果是单纯或过多地使用封闭式问题,会导致课堂枯燥,产生令人尴尬的沉默。如果不停地提出封闭式问题,学生甚至就会觉得自己像犯了错误在接受老师的质询,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的活跃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次,在问题的问与答的过程中,应展开师生有效的互动,实现问题的价值最大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往往不提供具体答案,不规定回答范围,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甚至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放式问题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于回答各种类型的问题,尤其是适合于回答答案内容未知或答案情况复杂的问题;它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从而使教师可能获取预料之外的、富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很多教师着眼于考试的需要,往往以本为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本课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在“劳动和就业”的知识点中,我做了一个课堂小调查,“你觉得中学生做家务有必要吗?为什么我们有一些同学不做家务?”又如,学了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之后,我设计了问题“为什么还是经常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比设问“劳动的意义”“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好得多,而且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较好地实现。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要有逻辑和层次地提出问题;要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要尽力使学生达到思考与怀疑的高度。
第三,怎么看,这是个问题。
教材知识的点与面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教材知识的编写来看,《经济生活》构成了一个知识大体系,每一单元、课,甚至每一框题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有一种整体观、大局观,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逻辑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有很积极的意义。
“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内容较多而琐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按照知识点来讲课。比如说,什么是劳动,劳动的意义;就业的意义,怎样解决就业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哪些,为什么以及怎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老教师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考试情况,有所侧重,考什么,怎么考,难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等等,这样的教材分析可能比较清楚,甚至还可以很快地提高应试能力。但笔者以为,把每一节课分成了一个个不带生命气息和灵魂的知识点,是不恰当的。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功能正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教育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它置于全书的大背景下,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要给力于内涵提升。《经济生活》教材的基本逻辑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把握所有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充分认识到劳动者在经济生活所有环节中的决定性作用,站在这样的高度,以“对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要求”为主线,把本框题知识点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点,即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就业择业观,还要有正确的权益观。这样来设计本框题内容,就不仅包含了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更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还可以在操作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生命和人文关怀。
在以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中,受教育者容易被当作没有主体意识的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各种知识内容的灌输、挤压和充塞。一切教育的活动都围绕知识而开展,也都以知识为最高的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始终关注诸如日常教学中的讲授、设问和点面问题等,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把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切实转化为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