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2015-12-16 08:29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

文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

在中国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并成为当地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抽样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年龄较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对农村的依恋更少,倾向于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长期居住。根据 “农民工城市化发展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在2013年7-9月对宁波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本次参与社会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为711人,其中外来农民工为373人,本地农民工为338人),笔者对其城市文化生活状况作如下剖析。

一、宁波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情况

文化生活是一种精神活动,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之余用于阅读、写作、文娱、体育、旅游以及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活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虽然经历了从贫乏的乡村到丰富的城市的流动过程,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和空闲时间的限制,与城镇居民相比,文化生活总体上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只是城市文化生活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处于城市文化生活的边缘地带。

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两个方面,文化生活在创造思想、陶冶心情、提高情趣、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2013年调查,宁波农民工经常参加当地文化活动情况(见表1)。

表1 宁波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当地文化活动情况(N=711)

这一情况与同一课题组2011年调查数据差不多,说明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在这两年里没有根本改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单调,吸引农民工兴趣的内容不多等。二是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文化审美、文化习惯、文化娱乐、文化内容的追求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距离。三是经济实力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文化消费。

表2 宁波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安排排名情况 单位:% (N=711)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劳动时间日益缩短,可用于业余生活时间大大增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日益丰富。[1]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文化生活状况(见表2)。

数据表明:选择“休息”名列第一,说明农民工的日常工作辛苦,消耗的体力和脑力过大,恢复人的体力和精神是农民工的首选;“看电视影像”排名第二、说明农民工通过新媒体形式接收外界的信息和观看影视作品,既增加对社会的关注,也在休息中提高文化素质;“上网”排名前茅,说明农民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途径有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时代,已成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媒介;“上街”、“干家务”“走亲戚朋友”、“教孩子做功课”等传统事务也占据了农民工相当多的业余时间。第四,选择“读书学习”和“文体或旅游”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也占到最高的选择比例“休息”的约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说明农民工对文化学习很重视。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探讨

由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农民工不但是经济生活的贫困者,同时也是文化生活的匮乏者,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低下、得不到充分的社会保障、生活压力比较大、用于文化生活消费的支出不多等。

1.农民工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文化消费支出很少。农民工大多在非正规企业就业,由于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相对较低,薪酬普遍偏低,辛苦劳动所得仅够维持温饱或略有结余,难以将文化消费纳入家庭开支帐本,如文化娱乐活动要收费,能不参与就尽量不参与,导致文化生活贫困,宁波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些情况。2013年宁波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2965元,人均工资水平按企业人员计算,宁波城镇集体以上从业人员的月工资为4727元,[2]高出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收入32.28%。

宁波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都比较高。就收入来说,2013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41729元,每月有3477元,比单个农民工的2965元高出512元,而农民工还要养家糊口。就消费支出来说,市区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为24685元,每月有2057元,农民工根本没法比。[3]根据调查,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支出50元以下的占15.19%,50-100元的占35.44%,101-150元的占27.00%,151-200元的占16.03%,200元以上的占6.34%;其中30-50元主要用于通讯费用,能真正用于文化消费的钱就少之又少,这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首要原因。

2.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业余生活时间不足。劳动时间长短和工作的辛苦程度对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有着决定性影响。农民工工作时间较长,不能完全按国家规定的时间休息。在被调查的711位农民工中,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的只占14.77%,8-10小时的占61.46%,11小时以上的占23.77%;每星期休息2天的占18.57%,休息一天的占52.18%,没有休息日的占29.25%。有些农民工即便在有限的休息日也主要忙于家务、上街购买东西等。调查显示,许多农民工大多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到下班时已精疲力尽,回家体息便成为首要选择,因而没有精力和心情去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另外还有一些外贸企业因合同期限短、工期紧,强迫工人加班加点,这都妨碍了农民工正常的文化生活。

3.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影响其城市文化融入。农民工从落后的乡村进入城市,职业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文化消费观念与城市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冲突的结果导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文化隔阂现象十分明显,并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独立于城市文化系统的一个孤岛。农民工“在远离家乡但又不能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其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精神文化需求处于“饥饿”状态,其文化的“孤岛化”现象令人焦虑。”[4]这种“文化孤岛化”现象的发生除了制度和经济因素外,还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有关。711位宁波农民工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的44人,占6.19%;初中313人,占44.02%;高中和中专245人,占34.46%;大专71人,占9.99%;本科31人,占4.36%;另有7人情况不明,占0.98%。与本地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根据宁波市统计局2013年城镇集体以上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18.23%,大专的占16.12%。中专和高中的占27.33%,初中及以下的占 37.92%。[5]由此,二者比较,大专与大学本科人员分别相差约6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而初中及以下的反而高出约12个百分点。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不透,一些高雅的文艺作品不会欣赏,喜欢看一些通俗化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影视作品,是农民工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内部原因。

4.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文化生活关心不够,农民工处于城市文化生活的边缘。经济增长是政府最关注的目标和任务,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较少。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农民工居住的城郊,大众化的公共娱乐和文化设施匮乏,除了设施简单的公园外,大都只有一些网吧和影视录像厅。

企业关心农民工文化业余生活,是吸引和留住农民工的重要措施。这既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利润,忽视甚至漠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一些中小微企业,本身实力和条件不足,难以建立像样的文化活动室。一些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了棋牌室、乒乓球室、篮球场、阅览室等,但真正能充分用起来的并不多。有的企业虽然也开展诸如旅游、休闲等文化活动,不但次数少,参加者也有资格限定;即使在节假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由于形式单调陈旧,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一些文化艺术单位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片面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能够吸引和适合农民工消费的作品不多,而且消费高昂。如一张电影票价高达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一张歌唱会的门票动辄要数百元甚至千元以上,大大超出了农民工消费能力。一些社区虽然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偶尔还举办一些文化晚会,但由于图书陈旧,场地少、内容缺乏创新等,对农民工吸引力不大。一些经营性高档的文体场所,收取数百元的月票,也把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拒之门外。

总之,政府、企业和社会缺少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以及农民工的自身条件等原因,导致其城市文化生活荒漠化或孤岛化现象不断蔓延。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享受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权利,农民工不但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要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问题,须从制度建设上着手,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农民工城市文化生活环境。

1.地方政府是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质量的首要责任者。第一,加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农民工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工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农民工虽然渴望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但经济收入有限,生老病死需要保障,能节约就尽可能不花钱,对一些需要门票的文化设施只能望洋兴叹,敬而远之,无法享受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制度支柱。第二,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经济收入是文化活动的有力支撑,没有经济作后盾,文化生活就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运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适当减轻雇用农民工的企业负担,以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第三,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运行中的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应兴建为普通群众服务的公益性的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并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政府应将用于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支,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积极参与为辅、社会各界赞助的农民工文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第四,地方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民工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制定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制度和规划,将农民工文化技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培训形式上,以方便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为原则,采取开放、业余、远程教育等培训方式。在经费负担上,可采用政府出一部分、企业出一部分、农民工个人也出一部分的方式,共同负担教育培训经费。经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如果达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通过考试,发给相应的职称证书,获得与国民教育系列同等的待遇。

2.企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工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技能培训。农民工已是当前制造业、服务业的主要劳动者,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活环境。第一,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文化设施、文化环境如何,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要像关心生产经营活动一样,关心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文化娱乐活动常态化。第二,加强农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训。用人单位可委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式专项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聘请本单位的高级专家主讲某项技术和专门知识,着重于基础性和实用性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文化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充实了,有利于职工的精神面貌的改变,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开放、民主、积极、乐观、友爱的企业文化精神,有助于培养农民工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第一,社区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关心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中,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消解歧视和偏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使农民工身在异乡,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有条件的社区(村)可建立各种文体活动室,组织“纳凉晚会”、“广场演出”、“露天电影”、网络游戏比赛、棋牌比赛、体能、技能比赛等,或者组织社区群众(农民工和市民)唱家乡歌、演家乡戏、叙家乡情等活动,增加他们与城镇居民的互动互信,使农民工深刻感受到社区就是我的家,从而增加对流入地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性。第二,新闻媒体要引导全社会关注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应及时将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政策方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导,使农民工了解党的政策和社会信息。有条件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可设置专门栏目,宣传报道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先进事迹,运用舆论工具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6]一是对农民工的宣传应以正面为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防止带着偏见、冷漠、歧视的观点传播农民工愚昧、粗俗、危险的刻板形象。二是要为农民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反映农民工受到不公正对待现象,如无端拖欠克扣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生命财产损失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典型事例,通过媒体曝光来监督相关案件的处理等。三是新闻媒体要深入到农民工的现实生活场境之中,亲身体验和深入调查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挖掘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通过宣传活动,消除社会偏见。从而使新闻媒体成为城市居民认识农民工、农民工触摸城市脉搏的重要渠道,促进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合进程。第三,文艺要为农民工服务。文化艺术界要组织专业创作人员,深入到农民工之中,体会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场景,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触摸他们的心理脉搏,塑造新生代农民工优秀形象,创作诸如电影《梦想就在身边》、《小武》、《小山回家》等文化娱乐产品。另外,在农民工聚居地,可创办由政府投资、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农民工艺术团等。[7]

4.新生代农民工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快城市文化融合。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不但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主要的是在于个体自身通过刻苦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享受高质量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乐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不仅是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在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语言能力、风俗习惯等方面文化方式的现代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年限,心理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更接近城市居民,因而,在职业期望值,物质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他们追求城市生活,希望留在城市工作,享受城市文明,在城市文化融入方面的愿望更迫切、更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体之一,其本身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农民工要强化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信心,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职业收入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狭隘的小农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自卑自闭心理和“外来人”心态,认真学习城市生活文明准则,遵守城市居民规范(如卫生习惯、交通规则、文明礼貌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把自己当作城市物质文明的建设者和精神文化文明的创造者。

[1]杨聪敏.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保护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2][3][5]宁波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1.

[4]丁成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6).

[6]李欣.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7]李昱.新闻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传播责任[J].求索,2012(02).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