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领域跨专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及对护理学的启示

2015-12-16 12:43于海容姜安丽
护理学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者论文教学活动

于海容,姜安丽

(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研究生园地·论著】

国际医学领域跨专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及对护理学的启示

于海容,姜安丽

(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目的了解国际医学领域跨专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为我国护理教育者开展跨专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使用(“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nursing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使用NoteExpress软件去重得到441篇摘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初选124篇摘要,检索后获得42篇全文,最终纳入2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开展国家、设计类型、教学对象、教学计划方案、评价方法和工具、教育效果等类目提取信息。采用百分比、频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比较归纳。结果在纳入的20篇论文中,16篇开展于美、英、加3国,3篇在我国各地区展开;前实验研究设计15项,准实验设计2项,真实实验设计3项;13篇论文针对本科生进行跨专业教育,3篇涵盖本科生与研究生,1篇专门针对研究生展开;8篇论文在1 d内完成所有活动,3篇在5~8 d内每天进行,6篇在2~15周内每周进行1次;20篇论文均采用量性方法评价跨专业教育效果,其中16篇同时采用质性方法;10篇论文显示学生在对跨专业教育的认知、信心及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程度提高,5篇显示不同专业学生教育效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护理教育者应认真学习跨专业教育发展前沿国家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参与学生特点,丰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聚焦不同专业特点,拓宽评价指标,关注病人结局。

跨专业教育;护理;内容分析

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发表报告[1],明确指出21世纪的医学教育应加强跨专业教育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跨专业教育推广中心(Centr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CAIPE)认为 “当两个或多个专业为了加强合作并提高照护质量而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彼此了解时,跨专业教育便产生[2]”。跨专业教育推广中心提出的这一定义覆盖面广,所开展的教育形式可基于院校,也可依托实践机构,所涉及的医学专业无特殊要求。该机构的宗旨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推动和发展跨专业教育,最终优化病人健康[3]。

跨专业教育能够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重复入院率、死亡率,并能够改善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结局[4],部分发达国家的卫生及教育机构已出台具体政策对其实施做出要求。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或机构所开展的跨专业教育尚未形成规模,亦缺乏相关政策规定。护理人员在医疗团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更多与其他医学专业人员学习合作的机会。本研究通过学习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开展跨专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和护理教育者开展跨专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方法

1.1 确定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国际医学院校跨专业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2)国际医学院校使用哪些方法和工具对跨专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价?(3)同一跨专业教学活动对不同专业(含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的效果有无差异?

1.2 检索筛选文献 使用(“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nursing的检索式检索 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别得到329篇和382篇摘要,使用Note Express去重,删除其中270篇摘要。阅读剩余441篇文题和摘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初步筛选,获得124篇摘要。进一步在Elsevier、Wiley Online Library、Ovid及Google学术等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初筛所得摘要,获得全文42篇。对全文逐一阅读,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20篇文章进行分析。文献的检索筛选过程如图1所示,纳入排除标准如下:

纳入标准:(1)关于1项或多项跨专业教育的实验研究,具体说明跨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施计划;(2)教育对象包括护理专业学生,学生层次为本科和(或)以上;(3)评价指标聚焦学生跨专业学习/合作的相关素质,方法包括量性评价,并针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专业学生。

图1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

排除标准:(1)综述、通讯、社评类文章,调查性研究;(2)针对医疗领域不同专业工作者进行的跨专业继续教育;(3)研究仅关注学生或教师对跨专业教育优劣的评价;(4)评价方法仅为质性评价,只包含1个专业的学生。

1.3 提取文献资料 阅读分析纳入的20篇论文,按照已确定的类目提取文献资料,所选类目包括:研究开展国家、研究设计类型、教学对象、教学计划方案、评价方法和工具、教育效果。

1.4 统计及内容分析 对所提取的资料使用Excel进行管理,对部分类目采用百分比、频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他类目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相关结果和结论。

2 结果

2.1 研究开展国家和设计类型 20项研究开展国家的分布情况见表1,设计类型见表2。在1篇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论文中,实验组还同时采用了时间序列设计,通过前后4次测量了解学生专业定式思维的连续性变化[5]。3篇采用真实实验设计的论文仅提及采用随机方法对教学对象分组,未说明具体分组步骤;其中仅1篇论文设置参与者盲和评价者盲。所有论文中只有1篇使用统计软件对样本量进行计算,并纳入足够数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干预[6]。

表1 研究开展国家分布情况

表2 纳入论文研究设计类型分布情况(按教育实验中变量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分类[7])

2.2 跨专业教育对象 20篇纳入论文的研究对象均包括护理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的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8篇论文在2个专业间进行跨专业教育,主要为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12篇论文在3个或以上专业间开展跨专业教育,包括药学、职业治疗、社会工作、物理治疗、心理学、语言治疗学、营养学等。在1篇聚焦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的论文中,参与学生不仅来自医学专业,还包括机械工程、建筑等相关专业[8]。

13篇论文说明了参与跨专业教育本科生的年级分布情况:其中6篇研究的教育对象为高年级本科生(三、四、五年级),2篇针对大一、大二学生,5篇教育对象的年级分布广泛。另外,3篇论文的教育对象除涵盖本科生,还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篇研究专门针对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展跨专业教育活动[8]。

2.3 跨专业教育方案

2.3.1 跨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20篇论文中,5篇运用高仿真模拟(high-fidelity simulation,HFS)技术辅助跨专业教育;3篇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法;2 篇利用网络平台与计算机系统实现不同地区跨专业远程教学;2篇在跨专业教育课程中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帮助学生进行问诊,重现案例。几乎所有纳入分析的论文都基于虚拟情境或真实病例开展教学,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共同分析、讨论和汇报,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

2.3.2 跨专业教育的时间跨度和组织形式 17篇论文对所开展跨专业教育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说明:其中8篇在1 d内完成所有活动,持续2~8 h不等;3篇论文的教学活动在5~8 d内每天进行;另外6篇为每周进行1次跨专业教学活动,总时间跨度为2~15周。

论文中跨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4篇研究的跨专业教育走进临床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体验团队工作;2篇研究将跨专业教育与现有选修课程整合,未增加学生课业负担;1篇研究的跨专业教育融入服务性学习(service-based learning)理念,通过学生经营诊所(student-run clinics,SRCs)的形式展开,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健康服务,还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及团队合作能力[9]。大部分跨专业教育首先由教师通过讲座介绍背景知识,必要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而由2~10名学生组成1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模拟或实践练习。

2.4 跨专业教育评价方法和工具 20篇论文均使用量性评价方法,所涵盖的量性指标包括学生对跨专业教育/团队工作的认知、态度,自我效能感,团队沟通能力,角色思维定式,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既包括应用广泛且信效度良好的工具,如跨专业学习意愿量表(Readiness for 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 Scale,RIPLS)[10]、跨专业教育认知量表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Perception Scale,IEPS)[11]、健康照护团队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Health Care Teams Scale,ATHCTS)[12]、沟通和团队工作技能评估工具(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Skills Assessment,CATS)[13]、复苏团队任务记录表(Resuscitation Team Task record,RTT)[6]等;也包括研究者自行设计的用于调查学生对跨专业教育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以实现对课程的质量控制[14-15]。

有16篇论文还同时采用质性方法对教学活动及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在量性工具后增加若干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焦点小组会议或深入访谈。质性评价所关注的问题包括跨专业教育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学生对跨专业教育的看法及建议等。研究者对跨专业教育的质量控制大多通过质性反馈来实现。

2.5 跨专业教育实施效果 纳入的20篇论文所采用的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无法对教学干预后所得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现仅对部分研究结果进行概括与描述。

10篇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跨专业教育的学生在该领域相关的认知、态度、信心、自我效能等方面,以及专业技术、团队合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提示跨专业教育能够较好的落实其教学目标。有2篇论文分别使用角色认知核对单(Role Perception Checklist)[16]和学生定式思维评分问卷(Student Stereotypes Rating Questionnaire,SSRQ)[5]评价学生对不同职业认知的变化。结果显示学生对医生、护士、药师等角色的认知均有改变,而其中对护理专业人员承担“心理社会评估”工作及“诊断者”角色认知的提高,对护理教育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另外,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同一跨专业教学活动对不同专业学生产生影响的差异。仅有5篇论文进行了这方面的比较,结果均显示同一跨专业教育活动对不同专业学生所产生影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质性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跨专业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满意度较高,认为通过此过程可以了解其他专业的实践视角,建立专业间有效沟通的信心,提高专业相关技能[17-18]。但也有学生表示,所参加的跨专业教育活动未能真正实现不同专业间的合作,某些专业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和作业完成过程中[19]。

3 讨论

3.1 学习先进国家教学理念,促进我国跨专业教育发展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加拿大在跨专业教育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开展跨专业教育较早,相关机构已提出具体政策促进其推广,如美国医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加拿大保健议会(Health Council of Canada)[21]、英国卫生部和质量监督机构 (Department of Health&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等,其中英国已将跨专业教育作为医疗及社会服务工作者注册前培训的一项必修内容[22]。

在所分析的论文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跨专业教育研究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我国两岸三地论文各1篇,这符合医学教育近年来在亚洲及我国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跨专业合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我国医学教育者应借助全球积极推进跨专业教育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跨专业教育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的开展,切实提高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优化病人照护结局。

3.2 认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跨专业教育研究的严谨性 在20篇论文中,15篇采用了前实验设计方法。因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前实验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7]。因此读者应辩证分析相关结果,并尝试以更为严密的研究设计挖掘同一跨专业教学活动的其他效果。

采用准实验和真实实验设计的5篇论文更为严谨,提高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但其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其中只有1篇论文说明了样本量的计算方法,但恰当的样本量对于结论的可靠性和成本的节约十分重要[23]。在部分研究中,研究者自行设计评价工具,在正式测量前未检验其信效度,进而影响研究质量。

教育实验研究因其研究环境、对象及变量的特殊性,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设置控制组困难,受到伦理性、社会性因素制约等问题[7]。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及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偏倚,并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案加以控制,以提高教育实验的内外在效度和研究质量。

3.3 深入分析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参加跨专业教育的对象 跨专业教育对象的专业分布依教学目标而定。纳入学生的专业分布越广泛,越需要教育者进行更为宏观的调控。跨专业教育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院校的支持力度。

20篇论文的教学对象大部分为高年级本科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已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又恰逢临床实践有关。有研究证实,高年级学生最适合参加跨专业教育,因其能够基于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充满信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能力对自身及其他专业的角色和贡献度进行反思[24]。有报告指出,跨专业教育应由教室延伸到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情境体验团队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25]。3篇论文将少数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纳入跨专业教学活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一定的协调作用,但确切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3.4 丰富跨专业教育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跨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例如:应用较为广泛的高仿真模拟可为学生提供真实安全的学习环境,适用于特定疾病或技能的跨专业教学[26]。一天之内完成的跨专业教育安排紧凑,占用学生时间少,可控性强,便于计划实施和评价,但仅适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每周进行一次跨专业教育活动,时间跨度为若干周的教学安排适合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知和态度。

跨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既包括基于已有的课程,也包括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针对我国目前护理专业课时紧张,学生课业繁重的问题,跨专业教学活动可基于已有课程,如选修课开展。一方面这种形式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有助于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适合作为开展跨专业教育的平台。我国医学及护理教育者应积极思考,基于现有课程条件,将跨专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学生日常课程之中。

3.5 关注不同专业学生跨专业教育效果,拓宽评价指标 5篇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参与跨专业教育效果的研究均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提示跨专业教育对不同专业具有普适性,教育者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参与专业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1篇论文关注学生对不同职业9项积极特质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发现,学生对护理专业特质评分除人际交往能力外全部显著增高 (护理专业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分基线就已很高)[5]。这一结果提示,跨专业教学活动能够改变其他专业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角色认知。我国护理教育者应借助跨专业教育的开展,帮助护理及其他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人员在医疗团队中的角色和地位,促进我国护士自身定位不准确、离职率较高、职业倦怠感较强[27-28]等问题的解决。

20篇论文的评价指标均只关注教学对象的能力与素质,未聚焦跨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提高病人的健康结局,这可能与学校开展的跨专业教育无法直接与病人接触,病人健康结局指标可控性差有关。在部分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跨专业继续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在分析工作者素质变化的同时纳入病人照护质量要素,探究跨专业教育对改善病人健康结局的效果,使研究结果更全面可信[29]。

4 小结

目前,跨专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专业机构的关注,所开展的研究为我国医学及护理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国际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跨专业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学对象专业分布广泛,评价方法和工具全面。我国医学教育研究者应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跨专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通过严谨的教育实验验证我国本土化跨专业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政策的完善和院校的普及,推动跨专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最终以高质量的团队合作为病人提供最佳照护。

[1]Frenk J,Chen L,Bhutta Z A,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 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2]Centr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Defining IPE[EB/OL].[2014-06-13].http://caipe.org.uk/resources/defining-ipe/

[3]Centr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Principles of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EB/OL].(2011-01)[2014-06-13].http://caipe.org.uk/resources/principles-of-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

[4]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Framework for Action on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Practice [EB/OL].[2014-06-13].http://www.who.int/hrh/resources/framework_action/en/

[5]Ateah CA,Snow W,Wener P,et al.Stereotyping as a Barrier to Collaboration:Does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Make a Difference[J].Nurse Educ Today,2011,31(2):208-213.

[6]Bradley P,Cooper S,Duncan F.A Mixed-methods Study of 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 of Resuscitation Skills[J].Med Educ,2009,43(9):912-922.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80-296.

[8]Zang Y L,Liu Q,Pu L Z.A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al Trial for 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n Urbanising China[J].J Clin Nurs,2013,22(5-6):749-759.

[9]Sheu L C,Zheng P,Coelho A D,et al.Learning through Service:Student Perceptions on Volunteering at Interprofessional Hepatitis B Student-run Clinics[J].J Cancer Educ,2011,26(2):228-233.

[10]Parsell G,Bligh J.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the Readiness of Health Care Students for 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RIPLS)[J].Med Educ,1999,33(2):95-100.

[11]Luecht R M,Madsen M K,Taugher M P,et al.Assessing Professional Perceptions: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Perception Scale[J].J Allied Health,1990,19(2):181-191.

[12]Heinemann G D,Schmitt M H,Farrell M P,et al.Development of an Attitudes toward Health Care Teams Scale[J].Eval Health Prof,1999,22(1):123-142.

[13]Frankel A,Gardner R,Maynard L,et al.Us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Skills (CATS) Assessment to Measure Health Care Team Performance[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07,33(9):549-558.

[14]Liaw S Y,Zhou W T,Lau T C,et al.An Inter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Using Simulation to Enhance Safe Care for a Deteriorating Patient[J].Nurse Educ Today,2014,34(2):259-264.

[15]Lin Y C,Chan T F,Lai C S,et al.The Impact of an Interprofession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of Clinical Ethics on Medical and Nursing Students’Attitudes and Ability of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A Pilot Study[J].Kaohsiung J Med Sci,2013,29(9):505-511.

[16]Curran V R,Mugford J G,Law R M,et al.Influence of an Interprofessional HIV/AIDS Education Program on Role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Teamwork Skills of Undergraduate Health Sciences Students[J].Educ Health(Abingdon),2005,18(1):32-44.

[17]Solomon P,Salfi J.Evaluation of an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kills Initiative[J].Educ Health(Abingdon),2011,24(2):616.

[18]Stewart M,Kennedy N,Cuene-grandidier H.Undergraduate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Using High-fidelity Paediatric Simulation[J].Clin Teach,2010,7(2):90-96.

[19]Pittenger A L,Westberg S,Rowan M,et al.An Interprofessional Diabetes Experience to Improve Pharmacy and Nursing Students’Competency in Collaborative Practice[J].Am J Pharm Educ,2013,77(9):197.

[20]Institute of Medicine.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EB/OL].(2001-03-01)[2014-06-13].http://www.iom.edu/Reports/2001/Crossingthe-Quality-Chasm-A-New-Health-System-for-the-21st-Century.aspx

[21]Bandali K,Niblett B,Yeung T P,et al.Beyond Curriculum:Embedding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into Academic Culture[J].J Interprof Care,2011,25(1):75-76.

[22]Lapkin S,Levett-Jones T,Gilligan C.A Systematic Review ofthe Effectivenessof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 in Health Professional Programs[J].Nurse Educ Today,2013,33(2):90-102.

[23]韩世范,程金莲.护理科学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5.

[24]Morison S,Boohan M,Jenkins J,et al.Facilitating Undergraduate Inter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Healthcare: Comparing Classroom and Clinical Learning for Nursing and Medical Students[J].Health&Social Care,2003,2(2):92-104.

[25]Aberdeen Interprofessional Health&Social Care Education.The Aberdeen Interprofessional Health and Social Care Education Initiative-Final Report[EB/OL].[2014-06-13].http://www.ipe.org.uk/

[26]Paige J T,Garbee D D,Kozmenko V,et al.Getting a Head Start:High-fidelity,Simulation-based Operating Room Team Training of Interprofessional Students[J].J Am Coll Surg,2014,218(1):140-149.

[27]何 静,王春燕,姚荷英.临床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76-77.

[28]刘海瑛.现代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10):9-11.

[29]Herring R,Pengilley C,Hopkins H,et al.Can an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ol Improv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Confidence,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Inpatient Diabetes Care:A Pilot Study[J].Diabet Med,2013,30(7):864-870.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on Nursing Science in China

YU Hai-rong,JIANG An-li
(School of Nursing,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Yangpu 200433,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advanced thought,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forms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in China.MethodsLiterature review taking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keyword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and 441 abstracts screened by NoteExpress were obtained.Twenty full papers were included then information covering contries,design type,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plan,evalu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sOf the total,sixteen article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England and Canada and three in China.There were fifteen pre-research studies,two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three actual experimental researches.There were thirteen papers covering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and thre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and one for postgraduates.In eight articles,all the activities were completed within 1 d but in three articles within 5~8 d while in another six articles once per week within 2~15 w.Quantitative method and qualitative method were applied to assess the effect in sixteen article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lso applied in another four articles.Students presented improvement in the cognition,confidence and capability of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in ten articles and another five articl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effect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steps of advanced countries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for us nursing educators and strive for the reform of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participants and their majors,diversify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nvloving mor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focuing on patients’outcome.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nursing;content analysis

G420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22.001

2015-04-30

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于海容(1990-),女,山东栖霞人,本科学历,博士研究生在读。

姜安丽(1954-),女,山东海阳人,硕士,教授,Email:aljiang00@sina.com

方玉桂]

猜你喜欢
教育者论文教学活动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