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明:从《潞水客谈》到治理京畿水利

2015-12-16 11:05刘春田编辑
中国三峡 2015年7期
关键词:东南西北水利

文/刘春田 编辑/任 红

徐贞明:从《潞水客谈》到治理京畿水利

文/刘春田编辑/任红

元明时期,寻求解决江南重赋方案,提出发展海河流域京畿地区水利思想,不乏其人。而著以专著,系统提出发展京畿水利并展开实践者,当属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徐贞明。

徐贞明(约1530-1590年),字孺东,一字伯继,江西贵溪人,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考中进士,任浙江山阴县令。万历三年(1575年),被召入京,为工部给事中。后官至尚宝司少卿。他是明代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

“天津之眼”摩天轮坐落于天津三岔河口的永乐桥上。三岔河口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城北部,在这里河道呈现Y字形分布。西边的两岔,北侧是子牙河,它连通来自北京的北运河;南侧是通向杭州的南运河;子牙河与南运河交汇后向东奔流入海的一岔就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  摄影/李冠忠/CFP

《潞水客谈》经久传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论及西北水利时全文引用了《潞水客谈》,并冠之以《西北水利议》的名称。这里的西北,与东南相对而言,泛指京畿地区。

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徐贞明进京任工科给事中。在考察京畿各地实际,详细了解有关地区的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后,徐贞明进奏《请觅修水利以预储蓄疏》,提出了兴修西北水利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缓解南漕北运压力。

上、下:民国时期,天津白河上的码头和轮船。摄影/文化传播/FOTOE

徐贞明在上疏中说:“神京雄据上游,兵食宜取之畿甸,今皆仰给东南,岂西北古称富强地,不足以实廪而练卒乎。夫赋税所出,刮民脂膏,而军船夫役之费,常以数石致一石,东南之力竭矣。又河流多变,运道多梗,窃有隐扰。”“若仿(虞)集意,招徕南人,俾之耕艺,北起辽海,南滨青齐,皆良田也。宜特简宪臣,假以事权,毋阻浮议,需以岁月,不取近功。或抚穷民而给其牛种,或任富室而缓其征科,或选择健卒分建屯营,或招徕南人许其占籍。俟有成绩,次及河南、山东、陕西。”徐贞明认为,首都设在北京,赋税“仰给东南”,从南方漕运粮食至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减轻这一负担,主张开拓京畿地区的海河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以缓解南粮北运的负担。

工部尚书郭朝滨以“水田劳民”为由,没有采纳这一建议。随后不久,由于徐贞明同情关在狱中的御史傅应祯而受到株连,被贬出北京,迁任太平知府知事。

在赴任途中经潞河(今称白河、北运河)时,徐贞明思来想去,觉得此前上疏尽管没被采纳,但其方案行之有效,仍有必要扩展开来,详加论述。于是,他静下心来,反复推敲修改,终于形成了旷世名作——《潞水客谈》。后来,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论及西北水利时全文引用了《潞水客谈》,并冠之以《西北水利议》的名称。这里的西北,与东南相对而言,泛指京畿地区。徐贞明用宾客问答的形式,在借鉴前人治水思想和治水方法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详尽地论证了兴修西北水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方法步骤。

关于兴修西北水利的必要性,徐贞明列举了十四条好处:一是“惟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只有兴修水利,才能不怕旱涝灾害;二是“中人治生,必有常稔之田,以国家之全盛,独待哺于东南,岂计之得哉?水利兴,则余粮栖亩皆仓庾之积”,过度依附东南,非长久之计,西北水利兴,粮食就能丰收,粮仓就会丰实;三是“东南转输,其费数倍。若西北有一石之入,则东南省数石之输,久则蠲租之诏可下,东南民力庶几稍苏”,在北方治水营田,可减轻东南转输之费;四是“西北无沟洫,故河水横流,而民居多没。修复水田,则可分河流,杀水患”,修复水田,能使河水分流,根治水患;五是“西北地平旷,寇骑得以长驱。若沟洫尽举,则田野皆金汤”,北方地广,广修沟洫,植树种田,能够阻止北方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六是“游民轻去乡土,易于为乱。水利兴则业农者依田里,而游民有所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可以减少游民人数,保证社会稳定;七是“招南人以耕西北之田,则民均而田亦均”,迁移南方人口到北方开垦土地,将极大地缓解人口对东南土地、粮食供应造成的压力;八是“东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赋繁而役减,北赋省而徭重也。使田垦而民聚,则赋增而北徭可减”,治水垦田增加役民,既减北方徭役,又减东南民赋;九是“沿边诸镇有积贮,转输不烦”,沿边诸镇有积贮,可减轻运粮的麻烦;十是“天下浮户依富家为佃客者何限,募之为农而简之为兵,屯政无不举矣”,募来之民又能为兵,可兴屯田;十一是“塞上之卒,土著者少。屯政举则兵自足,可以省远募之费,苏班戍之劳,停摄勾之苦”,屯田兴,可省远募之费,兵源充足,给养得到保障,免除军粮转输之烦;十二是“宗禄浩繁,势将难继。今自中尉以下,量禄之田,使自食其土,为长子孙计,则宗禄可减”,限制宗禄,使自食其力,减轻宗禄负担;十三是“修复水利,则仿古井田,可限民名田,而自昔养民之政可举行”,修复水利,可渐行古代养民之政;十四是“民与地均,可仿古比闾族党之制,而教化渐兴,风俗自美”,民有田耕,从而“教化渐兴,风俗自美”。

在《潞水客谈》中,徐贞明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必须先在京东修水利,“京东辅郡,而蓟又重镇,固股肱神京,缓急所必须者。……姑摘其土膏腴而人旷弃,即可修举以兆其端者,盖先之京东数处以兆其端,而京东之地皆可渐而行也。”他提出了先京东而后西北的具体办法:“先之京东以兆其端,而畿内,而列郡……辽海以东青徐以南,皆可渐而行也……特端之于京东数处,因而推之西北。”最终实现“一岁开其始,十年究其成,而万世席其利”。

该书很快流传开来,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称赞。原来反对过徐贞明的兵部尚书谭纶:“见而美之曰:‘我历塞上久,知其必可行也。’”而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则按他的办法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等地进行了实践,都取得了成效。徐贞明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徐光启,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凡例》中说,西北水利“始于元虞集,而徐孺东先生《潞水客谈》备矣”。

2010年3月28日,天津节水科技馆。潞河督运图。  摄影/李胜利/东方IC

治水营田利万年

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天津开发海河水利,筑堤浚河,垦田五千多亩,其中稻田占十分之四。左光斗于万历四十七年组织军民屯垦,种水稻。董应举天津开发农田水利,垦田十八万亩。明末徐光启先后四次来天津,兴修水利,进行农业科学试验。

在诸臣的举荐下,万历十三年(1585年)徐贞明重新回朝,被任命为尚宝司少卿,受命兴修水利。

徐贞明领了敕令后,先实地查看,了解京畿地区河流流向、地形状况、人口布局等。经过考察,他认为京畿地区治水营田条件优越:“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易于水利营田。”而且,这一带“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平一引而至”,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徐贞明看来,京东自然条件优越,背山面海,川多泉深易于灌溉,近海潮淤而使地肥沃,在那里治水垦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

随后,徐贞明把掌握的情况和具体想法,上奏朝廷。户部尚书毕锵等看完徐贞明的上疏后,认为切实可行,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议定了以垦田勤惰为标准,徐贞明可对各郡县官员举荐、弹劾;地宜种稻者要逐步改成稻田,不改者追究当地官员责任,令其按时完成;召募南方人,来教如何种稻;所垦田地子孙可继承;成绩显著者按功封官加赏以及贷谷种、止徭役等六项措施,一并上奏皇帝。皇帝全部采纳。万历十三年九月,皇帝命徐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开始兴修水利,开垦种植。

徐贞明领旨后,夜以继日,全力投入。徐贞明利用熟悉农务的南方士兵进行屯田,招募南方农人开治水田。由于采取了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治水营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万历十三年三月至十四年二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徐贞明就在“密云燕乐庄,平谷水峪寺,龙家务,三河塘会庄顺庆屯等地,蓟州城北、黄崖营西白马泉镇、镇国庄、城东马伸桥,夹林河而下别山铺,夹阳流河而下至阴流;遵化平安城夹运河而下,沙河铺城西,涌珠湖以下韭菜沟,上素河、下素河百余里;东则榛子锁,西则雅红桥,夹河五十里;玉田青坞、后湖、三里屯及大泉小泉。至于滨海之地,自水道沽关大黑子墩,至开平卫南宋家营,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余里,垦田三万九千余亩”。

初尝胜果的徐贞明计划“一岁开其始,十年究其成,而万世席其利”,准备继续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垦治滹沱河周边地时,却遇到了豪强权贵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他们“恐水田兴而失其利也”。在权贵们看来,漕粮北运是他们的发财致富之路,通过把持运河官闸、运输、粮仓等,可以借机中饱私囊。如果徐贞明的治水营田成功,京畿地区将变成天下粮仓,那就直接断了他们的财路,砸了捧了多年的“金饭碗”。另外,京畿地区多为王府和权势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的田地,一旦治水营田计划实现,王府和权势“则己利尽失”,其非法占用的土地,就面临清退,直接触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御史王之栋提出“水田必不可行”的十二条理由,妄称“滹沱非人力可治,徒耗财扰民”,反对京畿地区治水营田。明神宗信以为真,“谕令停役”。

京畿地区种稻的计划就此夭折,已种稻田“一闻诏下,尽撒毁堤岸,斥为闲田”。面对强大的权贵力量,徐贞明感慨万千:“开垦已成之功废于一旦,良可惜也。”他自感希望渺茫,于是辞官还乡。《明史》评论:“京东水田实百利,事初兴,既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徐贞明的治水营田尽管被终止,但其影响深远。之后,左光斗等人都致力于京畿水利的开拓。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天津开发海河水利,筑堤浚河,垦田五千多亩,其中稻田占十分之四。左光斗于万历四十七年组织军民屯垦,种水稻。董应举天津开发农田水利,垦田十八万亩。明末徐光启先后四次来天津,兴修水利,进行农业科学试验。

2009年10月14日,天津海河津湾广场。  摄影/李胜利/东方IC

治水先治江河源

徐光启在徐贞明“治水先治源”基础上,总结提炼了“用水之源”的办法。沈梦兰赞同“治水先治源”理论,提出:“河自孟津以上,禹迹未改,土厚水深,穿渠引河,有利无害。诚使山陕一带,遍开支渠,灌溉田亩,兼杀河势,洵数省之利也。”他主张在黄河中上游修渠兴利兼治水,反对在孟津以下引河灌溉。许承宣传承“治水先治源”理论,指出:“水之流盛于东南,而其源皆在西北。用其流者,利害常兼,用其源者,有利而无害。”

《易经》曰:“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徐贞明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治水的关键在于把水散开而不使其聚合,水“聚之则害,而散之则利;弃之则害,而用之则利”。在徐贞明看来,如果不加以利用,听任地面水源自流,汇聚起来就可能泛滥成灾;如果能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将水散布于田间沟渠之间,不仅能够避免洪水发生,而且能使变害为利,变废为宝,造福于人类。

徐贞明创造性地提出:“夫利水之法,高则开渠,卑则筑围,急则激取,缓则疏引。其最下者,遂以为受水之区,因其势不可强也。然其致力,当先于水之源”,即“治水先治源”。徐贞明认为:“源则流微而易御,田渐成则水渐杀,水无汛溢之虞,田无冲激之患。”就是说,兴修水利应因地制宜,要从上游开始治起。原因在于,河流上游水势较弱,便于控制和利用。他主张在治理泛滥河流时,应先从其发源地治理起,然后再依次及于中游和下游。自上而下,利用河水,将两岸的土地依次改造成水田,层层散水,河水的水势必将被削弱,水患自然会得以消除。

具体到水田建设,徐贞明借鉴历史经验,认为应在田间修建沟洫。他分析到:“河之无患,沟洫其本也……河自关中以入中原……当夏秋霖潦之时,诸川所经,无一沟一浍可以停注,旷野洪流尽入诸川,其势既盛,而诸川又会入于河流,则河流安得不盛。流盛则其性自悍急,性悍则迁徙自不常。”由于西北地区的很多沟洫被废弃,因而雨季黄河流经西部地区时,频发水患。如果“疏为沟浍,引纳支流,使霖潦不致泛溢于诸川,则并河居民,得利水成田,而河流渐杀,河患可弥矣。”如果田间沟洫畅通,就既可以有效地防旱排涝,消除河患,又可以灌溉农田,一举两得。

2009年7月25日,北京密云水库。 摄影/樊甲山/CFP

徐贞明“治水先治源”理论引起广泛反响。徐光启在徐贞明“治水先治源”基础上,总结提炼了“用水之源”的办法。沈梦兰赞同“治水先治源”理论,提出:“河自孟津以上,禹迹未改,土厚水深,穿渠引河,有利无害。诚使山陕一带,遍开支渠,灌溉田亩,兼杀河势,洵数省之利也。”他主张在黄河中上游修渠兴利兼治水,反对在孟津以下引河灌溉。许承宣传承“治水先治源”理论,指出:“水之流盛于东南,而其源皆在西北。用其流者,利害常兼,用其源者,有利而无害。”

猜你喜欢
东南西北水利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