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寻莲香

2015-12-16 11:05陈桂珍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5年7期
关键词:佛国莲池普陀山

文/陈桂珍 编辑/吴冠宇

海天佛国寻莲香

文/陈桂珍编辑/吴冠宇

这里终年佛光普照,香烟袅绕,潮音梵呗经年不绝,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普陀山由此成为舟山群岛莲花洋畔一颗亮丽的明珠。

也许是因为出身普陀沈家门的缘故吧,从小就对一水之隔的圣地普陀山充满了敬畏,而每次上普陀山,我的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和温暖,急躁的步履也会变得轻盈和稳健。普陀山像一朵清新脱俗的莲花开放在东海莲花洋上,她的圣洁和纯净成为我大半辈子凡尘心灵的寄托。

普陀山地处中国海岸线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杭州湾外延,距上海140海里,与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岛成长菱形,面积12.5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葱茏,洞壑幽深,奇石嶙峋,金沙绵延,蓝天与碧海交相辉映,香樟与流泉相得益彰,加上北纬30度线横穿而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普陀山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是我国供奉观音的道场,海上佛教名山在全世界仅普陀山一座。这里终年佛光普照,香烟袅绕,潮音梵呗经年不绝,可谓揽山海之灵秀芬芳,兼人文之源远流长。“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山上主刹普济禅寺前的这幅对联,道出了普陀山一千多年来受到历代帝王和海内外信众崇仰敬拜之史实。

相传,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惠锷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后来,他带着观音佛像回国,船驶近普陀山附近的新罗礁时,海上突然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船的去路,虽经百般努力依然不得前行,惠锷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便舍船登岸,将观音像留在了普陀,并造起寺庙。普陀山的香火由此开始绵延不绝,吸引着无数信徒慕名从世界各地前来朝拜。

从短姑道头到普济寺,有条“妙庄严路”,长约五里,一路带山映海,翠霭银涛。妙庄严路整洁的石板路上,每隔几步便有刻着莲花图案的青石板一方。

初夏季节,从沈家门半升洞码头上船,只见莲花洋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的莲花随风起伏,快轮在微波荡漾中前进,只要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到了海天佛国普陀山。碧蓝如洗的天空下,金黄色的寺庙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时不时地显出寺顶和檐角,码头的走廊有金黄色和咖啡色相隔的绸布幔帘在旅人的头顶呈现,显得庄重而肃穆。穿过码头长廊,走出候船大厅,便见一规模雄壮的进山门牌坊,也称短姑道头,上有“金绳觉路”、“同登彼岸”、“宝筏迷津”、“南海圣境”、“回头是岸”五方题额,据说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书。门柱上刻有几幅楹联,其中“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最为令人浮想联翩。每次上普陀山,我都要在这座牌坊前驻足,重新读一读这些发人深思的对联。

从短姑道头到普济寺,有条“妙庄严路”,长约五里,一路带山映海,翠霭银涛。妙庄严路整洁的石板路上,每隔几步便有刻着莲花图案的青石板一方。石板上的莲花可谓风韵独具,如果不是细细端详,很难发现那叶子细长的是金钱莲,那花繁叶茂的叫马蹄莲,那叶疏柄长的称为虞美人莲,那藤蔓叶旺的叫含金莲,还有形如蒲墩的菩提莲等等……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每当佛诞日,常常可见那些身背黄袋的香客们在“妙庄严路”的莲花石板上五体投地念念有词一路虔诚叩拜。

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蜚声全球,据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连胜考证,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与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联系。

普陀山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站和中转港,古代“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皆由此取道放洋”(元•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由于普陀山在我国航海史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它成为古代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船舶出入我国的必经之地,各国商船在此候风听潮和祈祷航海平安,至今岛上还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丝路遗迹。

普济寺大圆通殿。 摄影/蒲斌军

普陀。 摄影/张祖林

普陀山寺庙一角。 摄影/蒲斌军

普陀山海天佛国。 摄影/洪晓明

普陀山寺庙内小憩的僧人。 摄影/蒲斌军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至清末,山上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便聚缘佛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在经历1600多年发展历史中,除具备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外,逐渐发育,还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文化气质的个性。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普陀山的三大香会期,从普济寺的中门到佛顶山,香客如涌。香客们手捧象征光明和智慧的莲花灯从普济寺出发,参加传灯祈愿法会,将希望与祝福不断传播。为此,有人说普陀的“自在文化”,是形象的“人间佛教”。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普陀山由此成为舟山群岛莲花洋畔一颗亮丽的明珠。

普陀山百步沙上探讨佛法。 摄影/秦奎

除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外,普陀山法雨禅寺前也有一个莲池,或者称为放生池。水影澄朝日,松风动紫烟。香客们流连于娉婷多姿的莲池清荷,常常作诗赞颂。

穿过“妙庄严路”,来到普济寺,只见山门前的“海印池”中朵朵荷花开得袅袅婷婷,清莹如玉的池水中,覆盖着高高低低的荷叶,那粉色的荷花,从扇形的叶子中撑出来,在阳光下优雅地明媚着。一阵和风拂来,晶莹的露珠在翠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像白色的小生命在绿叶上灵动着。

荷花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中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我们在山上任何一个寺庙里见到的佛与菩萨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是将莲花作为陪衬。

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是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传,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

有人说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为何佛祖却独独钟情于莲花呢?据说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那时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莲花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却出淤泥而不染,由此看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

除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外,普陀山法雨禅寺前也有一个莲池,或者称为放生池。水影澄朝日,松风动紫烟。香客们流连于娉婷多姿的莲池清荷,常常作诗赞颂。清诗人邬景曙有《莲池夜月》诗云:“水满波澄月色明,幽香遥拂晚风清。忽惊身在莲花上,更待何年说往生。”清沈广敬也有《莲池夜月》诗曰:“一轮池上月,万柄水中莲,水月双辉处,人间别有天。”

不是只有莲花被反复吟诵,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民族英雄戚继光、革命先驱孙中山、文化名人郁达夫等等数以千计的文人骚客也都曾驻足普陀山并留下众多独具特色的诗词赞颂,在敬仰观世音菩萨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同时,也表达出对风光旖旎的普陀山的无限神往和留恋。

涛涛东海水,流淌着千年的丝路文化;悠悠莲花洋,诉说着观音道场普陀洛迦。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漫步在“海天佛国”普陀山,静静观想,拂去繁华世界的浮躁和尘埃,像莲花一样还内心以洁净与安宁,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精神的洗礼。

普陀山短姑道头。 摄影/丁文宏

普陀山露天观音大佛。 摄影/虞岸

猜你喜欢
佛国莲池普陀山
读迷作品
根宫佛国寻根探源
凯蒂与睡莲池——莫奈作品之旅
赏荷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王蛰堪作品
探“佛国”珍品,度“乐于”时光
黄袍佛国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