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2015-12-16 13:04:39
关键词:梅兰芳归化英译

唐 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巩义451200)

一、京剧翻译的历史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巡演,开始了京剧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刘桐在《也谈京剧英译》中说“梅兰芳先生的公子梅绍武所著《京剧与梅兰芳》(英文)‘京剧入门’(A Guide to Peking Opera)一章的脚注中是沿用欧内斯特·K·莫《梅兰芳的太平洋沿岸之行》(英文,1930年)的有关叙述来编著行当及其它京剧知识的。如果在此之前尚无类似的文章,那么,是否可作这样的假设,这位莫先生的小册子便是把京剧介绍到国外的肇始者。”[1]可见京剧英译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随着梅兰芳大师在日本、美国、苏联巡演取得的热烈反响,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但是京剧主要作为文化外交手段,观看京剧的观众大多出于好奇心,通过欣赏京剧片段来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的戏剧艺术并不多见。

最初的京剧翻译只着重翻译京剧故事的大纲,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比较完全的英语译本。在美国从事京剧英译研究的名家主要有斯科特(A.C.Scott)译了《四郎探母》、《思凡》、《拾玉镯》等,理查德(Richard E.Strassberg)翻译了《智取威虎山》,杜·威廉(William Dolby)翻译了《霸王别姬》、《苏武牧羊》等,魏丽莎(Elizabeth Ann Wichmann)翻译了《凤还巢》、《三岔口》,赵如兰(Chao Julan Pian)翻译了《打鱼杀家》、《捉放曹》、《苏三起解》等。国内戏曲英译实践方面,主要译者有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若诚等。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了《长生殿》、《牡丹亭》,《打渔杀家》、《白蛇传》、《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英若诚翻译了《茶馆》、《狗儿爷涅槃》、《家》。

二、归化和异化对京剧翻译实践的指导

归化和异化是由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urance Venuti)于1995年发表的《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中提出的概念。[2]劳伦斯用归化和异化来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种哲学概念来自于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阐述的翻译方法,“(翻译)只有两种:译者尽可能向读者靠拢,而不去打扰作者;或者尽量向作者靠拢,而不去打扰读者。”[2]京剧几乎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每一部戏在剧场短短几个小时的演出中都折射出一个民族所积淀的文化内涵。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完整地传达原作的风味和思想,异化是达到翻译目的的必由之路。但京剧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和地域色彩较浓的概念和风俗,翻译时应作出必要的补偿或归化处理。然而,戏剧的瞬时性和语言通俗性决定了补偿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京剧英译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异化与归化,力求使得目标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似的最佳反应,实现跨文化传播。

三、京剧翻译方法的探讨

京剧的舞台性、观众多样性、视听性、语言通俗性以及无注性决定着戏剧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翻译方式无法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也无法准确传达戏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语言魅力。因此,在进行戏剧翻译时译者切不可主观地使用归化或异化的方式去处理剧中的文化因素,应从目标读者出发了解他们的阅读或观看需求,预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达到传播戏剧艺术和文化的目的。

(一)京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同

京剧翻译可以用于教学研究或赏析,或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了解中华文化,将戏剧剧本作为纯文学作品阅读研究。此类翻译可以以异化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让读者充分感受不同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译者对京剧文化潜心研究,正确理解戏剧中的文化背景。如有必要则需对戏剧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做系统的介绍,清楚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文化信息,避免误读和信息曲解。因此白之在《牡丹亭》全译本中,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合理添加了大量注释来阐释中国文化内涵。全书所用脚注多达300余处,分别就中国戏剧传统、文内所引诗句、历史人物、典故、双关、暗讽、佛教、道教等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解释。[3]

京剧翻译的服务对象还可以是导演、编剧、演员、舞美等,其阅读的目的主要在于戏剧本身故事性和框架。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观众中引起同源语言观众类似的舞台效果,可以辅以图片介绍戏剧的脸谱、服装、舞台的布局及戏剧的程式等,避免“外行看热闹”。梅兰芳访美引起了英语世界对京剧为代表戏剧的认识高潮,代表著作有L.C.阿灵顿的《中国戏剧》和程修龄的《中国戏剧之秘密》,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戏剧的舞台和演出环境做了详尽的描述。程修龄的书还系统描述了京剧旦角的动作和招式的奥秘,由梅兰芳亲自示范从手脚、臂腿腰、袖等做了图解说明。此书综合解说了京剧知识,堪称学习中国戏曲表演的教科书,向西方观众更好地呈现京剧的魅力。由于戏剧舞台的特殊性,介绍戏剧舞台的布置和表演方式应以归化为主,符合目标读者的价值观和理解能力。

京剧翻译的服务对象最大的受众是戏剧观众。戏剧对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戏剧大舞台是接触外国观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京剧对外交流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是按照戏剧本来面目或以戏剧电影的形式用中文在国外演出,演出时提供同步英文字幕。戏剧的宣传小册子、介绍类文章多以传递信息为主,体现信息性的功能,翻译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掌握信息,吸引更多观众。宣传资料既可以增进观众对演出内容的了解,也可成为收藏品,对于外国观众也是很好的汉语和京剧文化的学习资料。[4]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归化法,突出重点醒目信息,避免累赘描述,使外国观众能找到文化认同感。

(二)京剧的视听性

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包含“唱”、“念”、“做”、“打”,这正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特点。观众既能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又能听到演员的声音,与影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受空间限制,背景与道具是静态的,因此戏剧中听大于看的成分。这也是外国观众喜欢看武戏的原因,没有了语言障碍,可以尽情欣赏演员程式动作、色彩缤纷的服装、舞台奏乐等。京剧的“唱”“、念”一看而过,无法停顿,这就要求戏剧对白翻译语言简练明确,干净利落,切勿含糊,使得观众一听就懂。在魏莉莎翻译的京剧经典剧目《凤还巢》英译本中有一段朱焕然与程夫人的对话。

朱焕然:岳母!

程夫人:贤婿!

朱焕然:再“咸”,我就吃不得了。

Zhu:Esteemed mother-in-law!

Madam:Esteemed son-in-law!

Zhu:There’s enough steam around here to cook my goose![5]

这里,汉语文本中“咸”是双关语与“贤”是谐音,魏丽莎将“再咸就吃不得了”译为“enough steam around here to cook my goose!”(“to cook one’s goose”有“自己害自己”之意),这里的“esteem”和“steam”也是谐音,相当于原文中的“贤”与“咸”,译文用地道的英文采用再创造的方式传达了原文的幽默的双关效果。因此翻译要以归化为主,使国外观众能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三)京剧的语言通俗性

京剧题材多来自民间传说,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忠孝爱国、追求爱情自由等,民间语言丰富夸张,大量使用文字游戏、双关语、谚语乃至歇后语和俚语等。翻译时若在对白中一句半句话说不清楚,而京剧表演上的时间有限,可以取其含义。京剧《狗儿爷涅槃》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由于牵涉到形象的转换,英若诚先生在翻译时抛去前半句。如

狗儿爷:嘿!芝麻粒儿掉进针鼻儿里——巧啦!

Uncle Doggie:Isn’t this a miracle?[6]50

祁永年:揣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土庄稼孙。

Qi Yongnian:These peasants!They’ll hold on to the little they have even if it kills them![6]12

狗儿爷:……蝎拉胡子戴帽盔儿——不露脸儿……

Uncle Doggie:…Better hide my face…[6]126

(四)京剧的无注性

演出文本由于其无注性,翻译中就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译者必须灵活运用目标语语言,通过归化法寻找文化对等的翻译方式,如英若诚在翻译《狗儿爷涅槃》“咱哪,事不宜迟,说去就去,有把儿烧饼先攥到手,不能临了儿放了秃尾巴鹰”译作“Listen,let’s not waste time.We’ve got to be going.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6]126英先生用地道而通俗的英语使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性格化。京剧台词翻译是用笔译的方式寻求口译的效果。

四、结语

京剧是外国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视听性、通俗性和无注性,使目标语语观众能与源语观众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同样的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能够产生共鸣,并进而了解中国文化。

[1]刘桐.也谈京剧英译[J].中国京剧,1995(5):44-45.

[2]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TranslationHist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240.

[3]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81.

[4]彭涛.基于“有讲解的京剧巡演”模式的京剧海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25.

[5]Wickmann,Elizabeth.ThePhoenixReturnstoItsNest[M].Beijing:New World Press,1986:43.

[6]锦云.狗儿爷涅槃:英汉对照[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梅兰芳归化英译
梅兰芳评传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5:34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51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