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林
(广东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510006)
国外高校进行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起步较早,成效明显。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目前该校已设立了由分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生命与物质科学范畴的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耶鲁大学为本校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指导研究项目,入选竞争也十分激烈。[1]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注重科技知识的应用,传授包括如何将一个创意转化为具有竞争力产品的技巧、能力等广义知识,培养了大批具有工程师资格的高等应用型人才。[2]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主要形式有:一是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二是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三是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科技创新作品,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3]
国内外高校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构建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着力构建大学生全程化、多层次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多层次活动体系为载体,以全程化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全方位的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全程化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图1),着力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开展“多层次、全程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团队、组织学生申报学校和广东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资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重点支持高素质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参加“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等工作,构建多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特别是组建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FSAE车队、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现代模型设计、电动汽车、ERP工作室等六个大学生创新团队,依托教师科研团队,带领400多名本科生开展经常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并对接参加高水平竞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引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备战“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积极动员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并从中挑选作品重点培育。
同时成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团队,建立“学生创新俱乐部”、“创新大讲堂”及“大学生创新团队”三个学生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组建学生创新俱乐部:主要负责搭建全程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和竞赛体系,开展作品展示、赛事宣讲、评比表彰等活动,构筑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开设创新大讲堂:主要负责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和获全国科技竞赛奖师生的专题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教育管理。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主要以宣传教育和引导为主。每年新生入学之初,都会邀请各系教授为不同专业的新生举办专题的专业教育讲座,还专门组织新生参观学院科技展厅,并现场操作演示获奖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二、三年级的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对他们的教育主要是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创新大讲堂”系列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俱乐部、创新团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加强理论学习。另外,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省级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项目参与人的身份和高年级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及活动。
对于大学三年级向大学四年级过渡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着重引导他们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去。组织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举行定期专项培训,传授专业知识,分享比赛经验与教训,同时,挑选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组队参加校外科技创新竞赛,如广东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从200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学生学术科技节,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对应开展比赛,搭建起全体学生每年都能参与的全覆盖科技创新平台。其中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动力汽车模型设计大赛、工程制图大赛为我院学生事务管理的品牌项目,也是校级精品比赛项目。每届科技节平均参与达4 000余人次。
以学院学生学术科技节为基点,构建了“院-校-省-国”四维一体的全程化竞赛体系,实现学生从参加学院到学校、省区、全国等四级赛事的全程化竞赛锻炼培养体系。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比赛平台,充分发挥我院第二课堂的教育和管理作用,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内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成立学生创新俱乐部,通过学生创新俱乐部开展作品展示、赛事宣讲、评比表彰等活动,构筑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筛选出一批创意好、有实用价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学生作品,通过俱乐部专任教师的技术指导并参加各类竞赛。
一是通过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自2005年起,在全院全面推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制定《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班导师实施细则》,每年超过85%的三年级学生通过师生互选选择专业导师,全院超过80%的教授、副教授被聘任为专业导师,每位导师与8名学生结成团队并一直延续到完成毕业设计。二是启动“学生科技创新工程”,由校友与企业共同赞助设立了“机电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推动创新工程的实施。三是在制定《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导师补贴办法》时设立“专业导师专项补贴”,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努力,学院已经从上述三个方面建立起涵盖培养模式、资金来源、鼓励办法等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制度保障。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全程化、多层次的新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能保障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传承性,同时,为本科大学生提供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Cave.TheUseofPerformanceIndicatorsinHigherEducation:ACriticalAnalysisofDevel-opingPractice[M].London:Jessca Kings leg Publishers Ltd,1987.
[2]曾德芳,王君婷,张焕德.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4):25-27.
[3]单士刚,包永芬,马萍,陈贤均.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2012(2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