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明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国际学院,江苏 南京 211215)
过渡语视域下语用移情对消解石化现象的路径选择
力 明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国际学院,江苏 南京 211215)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与文化差异关系十分密切。应培养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的意识,加大目的语文化输入,利用心理情感因素获取心理认同,以缓解或消除石化现象。
过渡语;语用移情;石化现象;消解路径
过渡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分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石化现象几乎是存在于学习过程的所有阶段。过渡语的石化现象与文化差异关系十分密切。移情特别是语用移情的培养,是提高过渡语能力,缓解或消除石化现象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试图从语用移情方面探讨缓解乃至消除石化现象的有效路径。
早在1972年,Larry Selinker 提出interlanguage, IL,即过渡语概念,这种既不同于母语,且异于目标语的语言系统(过渡性的)描述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语音规则。[1]有观点认为目的语(TL)和母语(NL)之间的困难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呈正向比。[2]R. Ellis认为,造成语际干扰来源于目标语和母语的相似之处。[3]有学者认为,过渡语理论的形成建立在研究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的基础之上。过渡语有两个层面:动态的、静态的,其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语言状况的任何一个层次构成学习者习得目标语的静态层面,这一点与Saussure的“共时”语言学有共同之处。学习者通过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向目标语发展,并逐渐脱离母语的影响,这一点类似于Saussure的“历时”语言学。二语习得者无论通过怎样的努力,始终难以到达母语的能力水平,这正是石化现象的重要表征。同时Selinker指出,石化现象不是用来研究,更多的是对其假设。另外,对于过渡语的性质描述,Adjemian认为,IL有“石化”现象和反复、渗透性,并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
移情(empathy)是美学的概念范畴,多用于美学学科。1873年,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主张和提倡“把情感渗进里面去”,即“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4]被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Hanvey提出了关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层次,他认为有四层,“移情”处于第四层,即最高层。即透过本族语的观点看待问题究竟如何,并通过深入体验目标语的文化,自了解到达理解其文化的境地。[5]结果就是能用对方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而不仅仅是理解了其他文化达到移情水平。 Hanvey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石化现象,又称僵化现象,Selinker给出过较新的解释,即是指相对的对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不完整的知识,并且是没有符合二语学习标准的一种知识的停滞。Selinker 归纳了五个方面关于石化现象的原因,language transfer(母语迁移), transfer of training(培训迁移),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ing(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交际策略), 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
语用移情,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用于语用学的交际双方能够理解和同情对方,通过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来理解对方,同时这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它不仅和语用—语言问题相关,也和社会语用问题相关。涉及语用—语言方面移情的理解主要就是运用语言,站在听话人的角度表达交际者的意图、信念和心态;另一方面,听话人要理解其话语的语用含义,那么语言就是主要的存在问题。虽然在结构或者语义上有些母语与目标语的词汇相近或相同,但是语用意义的表达相异,要尽可能避免把这些词汇从母语转移到目标语中。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看似相近或相同的词语,可能至少在使用范围、频率、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
过渡语角度下语用移情的培养是一个根据自身情感实现表征异质文化的过程。其中关键环节是注意避免Oberg的文化休克四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沮丧(敌意)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最后趋于完成自我调节,能够适应、吸收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当地人和平共处。[6]如,“道歉”在英汉语中的特征,从言语行为看相似,而使用范围却不那么一致。英国人在客人来访时,尤其是海外客人,遇到天气不好时,会表示道歉说“Sorry about the weather”,相比之下,中国人则很少向对方道歉表示天气不好。非母语使用者要采取积极措施,重视目标语的相应使用情境,来避免这种差异。
此外,非母语者想要更加清晰地表达意思,应弥补某些方面的语言缺陷,如受到母语说话习惯、方言限制等而导致某些谈话误用了目标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涉及思维方式的转换。如,一位售货员对前来购物的目标语顾客说“What do you want?”则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至于为了完整表达意思或者回答问题而使用完整的句子,则会让对方对回答感到不耐烦、尴尬,从而形成不符合目标语的表达方式。如同样是对获取帮助,可以表征为,“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cup of water, please?”
语用石化,无论是群体石化还是个体石化,永久石化还是暂时石化,社会用语石化还是语用语言石化,无一例外会给目标语学习者带来交际障碍,甚至失败,要放缓、减弱甚至消解化石化现象。[7]从语用移情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尽可能进行改善。
(一)培养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的意识
语用移情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其目标并非短期就能实现。首先需要对对方的语言文化深入了解才有可能做到移情。要将心比心,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对他们的习俗充分体会,才有可能慢慢做到移情。其次,在有条件和可能的情况下,多在对方的社区生活一段时间,对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熟悉,如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俚语使用、风俗习惯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和便利去对方社区生活,就尽量增加对目标语国家的感性认识,通过电视、电影、网络媒体、阅读文本等,为上升到高级阶段的移情做好准备。[8]再次,要对双方的语言、文化的各层次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并对双方的这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对比,再运用到实际中去,才有可能做到移情。最后,原则问题也是移情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移情是双向的,都要向中间努力靠拢,找到一个适当的、相互的磨合点。不能只研究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而忽视母语的背景,否则就变成了单项单面的移情。
(二)加大目的语文化输入
在适当的情境下,为了缓解或消除石化现象,比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母语作为一种平台和手段存在,确实能促进目标语的学习。学习者在增加目的语知识的基础上,输入的目的语应该逐步增大,弱化来自母语的干扰,让学习者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丰富目标语的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适当的指导,让学习者对语言所处的情境、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主要功能等有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减少语用石化现象对学习者的阻碍作用。
(三)利用心理情感因素获取心理认同
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最强烈的,往往过了一段时期之后兴趣会减弱。掌握学习的初期这一有利因素,带动他们学习,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挑选优质的目标语材料,让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尽可能多地避免出现频繁的语用失误,导致语用石化现象的产生。例如,可以帮助学习者开展中西文化比较的定期讲座,从内心产生一种对目标语言的饥渴状态,提高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提升学习者对未来的语言应用预期,间接预防产生语用石化现象。
总之,过渡语有可能而且可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充分说明了过渡语的过渡性。[9]作为最高层次的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即移情,可以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步培养。在某些领域,要想和母语有同样的水平,学习者通过移情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目标,即实现了完全的移情。移情的培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过渡语能力发展,特别是语用移情的培养。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 1972(3): 209-230.
[2]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1994(5):1-7.
[3]R.Elli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43-44.
[4]Hu Wenzhong. Why Bother about Culture in ELT?[J].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1986(4):2.
[5]李战子.话语的人及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354.
[6]Oberg K.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ticalAnthropology, 1960(3):177-182.
[7]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2005(3): 44-49.
[8]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28-31.
[9]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4):19-24.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oute Choice of Pragmatic Empathy towards Resolution of Fossilization under the View of Interlanguage
LI M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Nanjing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Nanjing 211215, Jiangsu China)
The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differences. Efforts should put to develop the sense of realizing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between languages, increase the input of target language and make use of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to obtain psychology identity to alleviate or remove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empathy; fossilization; resolution path
2015-05-30
江苏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基于高职大学生外语能力应用模式研究的高职外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5JSJG376)
力 明(1981-),女,江苏淮安人,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
H319
A
1671-9247(2015)05-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