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大棋局: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

2015-12-16 17:48王瑞
理论与现代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王瑞

摘 要:零和博弈是文化软实力角逐的传统思维,这种博弈的弊端主要在于,容易造成所有博弈方文化软实力的耗散,并销蚀所有博弈方文化软实力生长的根基。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存在正和博弈的可能,主要是由于文化存在的多元性和文化发展的相关性。而要将文化软实力正和博弈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要坚持文化平等互尊、求同存异,坚持文化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坚持文化共创共享、合作共赢。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零和博弈;正和博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6-0121-05

大国之间的博弈是利益的争夺、智慧的较量、力量的角逐。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舞台,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日益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重要方面。然而,当今大国之间的力量角逐,包括文化软实力的角逐依然沿袭着零和博弈。事实表明,零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角逐弊端尽显,超越零和博弈,寻求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弈是国际上文化软实力未来发展的大棋局。

一、正和博弈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国家间的博弈秉持零和博弈思维,这种思维也贯穿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之中。然而,世界潮流不可违逆,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是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零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角逐的表现

国家间的交往,总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轴心,这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各国面对这种矛盾和冲突进行策略和行为选择时,就形成了国家间的博弈。以往国家间的博弈通常以零和博弈思维为主,也就是某一个或几个博弈方的得益必定源于其他博弈方的损失,结果是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为零,博弈各方是竞争而非相互合作关系。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体现在国际交往中,表现为当面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时,主权国家往往将彼此的利益视为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甚至不惜损人利己。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也同样被运用到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

一是阻止别国文化崛起,以挤压别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空间,甚至阻止别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在零和博弈思维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绝对优势,常常利用各种手段阻止别国文化的崛起,遏制别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1]例如,在国际上,西方一些政治势力抹黑孔子学院,抵制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五大洲的126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各国人民不断高涨的汉语学习需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所彰显的中国日益提升的文化软实力却是西方所不愿看到的。为此,西方一些政治势力抹黑和攻击孔子学院,称其是中国政府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干涉海外合作学校的学术自由等,致使法国、美国、瑞典等国陆续出现关闭孔子学院的现象。显然其目的在于遏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是对别国进行价值渗透与文化同化,以此获得压倒性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优势。在零和博弈思维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一方面试图消解别国的文化影响力,阻止别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文化扩张与价值渗透,实施文化同化战略。美国提出软实力理论的初衷就内蕴着文化同化战略。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使人随我欲,可称为间接的或者同化式的实力表现”,“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2]也就是说,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一种文化同化力。实际上,美国早在二战后就开始了其价值观全球渗透与推广、文化同化与扩张。在对外援助和交流的幌子下,美国精心炮制了“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富布赖特项目” 、“第四点计划”,还有肯尼迪政府的“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里根政府的“民主援助”等,企图借此将美国的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迪斯尼乐园等美国流行文化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当这些无形的渗透方式不足以起到文化同化作用时,美国甚至不惜配合军事行动、网络操控等手段在世界强制推行其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中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动荡,美国都脱不掉干系。总之,美国为了同化别国文化,可谓“软硬兼施”,最终都是为了扩张其文化软实力,实现其霸权目的。

(二)零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角逐弊端尽显

零和博弈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零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角逐具有以下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所有博弈方文化软实力的耗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国倾力遏制别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同时,也会降低自身在国际上的威信和吸引力,从而使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也受到影响,最终结局是所有博弈国的文化软实力都不同程度地耗散,没有赢家。美国向中东、北非等地区强制输出民主的结果,是使这些地区的局势更复杂、更动荡,经济停滞、政权更迭、战火连绵,当地人民饱尝苦果。而这一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由美国造成的。伊拉克战争也使美国文化软实力受到了重创,“战后,19个国家的民意调查显示,几乎三分之二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美国印象不佳。”。[2]

二是容易销蚀所有博弈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基。世界上各个国家文化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融合中取得进步的。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进步,单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也要受到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损害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在销蚀本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基。

总而言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软实力的博弈各方是相关的,采取零和博弈思维是不明智的。[4]

(三)正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以往殖民扩土、对峙冷战的时代早已结束,代之而来的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运交织的时代。习近平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5]“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6]“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5]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互相依赖、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相互融合、多样发展的程度也空前加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霸权思想和零和博弈思维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零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角逐显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合作共赢、正和博弈思维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才是不可逆转、无法抗拒的大趋势。如果违背这种发展潮流,就会使自己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渐下降,直至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

二、文化软实力的正和博弈何以可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妨碍别国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力量的提升,并不一定妨碍别国力量的提升,正如约瑟夫·奈所说:“软实力不一定是零和博弈,一国软实力的增长不一定会造成另一国软实力的丧失。”[4]同样,文化软实力也可能是正和博弈,即所有博弈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或几方的利益增加,其余博弈方的利益也不受损,因而整体利益有所增加。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可能成为正和博弈,原因有二:

(一)文化存在的多元性使正和博弈成为可能

在零和博弈思维下,一个国家往往试图用本民族的文化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按照自己的文化面貌重塑世界,以获得压倒性的文化优势。但这种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是悖逆文化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文化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及其发展规律来看,人类文化始终具有多元性。人类社会初期,不同民族在各自生活的地域内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开创着本民族的历史,缔造着表征本民族独特身份的文化样式。因此,人类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并在后期纵向传递与创造、横向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开创、革新多元文化格局。“三千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印度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7]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态势愈加凸显,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但文化交流、交融不是文化同化、同一,而是基于各自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交流、交融。

其次,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对别国既可能产生一种文化吸引,也可能引起别国本土文化自保的本能反应。例如,为捍卫本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曾一度抵制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等美国文化。

最后,文化同化违背了人们对文化的接受规律。一般说来,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并非全盘吸纳,而总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和现实需求来理解、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华文化出现了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局面。

一言以蔽之,文化同化本身就存在矛盾和缺陷,它使零和博弈思维陷入困境。文化的多元发展为正和博弈提供了可能性,因为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大国之间在进行文化软实力的博弈时,不仅难以取代彼此的文化,而且要处处考虑到不同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来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进行行为选择,这就为正和博弈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使正和博弈成为可能

在零和博弈的视域内,往往将本国文化的发展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之外,无视各国之间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很难再游离于其他国家而独自发展。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同样,各国文化也是在这种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

首先,文化的吸引是相互的。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时,就会彼此吸引,这就为双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其次,不同文化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会经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文化的共同发展,无疑会提高彼此的文化软实力。当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程度也会存在差异,但结局都是正和博弈。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近代“西学东渐”则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培根曾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人类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整个世界。同样是这三大发明,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8]这三大发明不仅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也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正值中国明末清初之际,随着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艺术、宗教等传入中国,对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利玛窦等人又将中国的经书典籍译成西文介绍到欧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9]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引、相互促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自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10]只有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才有各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为正和博弈提供了可能。

三、文化软实力的正和博弈何以实现

文化软实力的正和博弈存在可能性,但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各国作出努力。

(一)坚持文化平等互尊、求同存异

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正和博弈,前提是要坚持文化平等互尊、求同存异。一方面,文化是平等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1]因此,要尊重而不是贬低他国文化。矮化和丑化他国文化,不会提升自己的形象,反而会招致他国人民的反感,从而损害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平等互尊是文化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前提。 “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2]文化自负心态会使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固步自封,从而阻碍其学习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长处,进而影响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尤其是大国,更要有平等相待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包容的气度、自信自谦的心态,才能获得他国对本国文化的尊重,也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还要坚持文化的求同存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正因如此,人类文化才能成为一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并且能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要坚持文化求同存异,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企图用一种文化同化世界。

(二)坚持文化交流互鉴、博采众长

实现文化软实力正和博弈的关键在于坚持文化交流互鉴、博采众长。一方面,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化解隔阂,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吸引、联系和友谊,提升彼此的文化软实力。例如,西方一些国家长期秉持“国强必霸”的逻辑,并以此揣度中国的崛起。但实际上,中华文化自古崇尚“和为贵”的理念和“天下大同”的境界,当前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可见,“和”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然而,要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使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打消对中国崛起所存的疑虑。另一方面,坚持文化博采众长才能使各国文化发展获得营养,充满活力。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不单单是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文化全面审视与深刻把握的过程,在比较中才能发现不同文化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发展和繁荣各自的文化,提升彼此的文化软实力。

每一种文化都是那个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都值得其他民族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也正是因为相互交流交融才能不断发展,同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至今,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与胸怀。总之,文化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发展,因博采众长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坚持文化共创共享、合作共赢

文化软实力正和博弈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坚持文化共创共享、合作共赢。

坚持文化共创共享,一方面可以使各国相互学习和吸收彼此的优秀文化以丰富、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从而提升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在相互融合中更能增强彼此的文化吸引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宝贵思想,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蕴含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恒久价值,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被誉为“道德黄金律”,对世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是共创共享的世纪,也是合作共赢的世纪。“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世界文化的大繁荣,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习近平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13]因此,文化的交往,也要致力于合作共赢,才能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正和博弈。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正和博弈才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软实力发展必须超越零和博弈思维,走向正和博弈。大国的发展需要有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大境界,要善于合作,乐于双赢,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4]的境界,这才是真实力所在,才是实力自信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 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EB/OL].http://guancha.gmw.cn/2014-07/14/content_11961243.htm,2014-07-14.

[2] 〔美〕约瑟夫·奈.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 何小东,盖玉云等译. 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5.

[3] 〔美〕约瑟夫·奈.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吴晓辉,钱程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7-38.

[4]〔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 王吉美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127.128.

[5]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3-03-24.

[6]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30.

[7] 中华孔子学会,云南民族学院.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M]. 北京:社会主义文献出版社,2003.7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

[9] 陈小川,郭振铎等. 文艺复兴史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436-437.

[10] 习近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3-06-07.

[1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12]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28.

[13]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5-03-29.

[14]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1997,(3):22.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华语学术出版全球化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