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

2015-12-16 00:58张世飞曾庆桃
理论与现代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示经验

张世飞++++曾庆桃

摘 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如理论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等。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不仅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大众化的关键,更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6-0005-06

在“五四”时期,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这决定了不可能运用常规条件下的国家机器、宣传阵地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时期却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当时的知识界、工农群众中较为流行,而且在当时的北洋政府及基层军队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19年6月23日,北洋政府内务部在给陆军部的一封信中说:“准陕西督军电称,陕省近日邮件中发现一种印刷品署名士兵须知,系真理社刊行,其中词意不外提倡共产及无政府主义,并详述法国式革命与俄国式革命之区分……”[1]个中经验,值得深思。

一、理论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概括。如从传播方式来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文章、翻译经典著作等形式,向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传播受众及效果来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努力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等。但是,从传播内容来看,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才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大众化的根本原因。①正如毛泽东1949年9月16日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2]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满足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一)唯物史观为中国社会改造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先驱。在他的主持下,《晨报》副刊在1919年5月5日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刊载了5篇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河上肇作,渊泉译),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1919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和第6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3]概述唯物史观的要点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另外,《新青年》除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外,还发表了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黄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起明译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陈启修的《马克思研究》、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介绍和阐述。后来,1920年1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主张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社会:“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4]杨匏安等人也注意到唯物史观的学习和宣传,1919年11月,他在《广州中华新报》连续刊载的《马克斯主义》中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了详细的解说。1919年至1922年间,李达在《民国日报》发表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等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而且还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唯物史观的宗教观》等多部唯物史观的著作。1921年后,陈独秀也撰写了《马克思学说》等介绍和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总之,“五四”期间,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唯物史观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故在介绍和宣传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始终把理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需要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它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论。

(二)马克思经济学说揭示了社会变化的规律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学习和传播,而且对马克思经济学说也有一定的研究。1921年3月,李大钊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中指出:“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3](277)阐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同时也非常希望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另外,1921年1月,陈独秀在《社会主义批评》一文中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认为“现代分配方法的缺点”就是“工人血汗所生产所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5]1922年4月,陈独秀又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并指出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1920年10月,《国民》杂志第二卷第二期上译载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此后,一些阐述介绍《资本论》的通俗读物也开始翻译刊载或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考茨基的《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介绍了《资本论》第一卷。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论述来看,尽管他们的理解有不够精当之处,但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还是有一定研究的,对中国社会变化的规律也有了较准确的认识。

(三)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依靠力量、道路等问题

1919年9月,《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从多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他认为阶级以及阶级斗争产生的原因是剩余劳工,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阶级现状及如何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关于政党和政党联合方面,李大钊认为是国家政治发展进步的表现,总结了中国将要建立新型政党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平民劳动家的政党”、“强固精密的政党”、“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呼应”,[3](19)即提出必须在中国建立我们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他在1923年的《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一文中发出号召,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组成“民主联合阵线”。关于革命和专政方面,李大钊系统地从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方式以及革命的领导权及力量角度分析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观点。关于民主和法制方面,李大钊对民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极提出民主的实现途径,还提出“实事求是”、“以民为本”[6]的法制观。这一时期,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发动工人运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总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阶级斗争入手,证明社会革命的必要;又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证明社会革命的激烈;再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社会革命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这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最初的过程或模式,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实践对理论的迫切需要。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才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思想和理论要想快速宣传,采用正确的传播途径是必不可少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利用多种传播方式,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

(一)创办无产阶级报刊,使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19年5月,“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刊物《新青年》设立“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任主编,该专号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1918年12月,陈独秀为配合《新青年》的政治斗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和世界革命动态,该刊曾刊发了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等重要文章。1919年1月,《国民》杂志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正式出版,于第2卷第1号发表了李大钊的《再论新亚细亚主义》等文,第2卷第2、3号连载了《马克思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译文,第2卷第4号发表了《苏维埃俄国底经济组织》、《苏维埃俄国底新农制度》等文章。1919年5月5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晨报》副刊也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并从5月5日到11月11日发表了5篇论著,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劳动与资本》、《马氏资本论释义》等,使得该刊成为除《新青年》外的又一个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此外,“五四”期间,李大钊还协助一些进步青年创办《新潮》、《少年中国》、《新生活》等报刊。1920年11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劳动者》,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同月,《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办。1921年7月,李大钊在北京创办《工人周刊》,后成为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办这些报刊,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二)发表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至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想进行宣传。1919年8月,《每周评论》第35号又发表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阐释。同年10月李大钊在《国民》杂志社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期间,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达、杨匏安等人也撰写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多达二百多篇,这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十分少见的。有人评论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7]可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发表大量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国内掀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热潮,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和出版,如1919年4月,《每周评论》第十六号“名著”栏刊登了《共产党宣言》节译——《无产者和共产党人》。[8]总体来说,“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译西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10月新青年社出版李季译、蔡元培作序的英国人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1921年1月武汉的利群书社(恽代英创办)出版了恽代英翻译德国人考茨基著的《阶级争斗》,192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李达翻译德国人考茨基著的《马克思的经济说》和荷兰人郭泰著的《唯物史观解说》,等等。二是转译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19年5月北京的《晨报》刊登了陈博贤翻译的日本河上肇作所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渊泉翻译的柯祖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1920年8月上海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陈望道转译日文《共产党宣言》,等等。三是转译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19年11月北京《国民》杂志第2卷第1号刊登了李泽彰转译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20年10月《民国》杂志刊登了费觉天转译自俄文版的《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叙》(即《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923年8月北京《今日》第3卷第2号刊登熊得山节译自俄文版的《国家的起源》。总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时期翻译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发表、出版,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激烈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1919到1922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也遇到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主要包括“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潮。如1919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倡实用主义以及温和的改良主义,由此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论。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对胡适的主张进行了回击,先后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批驳胡适。李大钊在给胡适的复信中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3)其实这是李大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萌芽。之后,李达等马克思主义者又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就“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无政府主义”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李达在1921年《新青年》第9卷第1号发表了《谈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在《共产党》月刊第四号发表《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文章,对张东荪、梁启超等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进行批驳。后来,还有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何孟雄的《发展中国的实业要采取什么方法》等文章,都是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战。

此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利用大学课堂、讲座、论坛、图书馆等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向进步知识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李大钊利用书刊的借阅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毛泽东、周恩来等进步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的时候,在李大钊领导之下,我就很快地发展,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9]

三、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注重传播内容和形式,还十分注重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注重在进步学生和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利用各种形式,向进步学生和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正直进步有为的青年。其中,受李大钊影响最大的是北大青年学生,如刘仁静、袁玉冰、谭平山、邓中夏、萧一山、罗章龙、任国桢等。这些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在全国撒下革命的火种。例如,江西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袁玉冰就深受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后,他成为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21年6月,他创建了江西地区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主编《新江西》,开设“介绍进步书刊专栏”,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9月,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期间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不久,经李大钊的介绍,入学不久的袁玉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袁玉冰把革命的火种带到江西,为江西党团组织的建立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注重在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除向进步学生和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外,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还通过创办刊物、举办工人业余学校等形式,向工人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上海首先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上海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组织一建立,就开始了在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一是改组《新青年》。《新青年》自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8卷第1号始,以崭新的面貌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使《觉悟》成为共产党的外围刊物。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团结进步知识分子。三是出版党内刊物《共产党》。除刊登马克思、列宁的一些重要著作外,还分享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建党的一些经验,下发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阅读。四是培养干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从1920年夏至1921年冬,培养了一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送来的干部。1920年,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也先后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五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8月,《劳动界》周刊在上海问世,并积极发动工人写稿。该刊在劳动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把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传播到工人中去。后来,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②六是指导各地进行建党工作。1920年6月,陈独秀、俞秀松等人决定成立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领导人(书记)。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和青年团的组织相继建立。

(三)通过创建各地党组织,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活动有:一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搜集马克思学说的德、英、法、日各种文字的图书资料,并加以编译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就逐渐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发挥着吸引群众扩大影响的作用。后来会员发展到120余人,不仅有学生,而且有工人参加。二是开展工农运动。1920年11月7日,《劳动音》周刊创刊,以提高工人的觉悟,促进工人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宗旨。1921年5月1日,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此外,北京共产党组织还进行了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指导北方各地的工人运动及帮助建立革命组织等工作,对北方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0年3月,邓中夏、刘仁静、张国焘等北大青年学生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10]跟其他进步团体如“新潮社”、“国民杂志社”等一样,视李大钊为导师。“党支部与青年团和其它一些革命团体常在这里集会活动……”[11] 1920年12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校内发起公开签名,主张“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2]并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影响,上海、广州、济南、武汉、长沙等城市也先后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社团组织。比如,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和开展工人运动。1920年秋至1921年,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但性质相同,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后来,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又积极发展下属组织,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们分别在全国各地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也创立工人刊物、学校、工会组织等,不断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这些,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且直接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结 语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理论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的经验启示我们,理论必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因。充分利用多种方式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方式,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受众的分析,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彭明先生也注意到这一点,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迅速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另两个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参见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0页。

②参见《中共上海党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参考文献:

[1]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1001)3227[Z].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5] 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38.

[6] 张世飞.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先驱[J].政治学研究,2010,(4).

[7]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J].东方杂志,1921,(4).

[8]每周评论,1919,(6).

[9]斯诺.西行漫记[M]. 北京:三联书店,1980.127.

[10]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N].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7.

[11]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史事综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82.

[12]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通告[N].北京大学日刊,1920-12-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示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