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竹君
摘要:本研究以Swales(1990)[1]的CARS为模版,对中英学术论文引言进行对比修辞研究。研究发现,中英学术论文引言在字数、段落以及语步方面均存在一定的跨文化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呈现和讨论,以期对学术论文引言写作提出指导意见。
关键词:CARS;学术论文;对比修辞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62-03
一、引言
学术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和语言特点。在对学术论文引言的修辞研究中,Swales(1990)[1]提出了著名的CARS模式,论证学术论文引言的三个必要语步,即建立相关领域、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占领当前研究领域。具体来说,在第一语步,作者提出自己进行该研究的原因、意义和必要性,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在第二语步,作者试图寻找前人研究中尚未涉及或者研究不够充分的领域,并试图占领这一领域;在第三语步,作者宣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占领了该领域。
本文以Swales(1990)[1]CARS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对中英学术论文的引言进行对比修辞研究,旨在探求中英学术论文引言存在的异同,并对学术论文引言写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
目前中英对比修辞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大部分着眼于非学术体裁的文章,例如中英报纸修辞的对比分析(Scollon,2000)[2],中英杂志中模糊语使用情况的对比修辞研究(Hu & Cao,2011)[3]。针对中英学术论文的对比修辞研究甚少,最早的是Taylor和Chen(1991)[4]。他们运用Swales(1981)早期的CARS模式(包含四个语步),就发表在美国和中国的自然科学杂志的学术论文引言进行对比修辞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学者和中国学者都遵循早期CARS模式中的四个语步。因而他们得出结论,中美学者在进行学术论文引言写作时都遵循相似的修辞模式,并无所谓的“中国模式”(1991:330)[4]。
从上述文献回顾不难看出,对于中英学术论文引言的对比修辞研究非常稀缺,因此,本文运用Swales(1990)[1]的CARS模式,对中英学术论文引言进行对比修辞研究,旨在探究中英学术论文引言的异同之处。
三、研究语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语料
1.考虑到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仍可能存在结构和修辞的差异(Ozturk,2007)[5],本文将语料的选取统一定为应用语言学下的二语写作分支学科。
2.不同的期刊存在不同的风格(Loi,2010)[6],因此在同一个期刊上选取语料能使得分析更具说服力。本文选取的5篇英文的学术论文均来自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5篇中文的学术论文均来自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
3.所选取的中英语料均为2010—2012这三年间发表的论文。原因之一是能反映当下中英学术论文写作的风格和特点。原因之二是不同时期,学术论文的风格和特点会随着当时学术界的修辞需要而发生改变,所以把语料控制在某一特定时段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Swales(1990)[1]CARS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如遇到一个句子同时包含两个语步,则把该句划分为语步特征更为突出的那个语步。例如:JSLW1:Whereas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has sought to document and analyze the participant structure,content,and efficacy of such conversations(see Hyland & Hyland,2006,for review),fa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multilingual writers actually understand these ongoing interactions.
该句既包含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属于语步一),又包含对前人研究缺陷的论述(属于语步二)。但是后者明显是该句表达的重点,所以这个句子被判定为语步二。
5篇英文论文被分别标记为JSLW1、JSLW2、JSLW3、JSLW4和JSLW5,5篇中文论文被分别标记为WY1、WY2、WY3、WY4和WY5。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字数和段落构成分析
根据表1表2,英文的学术论文引言字数从178~2158不等,平均字数为1127.4;而中文的学术论文引言字数波动相对较小,为313~1021,平均字数为644.6。前者的平均长度为后者的1.7倍。事实上,在这5篇英文语料中,引言最长的JSLW5包含了非常详尽的文献综述。相反中国学者不倾向于对前人研究进行详尽的文献综述(Taylor & Chen,1991[4];Bloch & Chi,1995[7];Loi,2010[6]),原因之一是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这一语步需要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关于中文学术论文引言中这一语步的缺失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讨论。
从表1中看出,5篇英文语料的段落数较为灵活,从1~13段不等,平均为每篇6.6段;而5篇中文语料的段落集中于2~3段,平均为每篇2.6段。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本族语者在段落的选择上更为灵活,但总体而言,英文学术论文引言的段落明显多于中文(约为中文的2.5倍)。
表1中唯一波动小于表2的是每段包含的句数。表1中,英文语料每段包含的句数波动为4.5~6.0;而表2中该项的波动为2~6.3。由此可以推断,该分支学科中,英文的学术论文引言每个段落包含的句数相较于中文来说较平均。
(二)语步分析
表3体现了中英学术论文语步分布的情况,通过表3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中文的学术论文引言基本遵守Swales(1990)[1]CARS模式的三个语步。这说明当前中国的学术论文模式已逐渐向国际规范靠拢。由于英语在国际学术期刊中被定为通用语,所以目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大多都是参照英语学术领域内的写作规范,如同Shi(2002:630)[8]所说,“受到英语的影响,中国的期刊学术论文已经以西方为模版,且逐渐呈现英语学术论文的风格。”
2.五篇中文的学术论文引言中有两篇没有语步二,这与之前众多研究结果一致。与英语本族语学者不同,中国学者不倾向于指出前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者在学术领域也表现得较为中庸,所以在学术论文中也尽量不去批判前人的研究(Taylor & Chen,1991)[4]。本文发现,在中文语料中,即便出现语步二的论文,作者均是在肯定前人研究价值的前提下来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例如:WY1:此外,已有研究主要调查了在英语国家学习的英语非母语学习者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有关在非英语国家学习的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WY2:虽然合作学习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如何降低学习者的英语写作焦虑仍值得探索。WY3:尽管这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中国学生在二语写作文本中使用语块的一些情况,但是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中如何产出语块的问题尚未得到探讨。
对比英文的语料可以看出在语步二中,英语学者显得更具批判性:JSLW5:In other studies,the nature of the EAP writing instruction was unclear. For example,leki and Carson. (1994)
3.五篇英文的学术论文引言中,除JSLW2以外,其余的四篇均体现了语步的高度循环性,这验证了Loi(2010)[6]的研究结果,即语步的高度循环性是英文学术论文引言的一个显著特征。除此之外,Swales(1990)[1]曾提出,学术论文引言的长度与语步循环次数成正比关系,即引言长度越长,语步循环的次数越多。然而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JSLW3的长度在语料中排第二,有1877个单词,然而JSLW3语步的循环次数明显低于JSLW1和JSLW4。由此可以证实,引言长度与语步循环之间不存在显著正比关系(Ozturk,2007)[5]。
五、结论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运用Swales(1990)[1]的CARS模式,对中英学术论文引言进行对比修辞研究。研究发现,英文学术论文引言的字数和段落数均多于中文,中文学术论文引言基本遵守CARS模式中的语步特征,但是却倾向于省略语步二,英文的学术论文引言语步循环现象十分突出。
在二语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本文所运用的语步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术论文引言写作中自觉地学习国内外学者的写作规范,按照特定的语步来规划和展开写作。
参考文献:
[1]Swales,J.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Scollon,R. Generic variability in news sto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 contrastive discourse study of five days newspap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6):761-791.
[3]Hu,G,W. & Cao,F.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11):2795-2809.
[4]Taylor,G. & Chen,T. Linguistic,cultural,and subcultur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discourse analysis:Anglo-American and Chinese scientific 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319-336.
[5]Ozturk,I.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Variability within a single disciplin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25-38.
[6]Loi,C. K.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 comparative genre-based stud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267-279.
[7]Bloch,J. & Chi,L. 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cit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discourse. In D. Belcher. & G. Braine (eds.),Academic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Essays on research and pedagogy[M].New Jersey:Ablex,1995:231-274.
[8]Shi,L. How western-trained Chinese TESOL professionals publish in their home environment[J].TESOL Quarterly,2002,36 (4):62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