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她的诗歌以意象独特新颖,表达方法含蓄蕴籍。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视角,运用关联理论对《我清晨出发》中的主要隐喻进行解读,探索其诗性效果产生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爱米莉·狄金森;认知诗学;隐喻
一、引言
爱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9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20世纪英美意想派诗歌的先驱。她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然而在1886年与世长辞后,她却声名鹊起,被众多评论誉为现代诗歌的先驱者和英诗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清晨出发》是爱米莉·狄金森1862年的作品,也是她以大海为主题的诗歌中较为成熟的一首。本文拟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入手,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我从清晨出发》的诗性隐喻效果。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诗学
Sperber 和Wilson 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建立在认知语境基础上的认知过程,必须采用明示——推理来对词语进行恰当的解释。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佳关联,话语实际上是说话者心理表征的解释性表达。诗歌是作者选取词组,通过特定的诗歌形式,将自己创作诗歌时的心理表征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只从句法学或词汇学无法反映出诗人的风格特点,所以不能仅局限于结构来分析诗歌。
Pilkington 在《诗性效果:关联理论视角》一书中,提出诗歌含义不仅停留在其字面效果的命题内容中,更为关键的是其隐含的非命题效果,而关联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完全可以从隐含意义和命题形式等方面来对诗歌进行全面解读。Pilkington 认为,关联理论对与诗性效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诗性隐喻、诗歌格式以及韵律效果的表达中,其工作机制主要表现在听者通过最小努力运用诗歌中特殊的非规约性表达方式所导致的时间延滞来对诗歌本体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命题解读,既语用理论不仅可用于诗歌命题效果的阐释,除命题内容之外的情感交流产生的诗性效果同样不能忽视。任何对诗歌效果或者文学性的解释都必须包括情感互动。相对于其他各类情感因素和审美特质而言,隐喻常被认为是诗性效果的典型表现形式。
三、《我清晨出发》中的隐喻及其解读
《我清晨出发》写于1862年,是狄金森以大海为题的诗歌中较为成熟的一首。大海是狄金森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主题,汹涌或平静的水面常寄托着她心中的渴望和追求。
我清晨出发——带着我的狗——
去看海——
海底的美人鱼
露出水面看着我——
战舰——在水面行驶
伸出大麻般的手——
把我当作一只老鼠——
在沙滩上——动弹不得——
没人惊动我——直到海潮
爬上我朴素的鞋子——
淹过我的围裙——和腰带,
也没过我的紧身胸衣——
他仿佛要把我一口吞下——
如同一滴露珠
落在蒲公英的花瓣上——
这时——我又开始动身——
而他——他紧随其后——
我能感到他银色的鞋跟
踩上我的双踝,——接着我的鞋
便溢出颗颗珍珠——
最后我们在可靠的小镇相遇——
那里似乎无人认识他——
他向我鞠躬——认真地——
凝视我——海潮渐渐退去——
在这首诗中,叙述者是个涉世未深的姑娘,她与小狗为伴,在清晨看海。大海,美人鱼、战舰、露珠、蒲公英、珍珠和小镇是诗歌中别出心裁的一组隐喻,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意象,激起人们的丰富想象。
诗中,作者对大海采用拟人的手法,把他比喻为一位男子。大海对“我”具有一种几乎无法抗拒的魅力,吸引“我”清晨就出发。在希腊神话里,掌管海域的神是波赛冬,他英武果断,威严高贵,争强好胜。波赛冬最常见的形象是一位彪悍英俊的中年男子,坐着铜蹄金鬃马驾的车上,手持三叉戟。他的震怒能掀起滔天巨浪,引发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崩地裂。在这首诗中,波澜壮阔,深邃莫测的“大海”隐喻男性的力量与善变。清晨出来来看海的“我”完全沉浸在大海的魅力之中。这时,海底的美人鱼也露出来了。她以娇艳的美貌和悦耳的歌声吸引“我”走进大海。在希腊深神话中,女性的人鱼是诱惑和情欲的象征。在人鱼鼓惑的呼唤中,海面上驶来了战舰。那是四方帆战舰,雄壮威武,充满阳刚之气,象征尊严和力量。这种力量像大麻一样充满诱惑,俘虏了“我”。在男性魅力面前,女人容易失去理性,迷失自我。此时的“我”像弱小的老鼠一样“动弹不得”。涨潮了,海潮袭来,浪花浸湿了我的鞋子、围裙、腰带和胸衣。海潮步步逼近,显示强大的征服欲望。“我”感到兴奋和激动,产生一种如同甘露滴在蒲公英的花瓣上的甜蜜感觉。然而甘露并不能持久,蒲公英的花瓣也容易被风吹散,如同爱情的甜蜜转瞬即逝,难以持久。感到大海中蕴藏的危机,“我”抽身撤退,开始动身回家。而海潮如同一个情人,一步不离地跟着她,海浪侵袭着她的鞋袜和脚踝,鞋子里冒出珍珠般的浪花。这些珍珠如同与潮水邂逅带来的浪漫而美丽回忆。直到回到“可靠的小镇”,热烈追求的海潮才知难而退,鞠躬告别。这里,“小镇”是心灵家园的隐喻。从作者的生平来看,她成年后归隐旧居,过着与世隔绝,与书相伴的生活。“小镇”是安全与归属的隐喻。
《我清晨出发》,风格清新,富有活力,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爱情观:男性充满鼓惑和征服的力量,善变而无情;女人则在爱情中容易受到诱惑,为情所困。爱情甜蜜而短暂,令人向往也充满危机。诗人通过大海、美人鱼、战舰等一系列的隐喻,营造一个寓意丰富的语境,激发读者探寻诗歌隐喻所涉及概念的百科全书知识,并在寻求能指和欲望目标之间的最佳关联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诗学效果,领略诗人的艺术与创造力。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只有熟悉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才能主动调动相关的知识,刺激头脑中相关的概念和框架,构建相关的认知语境,从而在追求最佳关联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解读和理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口译活动中的认知语境研究”(课题编号:201204LX66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 文, 赵增虎. 认知诗学研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2] 刘守兰. 英美名诗解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韩大伟. 中英传统诗歌认知诗学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
邝江红(1974—),女,广西恭城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