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需求缺口与协同机制建立研究

2015-12-15 21:53喻红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协同

喻红阳

摘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动手能力人才的必经之路,但是普通高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普遍存在劣势,校企各自的需求存在缺口。本文通过分析普通二类本科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处于的劣势以及校企需求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协同机制建立的三条路径,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9-02

大学培养的人才必定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无时无刻不与社会进行信息、人才、能量、知识等方面的互动和传递。企业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场所,使其能够将大学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所以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业合作之路。

一、二类本科院校的角色及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处于劣势分析

我国高校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层次和档次的高校,重点大学,如985、211之类的大学,由于研究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高,企业比较愿意找这些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职业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即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重视校企实践教学的合作;而单个企业对职业高校的人才需求往往是成批量的,因此,企业与职业高校实践教学合作上具有明显的动机。而广大的中间层,二类、三类本科,在科学研究上比不过重点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又比不过职业院校,处于尴尬的夹心层。

目前对重点高校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实践教学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一般本科院校对这两者研究都存在不足,也凸显了一般本科院校在学校的定位与学生层次上面存在一定的无奈,这些本科院校要么向上发展,跻身第一梯队,成为研究型大学;要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但是这些本科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时间短,存在自身的劣势,迫切需要突破一般高校自身的劣势,与企业开展积极合作,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

二、二类本科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需求缺口分析

我们从学校与企业的供给与需求上来进行分析,以寻求企业与学校校企合作实践办学的交集,成为校企协同实践办学的基本出发点。

1.学校能够给企业的供给。高校一般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但就高校的本质而言,还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它的主要供给是人力资源供给。但是由于大学扩招,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上面有很多选择,二类本科院校在供给毕业生的质量与声誉上远远不如重点本科院校;从动手能力上却不如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大学为企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供给是知识:主要以向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员工培训形式的知识资源。二类本科院校的研发能力不如重点本科院校,社会资源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在形成企业的知识需求上,远远不如重点本科院校,无论是项目的数量、项目的规模、参与项目的老师的频次都远远落后与重点本科院校。

2.学校希望得到的需求。高校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为高校学子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动手机会。高校对企业的需求是就业机会、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实践设备、实习指导的机会,以便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有一个好的归宿。高校希望企业能够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项目经费来源,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碰到的问题。

3.企业可以给学校的供给。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顾客,它们为广大的高校学子提供就业机会、实践、实习场所等,也为高校老师提供企业需要解决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在这些供给中都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为衡量标准的,毕竟企业是盈利组织。所以,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好处的人才与知识,企业才乐意花资金与资源去获取。

4.企业希望得到的需求。企业需要学校能够为自己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解决问题的专家。这虽然都是高校可以做到的,但并不是每个人才都是企业认可的。学校评判的标准与企业评判的标准不一样,导致高校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常常是相悖的。这就需要高校切实了解企业的需要,设置企业需要的课程,包括动手能力的实践知识教学。

5.校企需求缺口分析。从高校与企业的各自需求与供给上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供给有很多匹配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大量缺口。(1)校企需求目标差异。学校需求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具有长期性、外部性、经济利益不能够立刻实现的特点;而企业的需求却是随时而存在的,时刻体现经济利益。(2)时间不对称的缺口。学生实习比较集中,对企业的需求具有短期、周期性;而企业的生产需要均衡与连贯。企业生产的连贯性需要人力资源的基本技能,实习学生却不具备这样的技能,会打断企业的生产连贯性。(3)需求层次的缺口。企业是组织层次的需求,而学校却是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的需求。(4)需求来源的独家性。企业的需求可以向高校寻求,但是也可以通过市场寻求得到,企业的供给源不唯一。高校却大多数比较依赖企业解决需求关系。

因此,校企在实践教学中各自需求不能够很好的匹配,以致产生如此多的缺口,难以形成更深层次的协作。表现为大学这一方特别热情,企业在校企协作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不够强。

三、二类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协同机制

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两个独立组织之间建立的互惠关系,只有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联盟才能长久,才有可能形成校企合作协同的实践教学机制。尽管校企在需求上存在很大缺口,但两者之间的需求还是有很多重叠,从重叠开始,就有建立校企协同的可能。

1.将偶然的企业需求转化为长期需求。高校很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生产实习实践关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需要企业提供的厂房、设备、办公室、人员、信息、资料等各种资源,企业期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由于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很少,甚至没有,企业通过接纳学生实习获得必要的经济利益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只是碍于朋友熟人的关系偶然做一次,很难发展长期合作关系。二类本科院校可以利用企业对高校的偶然需求开始,比如对某个老师技术研究的需求,将这个偶然的需求转化成为长期需求。高校从企业偶尔对某个老师的技术需求或管理咨询需求开始,应该有计划地引导这个教师或者用制度引导教师,发现、培育企业的需求,从短期变长期需求。分析企业的需求,挖掘其他可能的需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对高校产生信任,建立合作的基础。endprint

2.从校友、朋友关系开始。黄光国(2010)认为,中国人的社会是一种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感性关系的混合性关系,倾向于遵守需求法则和人情法则。高校与企业的很多合作是通过朋友或校友关系开始的,企业碍于人情,无法拒绝。但是,如果高校想要将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变成普遍的、长久关系,则需要动一番脑筋。高校可以首先从高校教师与企业的朋友关系或者从校友关系提供的偶然需求出发,通过把这种偶然需求服务搞好,甚至还可以通过挖掘关系企业的其他需求,为它免费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企业信任,从而开启全面合作之路。企业有合作的利益加上有校友和朋友关系这个基础,很容易形成长期的稳固关系。

3.建立校企关系契约与合同契约的网络联结。当组织间关系跨越独立组织边界后,合同契约与关系契约成为管理的主要方式。关系契约涉及组织间的目标、声誉、信任、化等要素(任浩,甄杰,2012)。Granovetter(1985)将独立组织之间的关系用的网络联结来描述,有强联结、弱联结和自由交易三种关系。自由交易是纯粹的市场关系,而网络关系是一种介于组织内部关系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校企之间建立协同关系就是建立一种网络关系,企业与高校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这种关系比自由交易更加持久。这种关系的建立不能够全部通过契约关系,因为契约关系表现为强烈的逐利性。校企协同应该表现为关系契约关系,双方都牺牲自己的自由与贡献自己的资源,但是双方可以都可以获得外部性。高校从中获得好处,比如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声誉提升;老师的知识学以致用,更为学校带来了项目经费。企业在这个校企协同中,能够稳定地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节省招聘经费;企业的技术难题、管理问题有高校作为后盾。双方各都可以获益,这是双方建立协同关系的利益基础与根本。一旦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高校应该保持与更新这个关系。高校应该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换取企业和高校长期合作的前提,这就需要高校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让企业对高校产生依赖,这样校企合作才有可能长久。组织间合作的信任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培育的过程。信任的形成要付出代价的,信任和知识的共享和组织间合作的成效等因素是有因果关系的。以利益为纽带,以关系质量为基础的长期协同关系的建立是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

广大的二类普通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自身的劣势,在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实践教学的协作机制。通过分析这类高校的劣势与校企需求缺口,找出校企协同的基础,为校企协同机制建立提出了三种可行的路径,打开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任浩,甄杰.管理学百年演进与创新:组织间关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

[2]黄国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