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征地意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杭州市和南昌市农户的调查

2015-12-13 01:16唐云锋
上海国土资源 2015年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

唐云锋,高 飞,赵 浪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失地农民征地意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杭州市和南昌市农户的调查

唐云锋,高 飞,赵 浪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利用笔者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西省南昌市两地近240户样本村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征地补偿满意度、干群关系、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状况均对失地农户被征地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家庭人口抚养比对失地农户被征地意愿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应规范农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创建新型农村社会干群关系,强化村干部为民谋福利的责任意识等政策建议。

征地;失地农民;农户意愿调查;实证分析;Logistic模型

土地征用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而依法强制将集体所有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行为[1]。土地非农化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非农建设用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周边大量农用集体土地被征收转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官方调查显示,由于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未来短短30年内将占用耕地面积约6050万亩左右,失地农民的数量将突破8000万人[3]。政府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而土地问题往往涉及巨额经济利益,征地过程中征地补偿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损害到农民权益。大部分农民并不希望土地被征用,且由此激发了抗争行为,导致了征地型群体性冲突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4]。当前,土地冲突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角度探究土地冲突发生的原因、动力机制及化解策略等[5~7],而对于土地冲突中的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的研究相当不足,且多数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定量分析。摸清不同地区征地冲突过程中农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为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重要借鉴。因此,本文利用笔者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西南昌市下辖县区的土地征收的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土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今后的征地冲突治理提供参考。

1 样本区概况

本次调查在选择调研样本时,为凸显不同地区之间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差异性,主要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考虑,并兼顾到现实可操作性。本调查组选取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征地矛盾相对突出且区域间隔较近的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西省南昌市作为样本地区。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样本区农户展开调查,共获得调查问卷259份,其中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比例达92.66%。在有效问卷中,南昌市样本数为162份,占调查总数的67.5%;杭州市样本数为78份,占32.5%。从样本中的调查数据来看,55.7%的农户土地完全被征用,36.3%的农户土地被部分征用,仅有8%的农户土地没有被征用。此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户家庭结构、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有无非农劳动技能、征地前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征地补偿的满意度、征地后农户对生活状况的预期度以及农民失地后再就业等相关问题。

2 农户被征地意愿初步分析

2.1 农户被征地意愿分布统计

对240份问卷进行整理统计,175份不愿意被征地,占总样本数的72.92%;47份愿意被征地,占19.58%;18份占7.51%的农户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大部分的农户不愿意被征地。调查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的主要原因:丧失土地后生活无保障(89份),征地补偿款偏低(64份),且年龄

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收入难以为继的农户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这表明,对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纪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偏低的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就业以及未来生活养老的保障功能。因此,政府应当按照土地的原来用途和土地未来的增值收益综合考虑补偿基准,否则农民不会轻易出让自己的农地产权。

2.2 农户对土地征收的认知与土地征用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在是否了解土地征收相关的政策法规时,有196份(占81.67%)回答“不了解”,有44份(占18.33%)回答“了解一些”。对于是否了解当地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问题,161份(占67.08%)回答“不了解”;71份(占29.58%)回答“了解一些”;8份(占3.34%)回答“非常清楚”,但其均为各样本区的村干部。综上所述,尽管农民是土地征用活动涉及的一方当事人,却往往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由于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与地方政府信息不对称,绝大部分农民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征地政策并不了解,导致农民对土地征用大多采取不合作行动,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土地征用意愿。

3 农民被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失地农户自身及家庭结构特征

农户土地征收意愿与农户自身特征关系密切,主要是户主的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是否具有非农劳动技能等可以影响到家庭经济甚至家庭前途发展的因素。农户户主年龄越大,对土地的依赖越强,在同等条件下,对土地被征用越排斥;同时,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被征地意愿越强,原因在于,户主学习和掌握相应的非农技能会更容易,很快会适应失地后的非农职业,家庭经济收入有所保障会使农户较为容易地放弃拥有的土地权利。影响农户土地征收意愿的家庭特征主要有家庭平均人口、人口抚养比、家庭经济收入等。统计结果表明,家庭平均人口在4.3人以上的意愿征地比例不足30%,可见,家庭人口数量越多,被征地意愿越弱。而人口抚养比越大,家庭经济负担越重,其被征地意愿一般也不强。农户家庭经济收入越多,越愿意被征地。

3.2 征地补偿标准

征地补偿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农户的被征地意愿。在不愿意被征地的175户农民中,认为补偿标准偏低的达到83.6%。究其原因,过低的征地补偿款容易引发被征地农民的不满情绪,构成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极大侵害,加大农民对征地后生活的担忧,从而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一般而言,征地补偿标准越高,征地补偿方式越合理,农民越愿意被征地。

3.3 征地过程中干群关系的融洽程度

农户是否愿意被征地也取决于在征地过程中干群关系的融洽程度。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治理的主体,恶劣的干群关系会影响冲突治理的效果。如果基层干部在征地前期事先召开村民大会咨询村民意见,努力宣传国家征地政策;在征地过程中,代表农户和地方政府以及土地开发商讨价还价,积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征地结束后,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非农再就业;那么,就会增加农民对基层干部的政治信任,使得农户能接受土地被征用的事实。由此可见,良好的干群关系有利于提升农户被征地意愿,缓解紧张的征地矛盾。

3.4 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农户对征地后未来生活的预期体现在收入预期、生活水平变化预期、征地后社会环境变化预期等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对征地后短期内收入预期的访谈中,预期改善的农户中有54.7%的农户愿意土地被征收,而对征地后短期内收入预期下降的农户中愿意土地被征收的比例仅为21.3%。对征地后收入预期改善的农户更倾向于土地被征收。在不愿意被征地的175户农民中,生活水平降低占47.1%,生活水平提高占19.4%;而愿意被征地的47户农民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占82.3%,生活水平降低占5.9%。因此,被征地的农民大多数征地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有些农民出现了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原因可能在于农民挥霍完征地款后,自身无一技之长,便造成“坐吃山空”的现象。可见,农民在土地被征收时对未来生活水平变化预期情况直接影响其被征地意愿。对征地后社会环境的变化预期而言,预期变好的愿意被征地的比例为62.4%,预期变差的愿意被征地的比例则为37.6%。

4 基于模型的农户被征地意愿分析

4.1 模型选择及变量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农户对土地被征用的意愿,即愿意被征收,还是不愿意被征收。因此,采用二项式Logistic模型来分析农户被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设计模型时,将农户被征地意愿设为因变量,其属典型的0-1变量,即“愿意被征收”赋值为1、“不愿意征收”赋值为0。根据上述对影响农户被征地意愿的因素分析,笔者选取失地农户自身特征、失地农户家庭特征、征地补偿合理度、干群关系的融洽度、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度等11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是:X1,X2,X3,...,X11(表1),并以P代表农户愿意被征地的概率,β0表示截距项,β1、...、β11分别表示相应影响因子的线性回归系数,则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4.2 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并采用向后进的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模型变量系数综合检验表明,回归相关性较为显著。最终迭代结果显示,-2倍的对数似然值为50.369,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Nagel

kerke's R-Square值为0.548,而Cox & Snell's R-Square值达到了0.856,说明模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拟合。回归后模型总预测判断率为89.6%,说明模型预测效果较为理想。模型整体运行效果以及各因素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见表2。

表1 模型构建自变量界定与赋值Table 1 Meanings of relat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2 模型计算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农户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家庭人口抚养比、征地补偿满意度、干群关系、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状况等6个变量对失地农户被征地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征地补偿满意度、干群关系、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状况均对失地农户被征地意愿有正面影响,而家庭人口抚养比对失地农户被征地意愿有负面影响。详细分析如下:

(1)“农户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与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这与预期作用方向一致。目前,各地普遍采用了单一的货币补偿的安置模式,让失地农民自谋出路。而如今中国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向技能型转变,失地农民是创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失地农民如果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征地后往往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因此,不具有非农劳动技能的农民更倾向于继续经营农用地,是其必然的选择。

(2)“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在1%的水平显著性较强,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高低状况直接影响农民土地被征用意愿。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非农经济收入比重越高,说明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越低,反之非农经济收入比重越低,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越高。

(3)“征地补偿满意度”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征地过程中补偿标准过低,农民利益受损是导致征地冲突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户对征地补偿款的满意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征地后生活保障的信心,因此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应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成本的提高而相应有所提高,这样农民才愿意接受土地被征用的事实。

(4)“干群关系的融洽度”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干部在征地过程中表现的越负责,说明干群关系会十分融洽,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农民就可能愿意土地被征用。反之,表现的越不负责,干群关系就容易紧张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农民就不愿意土地被征用。如果对村干部在征地中的干群关系进行量化,那么干群关系的融洽程度每恶化一个单位,则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会比原来增加28.931倍。

(5)“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状况”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型的分析结果,农户征地后收入水平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209,Wald检验概率p值为0。拟合表明农户被征地后收入水平没受到影响,则不容易引发征地冲突行为。农户征地后对生活水平变化预期对征地意愿影响作用明显(回归系数β=1.397),显著程度同样也很明显(Wald检验概率p=0.004)。对征地后社会环境变化的预期越高,越愿意土地被征收。

(6)“家庭人口抚养比”对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人口抚养比”是指儿童、老人在家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模型分析结果得知:儿童、老人在家庭人口中的比重因素在模型的参数值中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在农户家庭中人口抚养比越大,家庭负担越重,对土地依赖性越大,越不愿意土地被征用。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尽管土地征收具有强制性,但不能因此忽视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而侵害农民权益。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主要受农户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家庭非农经济收入比重、征地补偿满意度、干群关系、征地后农户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状况以及农户家庭人口抚养比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具有如下的政策启示:

(1)规范农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当前我国征地的补偿标准是以被征用土地原用途的产出水平为

基础进行核定。但这种补偿标准偏离了市场定价原则,难以准确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难以维持农民现有的生活水平[8]。因此,在现有的征地制度条件下,应当采取公平合理的补偿原则,征地补偿款应由政府或开发商和农民双方平等协商确定,让农民能够分享征地带来的土地收益增值。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农村征地冲突频发的原因是,一旦农民失去土地,不仅享受不到征地后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而且还承担着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失去生活保障的潜在威胁。因此,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及时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赋予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减少土地征用的阻力,消除因征地引发的社会冲突[9]。

(3)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是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本身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缺乏其他非农职业技能,一旦失去土地后,就将面临严重的生活困境。能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是影响农村土地征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再就业和自主创业。

(4)创建新型农村社会干群关系,强化村干部为民谋福利的责任意识。农村社会干群关系对农民征地过程中征地意愿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基层干部是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治理的主体,农民愿不愿意被征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信任、干群关系是否融洽等,良好的干群关系能够实现征地过程中博弈主体多方利益的均衡[10]。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在征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执行功能,恶劣的干群关系会激化矛盾。基层干部在征地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责任意识,合理制定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方案,妥善处理征地中的矛盾和纠纷。

References)

[1] 黄小虎. 征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32(2):7-13. Huang X H. The evolution retrospective and consideration for reforming in land requisition system[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1,32(2):7-13.

[2] 鲍海君,赵佳茜. 征地冲突的复杂性及主体刺激—反应模型[J].中国土地科学,2012,(10):61-66,74. Bao H J, Zhao J Q. Complexity of land requisition conflicts and the stimulus-response model of the agents[J]. China Land Science, 2012,(10):61-66,74.

[3] 韩俊. 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应界定为按份共有制[J]. 政策瞭望, 2003,(12):8-9. Han J. Land collectively owned by farmers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system by co-ownership[J]. Zhengce Liaowang, 2003,(12):8-9.

[4] 许恒周,郭玉燕.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农民被征地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南京市、鹰潭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06-109. Xu H Z, Guo Y Y. Land expropriation will of farmers in regions a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level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and Yingt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1):106-109.

[5] 刘华.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 上海国土资源, 2015,36(1):10-15. Liu H. Comparing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patterns during new urbaniza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1):10-15.

[6] 洪小翠,楼江. 我国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制度设计[J]. 上海国土资源,2014,35(3):11-14. Hong X C, Lou J. Design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rights alloc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in China[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3):11-14.

[7] 苑韶峰,李帆,杨丽霞.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潜力测算[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3):36-38,64. Yuan S F, Li F, Yang L X.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s on and potential for farmland transfer[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4,35(3):36-38,64.

[8] 陈娥英,孟宏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征地冲突调适化解机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9-94. Chen E Y, Meng H B.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resolving rural land requisition conflicts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4,(1):89-94.

[9] 钱忠好,曲福田. 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2):4-9,64. Qian Z H, Qu F T.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land acquisition to protect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12):4-9,64.

[10] 吴海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解决农村社会矛盾[J]. 求实,2011, (12):102-104. Wu H Y. Innovation of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to solve rural social contradictions[J]. Truth Seeking, 2011,(12):102-104.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during government land acquisition

TANG Yun-Feng, GAO Fei, ZHAO Lang
(School of Finance & Public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nearly 240 sample village households from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and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are used in a du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during land requi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farmers have non-farm labor skills,the proportion of family non-farm income, satisfaction with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land appropriation officers, expectations of quality of life after land requisition, which domestic population bring-up ratio, are all negatively affected by land requisition. Based these results, the study suggests better regulation of the farm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mprovement of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s for farmers who have lost land, implementation of support structures to help farmers move into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olve their employment problems, creation of new rural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ers and land appropriation officer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dres for farmers' welfare.

land acquisition; land-lose farmers; investigation of farmers wishes; empirical analysis; Logistic model

F301.1

A

2095-1329(2015)02-0042-04

2014-12-22

2015-04-20

唐云锋(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研究.

电子邮箱: tyf9959@zufe.edu.cn

联系电话: 0571-8755738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5G 030019)

10.3969/j.issn.2095-1329.2015.02.010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征地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基于GIS+BIM的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管理系统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南方CASS结合Excel在茅坡水库征地量算与统计中的应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征地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