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方 江 平 陈柳青 段逸群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1例
杨凡方 江 平 陈柳青 段逸群
肥大细胞增生症(MC)是以肥大细胞增生,并在皮肤或其他系统内浸润为特征的疾病。皮肤为肥大细胞增生症最易累及的器官,表现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TMEP)者临床少见。我科收治1例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患者,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因躯干、双上肢起疹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双上肢出现暗红色斑疹及斑片,面部、四肢远端及掌跖无累及,无明显痒痛不适,皮疹在饮酒及搔抓等刺激后可变红,但未见风团样发疹,曾于当地医院诊断“玫瑰糠疹”及“湿疹”,给予抗过敏药物(具体不详)口服无好转。发疹后无发热、腹痛、腹泻、心悸、头昏、晕厥及骨痛等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干结,小便色黄,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患者既往体健。其父母非近亲婚配,近3代以内均身体健康,无类似疾病患者。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颈前、胸腹、背及双上肢见密集分布绿豆至蚕豆大暗红斑疹,少许融合成斑片,伴毛细血管扩张,无明显的色素沉着,Darier征(-)(图1)。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及腹部彩超检查正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图2)。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异染颗粒(图3)。
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
图1 背部密集分布绿豆至蚕豆大暗红斑疹,少许融合成斑片,伴毛细血管扩张 图2 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HE,×100) 图3 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异染颗粒(×200)
治疗:给予酮替芬片口服治疗,现随访中。
讨论 肥大细胞增生症(MC)是指一组以组织中肥大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谱,由Nettleship和Tay于1869年首次报道。主要侵犯皮肤,也可累及其他系统或器官。随着对MC深入系统的认识,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了MC新的分类方法:①皮肤MC,②惰性系统性MC,③系统性MC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④ 侵袭性系统性MC,⑤肥大细胞白血病,⑥ 肥大细胞肉瘤,⑦ 皮外肥大细胞瘤。12002年,对皮肤MC制定了专家一致认可的新的分类:①斑丘疹性皮肤MC;②斑块性皮肤MC;③结节性皮肤MC;④播散性皮肤MC;⑤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MC。2其病因不明,许多非特异性因素如药物、饮酒、寒冷、外伤、感染、X线照射、放射显影剂、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肥大细胞增多及脱颗粒反应。部分MC患者的病因是kit基因突变,其活性和结构的改变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与MC发病相关。3表现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TMEP)者临床罕见,发病率不足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1%。主要见于成人,偶可见于儿童,黄萌等曾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的TMEP。4TMEP皮损多见于躯干,特别是胸部,为较小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的红斑,无水疱及紫癜,多不伴色素沉着。TMEP主要侵犯皮肤,可伴有骨骼损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肝脾肿大、晕厥、甚至休克等系统症状。有学者认为其有可能演变成系统性MC。5其组织病理表现为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散在肥大细胞浸润,有些肥大细胞核可呈圆形或卵圆形,但
大多数呈梭形。由于肥大细胞数量较少,易漏诊,须做特殊染色以确诊。Giemsa或甲苯胺蓝染色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临床需与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相鉴别,后者好发于10~30岁,躯干和四肢非暴露部位,为多发性色素沉着斑,指甲大小,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境界欠清楚。色素斑青灰或棕灰色,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下层色素颗粒轻度增加,表皮上层有较多的载黑素细胞,及非特异性单一核细胞浸润。依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可鉴别。同时也要与玫瑰糠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色素性紫癜样皮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及类癌综合征等相鉴别。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加特染予以鉴别。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主要缓解症状,部分患者无需治疗。要注意避免潜在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如酒精、抗胆碱能药、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硫酸多粘菌素B。同时应避免摩擦、受热及某些系统麻醉药物。控制症状的药物治疗可选用H1、H2受体拮抗剂、酮替芬、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等。有报道每周4次补骨脂素加UVA(PUVA)疗法有助于控制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瘙痒和风团,但对本病相关其他症状无效。6Sotiriou曾报道使用PUVA疗法治疗TMEP,观察半年内未见新发皮疹,但远期复发率尚不明确。7可能与PUVA可减少皮肤肥大细胞中组胺的含量,但不能持续缓解皮肤中肥大细胞的浸润相关。585 nm闪光-泵-染料脉冲激光、外用吡美莫司、电子束照射也可用于TMEP的治疗,但其确切机制及远期疗效尚不清楚。8本例患者仅表现为皮肤损害,无系统损害,给予酮替芬片口服,目前该患者在随访中。
1 JamesWV,Nancy LH,Richard DB.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myeloid neoplasns.Blood,2002,100:2292-2301.
2 Hartmann K,Henz BM.Classification of cutaneous mastocytosis:a modified consensus proposal.Leukemia Research,2002,26:483-484.
3李红,高琳,沈柱,等.肥大细胞的研究进展.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6):383.
4黄萌,覃莉,陈柳青,等.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0):951.
5Wolff K,Komar M,Petzelbauer P.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as-pects of cutaneousmastocytosis.Leuk Res,2001,25:519-528.
6Godt O,Proksch E,Streit V,et al.Short-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aral and bath PUVA therapy in urticaria pigmentosa and system icmastocytosis.Dermatology,1997,195(1):35-39.
7 Sotiriou E,Apalla Z,Ioannides D.Telangiectasiamacu-laris eruptive perstan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PUVA therapy.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10,26(1):46-47.
8张洪英,徐秀莲,孙建方.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11):707.
(收稿:2013-12-02 修回:2013-12-20)
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4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