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中用“典”的哲学智慧

2015-12-12 19:39:00丁伯春姜树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做学问反义词陆游

丁伯春 姜树华

一、 联旧知,揭主题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句诗:

(出示PPT:“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很好。那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我们再看一句,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

生: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自己身在庐山。

师:这句诗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观察要全面,要客观,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做什么?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这样的诗句很多,表面上是说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哲理诗。(出示:哲理诗)

【评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思维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这个年级向学生传授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将对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打上鲜亮的底色。

二、 抓关键,明题意

师:今天我们将跟大家再学一首哲理诗。

(出示课题,齐读)

师:题目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师:怎么来记住它呢?

生:“纪律”的“律”字,去掉左半边。

生:也可以将“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边。

师:子聿是一个人的名字,他跟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关系?

生:他是作者陆游的小儿子。

师:你觉得课题中哪一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生:“示”字。

师:“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启示、教育。

师:那这个课题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陆游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儿子子聿。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纷纷说:陆游为什么要教育儿子?陆游是怎样教育儿子子聿的?陆游教育儿子的内容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

【评析】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这么说,古诗的题目是读者打量这首诗的“一束光”,是走进作者内心的“一扇门”。从题目入手,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 读诗句,感节韵

(出示“活动1”的要求:自由大声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小组交流。分组交流后各组在全班展示。)

哲学智慧

教育专家姜树华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诗读起来都特别顺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轻声读读,找找原因。

生:因为古诗都押韵,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韵。

师:这首诗哪两个字押韵呢?

生:“成”和“行”。

师:找得很准,“成”韵脚是eng,“行”的韵脚是ing,eng和ing是相邻的韵母,这在古诗当中是允许的,叫做“斜押”。

师:韵脚知道了,接下来,我们能不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呢?同桌练习练习。

(师范读,生试读,再齐读)

师: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了,听起来就会有抑扬错落的音乐美!浓浓的诗味也就有了!

【评析】读正确,读流利,仅仅是朗读古诗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读出古诗节奏和韵律。抑扬顿挫的古诗诵读,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读出意境或情趣作铺垫。

四、 明诗意,说典故

(出示“活动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根据诗意,谈谈你联想到哪些成语典故。2. 小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一、二两行?

生:古人读书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年少时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获。(师板书:做学问)

生:我联想到古人勤奋的一些成语典故——悬梁刺股。(生分别说: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师:能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吗?

(生分别讲述“悬梁刺股”等成语故事,略)

众生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指导朗读一、二两行)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三、四两行?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想理解获得真知,要真正透彻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生:这里的“纸上”,说的就是“纸上谈兵”。

师:谁来讲一讲“纸上谈兵”的故事?(生讲故事,略)

师: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呀?

生:因为他没有将读到的兵法与实际结合起来。

生:因为书本中的知识是机械的,需要灵活运用,他没有实战经验。

众生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指导朗读三、四两行。齐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联系诗中暗藏的经典成语典故,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仅走向深刻立体,而且也感受着作者语言文字的温软、熨帖,诗中用“典”的哲学智慧,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研究重点——诗中用“典”。

五、 品诗句,悟“真知”

师:一首好诗需要反复品读,接下来我们看“活动3”的要求。

(出示“活动3”的要求:再读诗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赏,为什么?重点关注两组反义词。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对反义词。

生:他们用在同一句中,这样更能体现古人做学问很勤奋,而且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师: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成就的吗?

生:“大器晚成”的有齐白石。

(生纷纷答:刘邦/司马光……)

生:“行”与“知”是反义词。

生:“知”是指书本知识。“行”是指实践经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师:这叫做什么?(板书:知行合一)

师:同学们,窗外是凛冽的北风,一位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他俯下身来,耐心地教导儿子如何做学问——

(生齐背诗)

【评析】始终有两组相对的字词,“老”和“少”,体现古人做学问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则告诉我们,获得真知必须“知行合一”。通过两组反义词的品析,揭示做学问的两个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这也是这首古诗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写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回顾了不少成语典故,体会了诗人诗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诗当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

师: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典故,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用心发现。典故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厚重积淀,还蕴藏着中国古人特有的哲学智慧。下面我们也来学习古人运用典故。请看——(出示PPT)

【评析】诗中用“典”的诗句很多,让学生把学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练习,将典故进行古今“迁移”,学以致用,就是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由“输入”走向“输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七、 课总结,获感悟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一个人光埋头读书不行,还必须用于实践,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生:学习了诗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师:同学们,陆游对他的儿子给予了殷切期望,一连写了八首他《冬夜读书示子聿》。课后大家可以把陆游的其他七首与今天所学的这首对比着读一读,你肯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评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把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知晓:课堂所得终究是有限的,要想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必须还要有课外丰厚的积累。

【总评】诗中用“典”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执教老师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他先由诗句出发,联想到哪些成语,接着说成语背后的典故,然后出示学生平日未曾发现的诗中用“典”诗句,一下子拓开学生的视野,最后学以致用,用典故完成片段练习,加深对典故的体认。环环相扣,拾阶而上,学生在感受古诗用“典”的哲学智慧中,语文的核心素养铿锵拔节、迅速提升。两组反义词的品析更是妥帖精当,直指诗人的写作意图:做学问就要持之以恒、知行合一。

(丁伯春,“雉水名师姜树华工作室”首批培养对象、南通市骨干教师、如皋市如城小学副校长;姜树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特级教师、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做学问反义词陆游
认识反义词
反义词 大不同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4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2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找找反义词
做学问与搞创作
特别健康(2018年7期)2018-01-27 11:48:10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
做学问像爬山
环球时报(2009-10-14)2009-10-14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