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会红
【知识背景】
《制作礼品盒》是苏科版的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走进图形世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学生在学习了“展开和折叠”之后,对长方体的表面及其展开图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加深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丰富其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其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等培养合作精神,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用料最省问题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一些精美的包装盒,教师向各小组赠送包装好的精美小礼品,并让学生展看礼品盒观察分析。
以展示礼品盒、送礼品开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让学生在愉快和喜悦的状态中进入学习。
二、提出任务
师:我这里有两盒肥皂,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16 cm、6 cm、3 cm,请大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能把这两盒肥皂恰好放进去。看看有几种方案,并画出每种方案的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不考虑粘接处)考虑哪种方案省材料。
师:请同学们帮忙制作长方体礼品盒,将给定数目的“礼品”按要求设计好几套包装方案并选择一种进行包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将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既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组制作
各小组明确分工,制订方案,设计制作。教师深入各小组中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对这一过程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地思考”,从基础入手,体会思考和组合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计算比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长方体有三种面,不妨设为a,b,c,包装时可以从相同面相对出发,可以为后面的思考作铺垫。
四、汇报展示
学生按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阐述所选择的包装方案的理由,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展示、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分享他人的经验和成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五、感悟体会
自由发言,说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对过程进行反思,说出心中的疑惑和感悟,形成价值判断意识,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
六、拓展延伸
提出更高层次的任务:调查超市中货物的包装,思考其包装的理由,看自己能否提出更好的包装方案建议,并写一篇关于货物包装问题的小论文(课后完成)。
激励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保持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和高层次的思考,让教学超越课堂。
【设计思想】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于评价提出:“……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于包装“礼品”的方案较多,不同的学生对问题会有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亲历了“包装盒→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包装礼品”这个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展开折叠、表面积计算等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先是送礼品,再以求助的形式提出任务。在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对过程进行调控,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防止有学生将活动视为非数学的行为,如将礼品随意的用包装纸裹起来,或用礼品搭些与活动无关的造型等,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