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小林
摘 要: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教学。文章从公共管理学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类型及特征,并提出了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整合策略。
关键词: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公共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28-02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指导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对此,国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都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并在招生、课程教学、论文指导、就业等环节体现实践的精神,更有研究还深入总结了各环节中各种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1-2]。但各类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比较缺乏,致使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中出现总体实践流程设计不合理、实践资源共享率不高、实践主体参与不充分,认识不深刻的问题[3]。因此,遵循一定规律统筹考虑各类实践活动的衔接和互动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为依据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分类,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尝试在理念、平台、内容、制度与技术对公共管理各类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力图实现各类实践活动时间上的有效衔接,内容上的充分嵌入和资源上的共享,最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
一、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类型及特征
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论文(设计)、调研、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形式来体现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与方法,把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概略地分为三类:感知/体察型, 分析/研究型和适应/经验型 [4]。以湖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当前实践教学有认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实训)、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等类别。认知实习属于典型的感知/体察型实习模式,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见习方式来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状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事物的概貌。而案例实践、模拟实验(考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研讨班属于分析/研究型实习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多维度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般来讲,这一模式培养的关键在如何提高运用适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则以基地实习和工作岗位实习为主要形式,可归属为适应/经验型实习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目的在于强化工作体验、提高岗位适应力,要求学生去做,它需要学生集中精力了解事物的全貌。可以看出,不同模式对学生参与的程度要求不一样,对学生认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结合认知规律统筹安排各类实践活动将能更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认知规律的主要内容及对实践教学的启发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也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规律。基于这一个总规律,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个专业的重视。具体而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规律构成常见的认知规律。这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做出了指导。此外,学习的产生应该是内发的、主动的,学习者是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认知规律对实践教学情境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了要求。
总结而言,以上认知规律对实践教学展开的启发有:首先,在理念上要注重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对应性。在理论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与理论一致或者冲突的现实,在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中又要启发学生不断地证实专业相关理论并发现新的知识点。其次,基于实践与理论认识的循环往复,要注重认识的连贯性,不管是各项实践活动的先后顺序还是指导教师的队伍配备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对应设计,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性呈现加强效果;再次,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在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以及实训教学中,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境设计中应尽可能与社会真实场景贴合,从而增强实践效果。
三、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第一,实践伊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
的理念与逻辑,使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当采取整合的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并在招生、课程教学、论文指导、就业等环节贯彻实践的精神。比如,在教学计划中特别要量化实践教学学分数,在教学课程中或者平常的活动中更多引入各类型实践活动,充实实践环节。
第二,在实习过程中,延伸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以湖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当前教学实验室主要是利用软件平台做案例分析和电子政务情景模拟,但是配套的软件没有及时更新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要更新软件。同时可以把众多其他课程纳入实验室平台,也可以不拘泥于集中上课的方式。除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平台外,还可以让实验室硬件设施适当升级,使其成为考场、招聘场地、面试场,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也可加强。由于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基地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当前湖南大学公共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来完成集中的认知实习接待,小部分基地提供毕业实习机会。 可以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业务往来,加强实习教师与实习基地人员之间的沟通,提升实践践教学基地的使用率,增加其使用方式。还可以在基地与学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配备学校和基地的实习督导教师,并要求学生在基地进行至少一次的寒暑假实习,从而使实践教学更加连贯。
第三,从实践教学后续影响角度看,可以从技术上扩大实践教学受益范围,拓展延伸实习效果。尽管对于直接参与者而言,每类实践活动都有比较直接的参与程度要求和明显的参与目标。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保存实习资料,并充分挖掘这些资料,实践教学的影响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扩大。如公务员模拟面试,直接参与公务员模拟面试的学生在专家点评后能比较直观地了解面试的主要内容、面试中的技巧,但毕竟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如果能够利用单向镜子这一设备使更多的学生通过镜子现场参与观摩,那么更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他人的表现反思自身的缺点,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面试的体会照样能运用到实际面试中。如果没有单向镜子也可以对公务员模拟面试进行录像,更多的包括其他届的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录像材料也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习效果。“秘书学”的实训同样可以通过DV、录拍加强实践教学影响效果。
(二)统筹安排各类实践教学活动
第一,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调整实习先后顺序和各自持续的时间。根据各实习模式对学生专业储备和参与程度的要求,一般把感知/体察型实习安排在最开始,分析/研究型与适应/经验型模式居后。具体而言,可以把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或者大二第一学期,时间以一周为限即可。后两种模式居后,根据参与程度的要求可以分散可以集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需要时间持续性。
第二,适当使用反复性呈现加强实习效果。生活中,瞬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和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模糊,我们会发现看见一次的事物会很快被遗忘,而间隔一段时间再出现会放慢遗忘的速度,如此反复几次,事物便牢牢地进驻我们的长时记忆区。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实习中反复呈现完成重要理论内容的充分吸收。实习指导教师要形成一个团队,在实习计划中就适当把重要的内容不断穿插于各类实习中。
(三)积极创设实习情境
第一,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学生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在这些真实的职场完成。可以邀请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在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以及实训教学中作指导。
第二,增加教师与学生与企业、单位专业人员的交流机会。相关教师可以以挂职、进修的名义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专业部门锻炼,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寒暑假可以安排学生进入相应部门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员走进校园面对面指导,如公务员模拟面试中就可以直接邀请省公务员面试考官做模拟面试的考官,“秘书学”的实训也可以邀请政府办公室人员作指导。
第三,挖掘真实案例。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境设计中应尽可能与社会真实场景贴合,更可以以比赛的方式发动学生和专业教师从现实中发掘案例,分析实践中的难题,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4]沈勇,王有强.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
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2]李永瑞,黎翔,刘欣.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定位与操作模
式的探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
[3]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