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2015-12-11 21:13别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别敏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提出艺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其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更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56-04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上的竞争无疑会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国家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国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高素质人才,因此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重大变革。在目前高校教学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仍然非常明显。因此,改革大学教育架构,转变教学思路,突出素质教育的地位,迫在眉睫。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升华他们的心灵,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还能够促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艺术教育的实质与功能

1.艺术教育的实质——审美教育。在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进行求善、求真、求和谐、求美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具有深远影响与意义。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高尚起来、美起来、聪明起来,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健康成长。同时,艺术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大学生学会和谐友好地共处,相互帮助,寻求理解、宽容与尊重,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审美教育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审美教育的德语是sthetiche erzichung,英语是aesthetic education,其原意均为“感性的、情感的教育”。18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认为,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伦理学研究意志,这是确定了的,那么还应该有一门专门研究情感即感性认识问题的学科,于是,他于1750年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著作,起名便是“Aesthetic”,这就是美学学科名称的由来,但其原意是感性认识学。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倡审美教育的。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冯至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翻译成中文时,也是用的“审美教育”这个词,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习惯用的“美育”。有的学者认为,把审美教育理解美育是不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审美教育所包含的感性和情感教育的内涵在美育这个词中无法体现;二是“美育易被理解为对人进行美的教育,而事实上,美是一种对象的属性,偏重于客体方面;审美则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知、判断与体验,偏重于主体方面。所以,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审美经验,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1]

现在,人们对美育或是审美教育的理解或赋予的内涵仍然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就是对那些自觉遵守美的规律、自身具有美的规定,并且必然能够产生出美的产品的教育的一种美称。“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2]

对于美育或审美教育的界定差异产生的原因,郭声健认为,“主要是因为各自考虑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有的把美作为一种知识看待,有的把美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看待,美育就是通过美的知识教育和审美活动育人;有的则强调教育的美的形式,有的则把整个教育都纳入到美育的范畴,而不仅仅局限于在美或审美的领域来讨论美育”。[3]

2.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艺术教育通过一种休闲的手段,或者是一种宣泄的手段来抚平人们的心绪,开启人们的智慧,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人。所以艺术教育会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和世界观。

艺术教育区别于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在于,它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上。许多艺术培训班为了吸引家长,都曾打出过这样的广告:“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这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在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成年之后的犯罪率要比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低。这是因为音乐具有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引起人们心灵震撼和情感起伏的美妙韵律,无论是从整个人类意义上还是从每个人个体意义上说,它所传播的都是美好的东西,给人愉悦的情绪,焕发出闪烁的精神,这就使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更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而懂得审美、懂得爱的人怎么会轻易变坏呢!

当然,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能简单地用“变好”和“变坏”来衡量,而是将艺术与人生相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生活。艺术是直达人的内心的,人生是有韵律的足迹,人生的韵律常常表现为对美与丑的感受、善与恶的遭遇、爱与恨的磨炼、坚强与懦弱、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由于现阶段社会浮躁之风盛行,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目前大众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例如,在一些高雅的音乐会现场,时常会出现有些人在乐章间鼓掌,交头接耳,大声喧哗说笑,甚至吹口哨;音乐家上场和谢幕时伴随的不只是掌声,还可能会有喧闹声和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曾提出过德、智、体、美、劳五项要求。但当今天高智低能的青年学生大量出现时,人们惊醒了。于是,让大学生走出专业知识的课堂,打开眼界,敞开胸怀,去感受美、追求美,在美的指引下,热爱科学、钻研专业知识,这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欧洲早期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把音乐和体育看作青年身心健康教育的两种重要科目,古希腊时期重视数学和音乐,中世纪欧洲倡导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9世纪法国大文豪维多克·雨果提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学,二是文学,三是音乐。现代欧美各国理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课由来已久,而且很普遍。如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约有一半的大学设有艺术学院或艺术系,即使没有设立艺术院系的学校也要求学生到其他大学的艺术院系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虽然是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却拥有一个专职音乐教师达20名的音乐系,为全校主修科学的本科生开设30多门音乐课程,在本科四年360个学分中,要求学生选修艺术课程的学分达到100多个,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大学以及苏联时期的莫斯科大学等都有类似的要求。

亚里士多德曾把人的生活解析为:外物诸善、躯体诸善和灵魂诸善(知识、信仰、友谊、荣誉、自尊、爱和被爱等)。当我们致力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生产者时,往往会忽略对灵魂诸善的追求。但在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流行的今天,高雅的艺术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市场,相比之下,这些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的精神产品实在显得有点儿不入流、不时尚,社会传媒的导向也更关注快餐文化,使得许多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污染,粗俗的、庸俗的、萎靡的、粗野的、丑陋的、媚俗的艺术形式备受人们追捧,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情趣低下,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有些人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艺术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专注、细心)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的塑造上,都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对学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以及修身、养性、治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是与人类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艺术思维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金钥匙”。

艺术教育不仅能开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教会人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还可以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促进人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1.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虽然艺术教育不是德育,但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首先因为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从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来看,德语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4个因素。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即是知、情、意、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和渐进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磨炼道德意志,最终养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认识世界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因此,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仅仅是抽象的说教、硬性的灌输并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悉心接受,所以还得在理论教育中注入情感的因素。一个真正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不仅能判断善恶、美丑、真伪、正误,而且应该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甚至是愉悦地去实践道德的善。许多事实已经证明,艺术教育通过情感的激发和熏染,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在良好道德情感培养的基础上,而正是这种道德情感能够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是一个人道德倾向性的核心和道德行为的巨大内驱力。艺术教育能够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和抽象的弊端,改变德育由外而内的输入过程,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消极的心态,能够使人在不感到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于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艺术观念的渗透,乃至心灵的陶冶。

2.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健全人格,完善人的道德行为,在智育方面也有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音乐与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世界的追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零点项目”,起因是美国与苏联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与军事技术竞争,研究对象却是艺术教育。苏联在原子弹试验上落后美国,但1957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把美国抛在了后面。当时美国举国感到十分震惊和耻辱,各部门首先指责教育界,教育部门开始认真反省。这时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知识教育并不落后,但艺术教育落后,可能正是导致两国科技人员在空间技术上落后的原因。历史上美国在文学、音乐、美术三个方面,都不如苏联,在文化艺术背景方面的差异决定俄国人的艺术素质超过美国人,“零点项目”设立的初衷就是研究这是否就是导致美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研究者用“零”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一直在验证自己的观点。一般传统观点认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不同,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要靠灵感。但是“零点项目”的研究者认为,自然科学也要靠想象和灵感,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他们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发展和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从爱因斯坦身上体现得最为清晰:1912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当爱因斯坦下楼用餐时,他好像没有食欲,妻子以为他病了,关切地问他是否不舒服。他走到钢琴边,答非所问地说:“亲爱的,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与此同时,他就坐到钢琴前弹了起来。爱因斯坦边弹边思索,钢琴奏出美妙的旋律,忽然,弹了几个和弦之后,自言自语道:“我有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然后,他立即上楼并把自己关进工作室里。几天后,爱因斯坦慢慢地从工作室里出来,手里拿着几页纸,对妻子说:“就是这个东西。”妻子一看,满纸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原来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的部分推导和演算。爱因斯坦说过:“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音乐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既是美术家、雕塑家、音乐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家。鲍罗丁既是化学家又是作曲家,他是19世纪俄罗斯音乐界著名的“五人团”的成员,如此等等。大量实例充分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离的。

3.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才更有竞争力。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然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具有互补性与统一性。审美教育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最早提出“想象”这个词的是古罗马学者斐罗斯屈拉特:想象比起摹仿是一种更聪明灵巧的创造,摹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因为爱因斯坦酷爱音乐,经常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方面,拉小提琴给了他科学的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从艺术家那里学到美学的原理,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形象思维,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所以审美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艺术家是最具审美能力的人,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最重要的品格是创新,它来不得半点儿重复,所以,艺术是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一般科学家也是最具想象与审美能力的人。1919年,因为日食的原因,英国科学家在非洲观察到光线通过太阳引力场时发生偏转,而且偏转的角度与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推导出的角度一样。在广义相对论获得世人承认之后,爱因斯坦说出了惊世骇俗的名言: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当1919年日食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儿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4]

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往往首先是通过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所以,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艺术教育与心理素质。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心理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抗压能力甚至成功的可能性。我们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虽然通过专业教育,人们可以成为一种专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艺术是人的知识、意念、情感、理想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往往是美的化身,而感受美、欣赏美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雄壮的雕塑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与感受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心理得以调节。艺术欣赏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经常欣赏艺术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教育对人心理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教育的过程也艺术欣赏的过程。欣赏者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时,首先遇到的无疑是感官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一种如同吃、喝、繁衍后代一样的本能。当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听觉或视觉器官时,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其次,艺术还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中的情感共鸣表现为欣赏者的情绪或情感,随着作品中情感基调的变化或艺术形象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同悲同喜,同哭同笑。

再次,一些艺术还能产生感情宣泄的效果。在美学对美的分类中有一类叫悲剧美,是指在欣赏悲剧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人们欣赏悲剧时会有消极悲伤的情绪反应。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哈姆雷特》、传统戏《窦娥冤》等悲剧时,观众会被剧情所感染,甚至流下眼泪,但看完戏后,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这说明欣赏悲剧起到感情宣泄的作用,让人可以把平日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不快发泄出去,实际上起到心理疏导与调节的作用。

5.艺术教育与大学生质量培养。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不带强制性。它的教育效果虽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却潜移默化。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通常强调真善美,是因为“真善美”是培养学生的是非观。我们常常发现,读再好的理论著作也不曾听说有像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那样,人们会被感动得泪如泉涌或勾魂摄魄、激动人心。但是,人们在阅读或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明知道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却为这些虚构的形象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悲、时而喜。艺术教育通过在情感上打动人,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

艺术已经逐步走出传统和习惯的认识王国。就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所获得的人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等,是人类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指标”。[5]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已得到解决(当然,还是有一些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问题已日渐突出。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审美等人文追求,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加强,培养出完整而和谐的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已经走出传统和习惯的认识王国,不再是一个一维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即不仅只是从美学角度看待艺术教育,还要从科学角度和道德角度看艺术教育。历史上很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人生经历都证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还应有文化艺术修养。总之,一个大师不是一个单一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一个复合的人,是具有广泛兴趣和广博知识的人。特别是在他们的人生中大多有艺术的因素,受艺术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如果要举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热爱艺术(如音乐)的科学家,恐怕十人中有八九个会首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在他的人生和事业中,音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爱因斯坦的生命中,始终有音乐相随,不管到哪里旅行,他总是携带着小提琴前往,甚至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科学会议时,也要带上琴盒,目的是能和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波尔在讨论物理问题的间隙一起演奏音乐。

事实证明,艺术教育与艺术修养不但对人们形成高尚情操和培养纯洁情感具有巨大作用,还能够激发人的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反映形式。从事艺术创作需要有灵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科学家从事科学创造也需要灵感。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那样: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6]艺术教育通过一种看似休闲的手段,或者是一种宣泄的手段抚平心绪,激发人们的灵感,发挥其独特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杜卫.教育新概念:青少年美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建翔.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J].争鸣,1992,(2).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4-47.

[4]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9.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