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欣珍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文学素质常以驾驭语言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凡读书……只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查不忘”。从古到今,有多少名家学者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堪称是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我国自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行之有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
近年来,在风起云涌的语文教法改革浪潮中,出现了诸多忽视“读”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少了,而堆砌语言材料灌输给学生的多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少了,而含辛茹苦地讲解“要点”“知识点”的多了;激发学生读语文情趣的少了,而自得其乐地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有人将语文教学的问题概括为“三少一多”,即: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此说虽不能完全切中要害,但很符合实际。且不说老师教得多么的辛苦认真,仅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言,足以证明语文教学效率偏低。原因何在?许多教师认为,其原因是“读少了”。众所周知,“读”是知识的感知过程,是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没有“读”这一感性知识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文学素质提高这一理性的质的飞跃。古今中外,有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过一篇又一篇的熟读成诵的经历?有哪个语文高考“状元”不得益于“讀”?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读、去抄,一篇一篇地、一本一本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地积累,头脑中的这个知识宝库才会不断丰富,自悟能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加强,创造性思维才会出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筛选、审定的美文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去咀嚼,去品味,去体味,包括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艺术。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除了生活的积累外,间接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对此,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取。阅读量不够,又没有阅读速度的要求与训练,语言的吸收、间接经验的积累必然少,定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一受作品分析模式的影响,二又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教师按多年形成的作品分析固定模式,围绕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特点,花费两三个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从头至尾分析一遍。且不说,教师讲得何等吃力,学生学得如何索然无味,仅时间的利用率来讲,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不断地消耗掉,学生却无读书时间。学生的阅读量无法增加,阅读速度也大受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兴趣全然消失,语文水平又怎样能够提高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义,体会情趣与文气。语文能力是学习主体多读、熟读后有“悟”而“练”出来的,绝非“讲”或“听”出来的。因此,如何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降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讲深讲透”的框框,少讲多读。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情趣融融,而不是讲得多么清楚、透彻、精彩。要坚持“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教师以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读得有感情、背诵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放开读,由轻声读转为自由读,达到读得入景入情、物我两忘之时,就会使读书、理解、表达融为一体。融辞以动情,就能收到发展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感的效果。当然,在以读为主的同时,对学生的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老师应适当点拨、补充,如解释一些学生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介绍时代背景、人物生世、典故出处等。切记对通过读、思之后学生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定要退而不讲。
其次,拿出若干课时,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由老师推荐,也可由学生自定;经典名著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都可尽兴去读,越多越好。特别是读经典一流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吸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这样,把“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口、眼、脑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调动了各感官的作用,使学生进入了“角色”,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点拨、解疑。长此以往,就能慢慢地将学生引领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最高境界。
最后,学生课堂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读书计划,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并在方法上加以指导。“时文”要读,广播要听,中外名著要看,广泛涉猎,锲而不舍,定会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应注重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处理好阅读与教学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文学素质得到逐步提高,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