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增福 殷玉新
摘要:小班化教学从萌芽到实验,再到改革推广,一直到如今的理性反思阶段,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关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意义、理论基础和教学策略等此起彼伏,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绩效。《环境微生物》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在加拿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以及多年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为专业教学实践的内涵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5-03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欧风美雨的产物,与个别化教学旨趣一致,都是为了克服时代发展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丰厚的绩效。小班化教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和上海等地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在改革中不断推广,已经走进改革的关键期和深入区,需要理性判断和深度反思。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意义重大。从2008年伊始,笔者就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期间亲身看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数上的激增,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扩张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更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原来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减少到1个教学班的教学,学生数量相对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笔者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进行了多年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学,本文尝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厘清小班化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界概念万千,容易泛化,容易致使含义模糊,表达概念的词语指称的对象不确定,遂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性。似乎人们都知道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小班化教学的泛化概念,然而却不一定知道其究竟,因此,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栋般之多,然关于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尝试结合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尽力阐释清楚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减少班级人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通过改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安排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协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并且要求掌握在小班教学的同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减少学生人数,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班教学可以看出,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充分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统一规格化教学,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和奖惩制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基于环境微生物学新兴学科课程的独特性,在学生人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201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系访学期间,有幸旁听了马修博士主讲的环境卫生学课程,亲身观察了其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也深深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和优势,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约翰·杜威主张的减少教师解释(讲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讨论)成为现实,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受此吸引和启发,加上学校政策支持,笔者结合自己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尝试。整个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讨论课的参与,把原来大班课堂难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问题的设置
班级授课制主要强调教学效率,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低,很难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大约维持一个教学班有25~30名学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问题引导的模式,每章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式问题,该部分呈现在前一个章节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开始前进行简单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合作交流,并提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堂上汇报,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进行。
(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
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5年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讨论环节主要形成了三种形式: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部分章节由学生主讲,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促进教师和学生成为在教育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者,2009年开始实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每个教学模块,共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建议每组一人汇报,其他补充,全班集体讨论,教师的角色是全程指导。三是课后作业的设置与讨论,按照学生能力做优质分组,分工合作,就课后作业或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并在下次上课时做简要汇报。endprint
(三)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
在本科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课前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一无所知,只有到实验课开始前才听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经常和其他同学讨论实验步骤,甚至养成“看一眼步骤、做一下实验”的坏习惯,实验结束后又缺乏系统的回顾,整个学习环节被划分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实验技能的掌握。面对该现象产生的困境,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设置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课结束前布置下一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或建议学生从教学日历中查看实验的安排,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材料,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课开始时主动呈现给教师,此时教师更多地是辅导角色,主要针对学生在预习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合理解释,示范指导。坚持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能够克服面对问题衰弱无力的现象,减少学生学习防卫行为的出现,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教学秩序的好转。
(四)实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
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然也开始受到了很多批判,该理念主导下的课程教学评价难以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类似环境微生物学等理工科实验教学难以实现评价的真实客观性,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技能的综合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将实验操作技能过程考核纳入综合考查中,不仅能够便于检测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会加强学生对待每次实验操作的态度。
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环境微生物学》经过一轮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已经做出许多改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从教学大纲的修改到实验课的更新,都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发挥了功能。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有效的师生对话式教学
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还是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必须依赖有效的师生对话,有效的对话需要能够使学生很快厘清谈话主题,并推动着主题,谈话师生双方、生生之间都有变化,这是基于对话者经验式资料库的储存。对话是一个集体的口头即兴创作,对话式互动需要参与者深思熟虑,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分工框架内共同完成。偶尔也许会有惊奇、发展阶段或方向的意外转折,参与者应该对此做出现场回应。启发式问题的设置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是以对话式教学方式展开的,有效的师生对话有利于学生厘清学习内容,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教师工作和角色的转变
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在开展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和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工作由杜威所谓的解释(讲授)到指导(辅导)的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到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转变。面对充满未知数、独特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在行动中反映,建构和检验新的理解范畴、行动策略和问题框定方式,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模糊地带以及与情境资料的反映性对话。教师角色特征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之上,反映了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教师角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2002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需要转变专业角色的要求,从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班化教学无疑是这一改革的最好呼应。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
根据性质和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者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因为其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重视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考核,识别有意义的变量。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态度,教师可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学科独特性,然基于该学科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类似的其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也许在其他类似学科教学也会遇到,希望在此基础上的反思,能够作为提醒之功能,减少错误行为的出现。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宠儿”,人人都在谈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泛化的概念已经使很多人的理解模糊,甚至错误。以小班化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通过书本学习和专家学者的传授可以获得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教师也可以获得感受更深的、记忆更牢固的学习效果。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生态取向的教师成长方式是最为现实有效的,通过师生相互合作,实现成长的目标,这种成长方式不仅仅是关注师生的知识学习,也不仅仅是关注教师的反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建构合作的师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等都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不断在行动和实践中反思。
(二)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讨论,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差异,师生之间对话方式也不同。西方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始,一直强调教师的质问,追问迫使学生陷入“逻各斯囧态”,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东西从孔子“待问”启发开始,更多的是三千弟子求问孔子,孔子传道授业解惑,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西方的“追问式”对话教学,还是东方的“待问式”对话教学,都是指向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对话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借鉴参照的对象本就很少,加上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在充满未知、不确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混沌复杂的状态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变量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政策支持力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基于一门新兴学科的教学实践更加需要对诸多要素的最优化处理,希冀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9][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8,417,395-396.
[2]陈桂生著.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曹道平,陈继贞著.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9.
[4]毛放著.小班化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
[5]王欣.小学小班化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1.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6.
[7][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