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2015-12-10 03:49王靓吴笑英金建郑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创新

王靓 吴笑英 金建 郑超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以梯队式导师组为指导模式;以现代化实验室为培训平台;以研究生培养管理网络系统为互动手段的创新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启发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标准化、层次化、网络化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11-02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医学缓解目前“看病难”的突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多高水平的临床医生。近年来不断出台相关的医学教育改革措施。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年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按照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可见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医教协同的大背景下,培养既要临床基础知识扎实又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摆在所有医学教育者面前的挑战。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研究生培养身兼科研能力培训及临床技能与思维培训的重任。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临床能力培养;尤其忽视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等问题。究其原因,除受体制与观念等因素制约外,其深层次的矛盾是缺乏有效的适应医学发展趋势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未能构建起适应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学科模式和知识结构。因此,如何调整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必须首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笔者参考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美国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建立团队式导师制度。教育的两面即是教与学,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要做到教学相长,就要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发展。如英国实行“双导师”制,美国研究生的指导由教师群体负责。美国导师团队人数多,研究生不再由导师单独管理,此外,导师队伍中个人的职能也不同,能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第二年末会成立由导师牵头成立论文指导委员(Dissertation Advisory Committee,DAC),负责研究论文的指导。除导师外,DAC至少还要有另外三名成员,包括不少于一名非本系的导师,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资格笔试和口试、判断候选人是否具有继续进修的资格、论文选题及指导、提供关键评估、研究目标的扩展与修正、论文答辩及补考资格的确定等。集体指导方式有利于研究生吸取众家之长,开阔眼界,易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研究生在接受教师团指导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中,博采众长,并逐步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克服或减少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梯队式导师组模式,即导师负责和研究生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总负责,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研究方向的副教授、主治医师、实验室研究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导师将所有研究生按研究方向分组,博士研究生担当组长,博士指导硕士,硕士协助博士,临床培训以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指导为主,科研培训以副教授、博士生指导为主的格局,定期召开导师组和学生见面会,及时沟通和交流在临床和科研过程中的问题,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其次,建立立体化多渠道交流平台。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管理手段势在必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使研究生从过去传统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中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考虑到医学生临床科研并重的特点,开发研究生培养管理网络系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研究生管理教育。医学院校和导师要和研究生建立起通畅的交流途径,搭建有形和无形的平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学术交流平台

以学术报告、研究生汇报和专家讲坛为交流形式。定期安排开题及课题进展报告或读书报告,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培养研究生主动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协调交流能力。如果有条件,建议导师定期请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来讲座,如遇到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讲座,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提出问题,而研究生们也常常作为讲者登台,向大家阐述自己的研究计划、实验进展,甚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接受听众的提问甚至“诘难”,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逐渐培养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主动拓展科研思维的有独立思考的研究者。鼓励学生投稿,参加各级学术会议,提问和自我展示,特别注意培养英语运用能力,以此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锻炼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技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献共享;创建电子版科研数据库;及时开展课题介绍及总结,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设立通知发布、大众留言、讨论空间、公共邮箱、绩效考核、师生交流、对外交流等。将实验室定位于开放式,多学科科研人员处于同一实验平台,同时可以充分运用一些实验技术论坛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等建立技术交流论坛,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关技术难点,可以寻求师兄师姐或者实验室技术老师的指导,也可以寻求到外界其他实验室或者有相同经历的科研工作者的指导,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验技术,数据分析。

三、临床交流平台

开展网络实习:开展网络医疗咨询、健康咨询等,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开展网上病例讨论:收集临床工作中典型病例及疑难病例,定期发布于病例讨论论坛版块,通知并组织研究生参与讨论,导师组点评,活化其临床思维。在网站或者群内发布最新的临床指南,使研究生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建立临床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相关题库,如美国执业医师考试STEP1和STEP2的题目,中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一些模拟题库,作为研究生备考的参考复习资料。endprint

最后,重视研究生的考核。国内目前研究生的成绩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校会在第二年举行一次中期考核,且主要以考察内容和记忆为主,显然这样的考核标准既无益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综合素质考察的教学需求。毕业要求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只是硬性的论文指标和论文答辩会展示,对实验研究没有阶段性考核,对论文答辩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疑式和淘汰式”考核。美国目前的研究生考核制度比较多样,主要考试形式有课堂小考、阶段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考试方式有笔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有理论考、实践考和综合考等,根据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在总成绩占不同比例等。对于最后的论文答辩也是相当严格的,学委会重点考查其学术性。并不以是否发了几篇文章和指导教授的知名度为评判依据,只要认为对科学问题研究的不充分或不够准确,延期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

总之,培养既有临床实际能力,又有科研水平的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努力开展医学教育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易露茜,陶立坚,陈启元.医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标准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4):9-12.

[2]王磊,曹荣瑞,陈国庆.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高效教学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4-17.

[3]Haidet P,O Malley KJ,Richards B.An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team learning”in medical education[J].Acad Med,2002,77(1):40-44.

[4]张孟华,江南艳,赵玉婉,等.集中优势加快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3):190-192.

[5]李杰,都宗山,葛树建.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74-375.

[6]王青,侯卉,唐志伟,等.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52-55.

[7]戴清.医学生临床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34-36,84.

[8]王俊学,徐文胜,倪武,等.重视网络互动在医学网络教学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2007,6(6):561-5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创新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