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刚 李静 陈建军
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生源复杂等特点,对比了普通本科班和“专升本”班《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专升本”教学和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专升本;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80-02
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水污染的分析评价、水污染治理的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1]。该课程专业性强,理论和实践要求水平高,先修课程主要为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
与环境工程专业普通本科生相比,“专升本”学生具有专业背景广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弱等特点。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新招生的“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分布在化学、土木工程、环境监测与控制、工程管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财务管理等各学科门类。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无异的条件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鉴于“专升本”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生源背景的差异,本文总结了《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心得,提出提高“专升本”教学班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的学制为两年,普通本科专业为四年。《水污染控制工程》均为专业必修课,教材采用高廷耀等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期末考试试卷相同,均采用闭卷形式。在过去一年,作者所执教的2个教学班的基本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
二、教学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效果比较。“专升本”和普通本科教学班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学时、所用教材等方面都完全相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普通本科生学习积极性高,师生互动多,课堂教学氛围明显优于专升本班的。学生经常带着问题来上课,如水体富营养化为什么会形成,如何进行控制;河流为什么会发黑发臭、如何进行修复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着学生的问题会与课堂上相应的知识点产生碰撞,容易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强烈的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而“专升本”学生生源专业背景复杂,缺少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点支撑,对污水处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相对吃力;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信,师生互动少,教师在课堂中被动地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课堂氛围相对沉闷。
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普通本科班和“专升本”班的期末考试试卷相同,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14%)、填空题(12%)、选择题(20%)、简答题(40%)和计算题(14%)。经统计分析发现,普通本科班期末考试的班级平均分为82.6±12.6(n=34),而“专升本”的班级平均分为76.4±10.8(n=39),普通本科班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专升本”班级6分之多。
3.原因分析。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专科阶段的实践、认识实习和先修课程的缺失以及现阶段课程设置是“专升本”教学效果劣于普通本科班的主要原因,现分析如下。
对于普通本科班而言,本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是合适的。此时,他们已修完大部分先修课程,并通过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浙江省“五水共治”科普活动等实践环节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认识;此外,部分学生还通过参与大创项目、挑战杯、教师科研课题等,对污水处理技术已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因此,普通本科生在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时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专升本”学制为两年,第四个学期为毕业设计阶段,因此大部分课程都要集中在前3个学期内完成。由于“专升本”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背景复杂,很多学生对于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等这些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先修课程都未学习过,更无从谈起上述普通本科生经历的各项专业实践环节。为达到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这些课程都补充在“专升本”培养计划中。然而受学制制约,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上述课程需要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同时开展,无法达到“先修”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就要比普通本科班花费更长的时间,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也显得十分吃力。比如,在讲解污水二级生化处理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微生物学基础,才能有效学习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机理和处理工艺。这对于在第三学期就修完环境微生物学的普通本科生而言游刃有余[2],而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该课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第一学期同时开展,教学效果显然不好。
三、提高“专升本”教学质量对策和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手段。《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理论教学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结合工程应用开展,从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针对“专升本”学生专业背景迥异、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法教学、比较教学等手段[3];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化学混凝时,通过列举“甜豆浆”和“咸豆浆”的表观性状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压缩双电层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聘请设计院、环保公司里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课堂授课讲学,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
2.合理设置开课学期和先修课程。环境工程(专升本)是我校新招生的专业,因此,其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的过程。之前的培养计划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设置在“专升本”第一学期。而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对前文提到的先修课程都未曾学习过。这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本来就弱的“专升本”学生来说,《水污染控制工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欠妥。为了解决先修课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我校已将其开课学期调整为第二学期,在完成先修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后,相信“专升本”班级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都会有大幅提高。此外,建议在培养计划中补充认识实习,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可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有直观的工程认识。endprint
3.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普通本科生在课余时间都有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或自己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项目。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会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更容易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校考入我校的,与老师之间还处于陌生和熟悉阶段;加上课程紧张,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可效仿我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使“专升本”学生与大一新生一样,在入学时就有专任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如此可增强“专升本”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水平和竞争力。
4.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教师也可借助QQ、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专任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属于专家,比如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中都会活跃着一些专业人士,或多或少会转发一些最新的技术。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转发至教学班班级微信群,供学生在空闲时阅读。这样可提高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后也能轻松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四、结论
本文对比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普通本科和“专升本”《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分析了“专升本”班级教学效果差于普通本科班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专升本”学生背景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笑绿,郑红艾,胡晨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07-408,453.
[2]李静,陈建军.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55-56.
[3]吴小宁,冯晋阳,刘增超.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12,(35):65-66.
[4]成官文,解庆林,朱义年,靳振江,张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01)
[5]解清杰,黄卫红,吴向阳,李潜.浅谈地方高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