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禄元
摘要:教师的语言运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束语的作用,提出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如续编故事,提高学习兴趣;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布置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见识面等。
关键词:结束语;语言运用;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64-02
教师的语言运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即在新课导入环节下足功夫,或音乐,或游戏,或情感渲染,或悬念激疑……然而在课堂结束环节却是戛然而止、草草收场,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笔者认为,课堂结束语如同编筐织篓,如果“口子”没有收好,前面的整个过程都将黯然失色。
笔者结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了课堂结束语的作用,探讨了语文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现状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结语的不足
明代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道:“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写文章开头要能吸引人,结尾要有无穷韵味。实际上,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也同样如此。然而,结束语的设计往往被教学工作者所忽略,主要表现在:
1.忽视结束语的作用。很多人认为教学过程才是重点,教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教给学生最多的内容。因此,很多老师总是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就简单地说一句“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这就相当于省略掉了结束语。
2.以布置作业代替结束语。很多教师在最后的环节直接给学生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而没有任何的总结性的教学语言,在千篇一律的课业任务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这种以作业的布置代替结束语的授课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和学习热情,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应设计不同类型的结束语。要做到因“课”制宜地设计好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新颖性原则。基于小学生“喜新厌旧”的求异心理,教师要力争每一堂课的教学结束语都有所不同,要让学生为之眼前一亮,对教师的结束语有一种期待的情感,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2.趣味性原则。兴趣的大小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也就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设计环节,必须以趣激学,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热情,对下一节课抱有期待。因此,教师可以多运用趣味性的游戏、故事、表演等手段进行课堂的结束环节设计。
3.贴近性原则。所谓的贴近,一方面指结束语的设计必须贴近文本,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可漫无边际、离题万里;另一方面指結束语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结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能力,不可盲目求高、求异,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
结束语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可循。根据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实际,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总结了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基本设计策略:
1.续编故事,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对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的教学内容十分感兴趣,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情节性、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或者续编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的《穷人》一课的结束环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生活会迎来一个怎样的局面?请大家进行一下续写。”孩子们的思维十分开阔,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在学生的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好的续编作品。有的学生写道:“尽管桑娜一家的生活更加贫困潦倒,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将孩子们抚养成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写道:“桑娜一家的善行感动了上天,每一次出海打鱼都能满载而归,生活迎来了幸福的转机……”孩子们在续写课文的时候,思维得到了开放,想象力得到了延伸,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这就是大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这样的趣味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值得运用。
2.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一堂课结束之后往往会将所学内容抛之脑后。要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关注,教师就必须在结束环节中巧用悬念,通过创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注意力,或者对下一堂的新授内容给予厚重的期待与期盼。
例如,我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面》的结课时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烘托主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人物描写方法,那就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什么叫‘窥一斑而知全豹?会通过那篇课文的哪位人物来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节课!”这种悬念式的结束语设计,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神秘感与新奇感,进而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态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就为高效课堂奠定了情感基础。
3.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必须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有义务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品德素养。笔者认为,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积极的内涵和情感,或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或对亲人、对朋友的尊敬和想念,或对国家、对社会的讴歌赞美……如何最佳地烘托学生的积极情感,升华其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在结束语上进行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结束环节,趁着学生满腔沸腾的热血和激愤,我满怀激情地启发道:“昔日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如果你站在园内,看着现今的荒凉,你们会有何感想?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铭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发愤图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家一定要学好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的激励性结语给学生以灵魂的冲击和启迪,坚定了好好学习的理念。又如,在《草原》一课的结束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优美的民族歌曲,孩子们听着欢快的音乐,看着辽阔的草原,对课文的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的理解更为深刻,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的,是催人上进的。
4.布置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见识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方法不在于课堂教学,也不在于作业布置,而在于阅读。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容量是相对有限的,最大的课堂在课外,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适宜的阅读任务,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一是开展延伸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延伸阅读就是在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不作品后,为了让学生对该作家及其写作风格、艺术手法等有更为深刻的印象,给学生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补充阅读的阅读策略。比如教学了即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后,就要再延伸阅读这位作家的有关资料或其他作品,使学生能够得到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较为全面的印象。如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鲁迅先生在散文、诗歌、小说等很多文学形式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看似诙谐,实则沉重,无不表达了其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同情,欢迎大家读读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祝福》等篇目,从而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有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二是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品味作品的异同。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近、主题相仿、风格类似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例如,在《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学习后,我总结道:“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写过关于“友情”、“亲情”、“离别”等主题的诗作?请大家课后多搜集,到时候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这种结语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了清晰的目标,有利于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满足学习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中,结束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以上论述只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总结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结束语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于所有的教学同仁进一步探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