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歌翻译中的语篇显化

2015-12-10 21:57:18赵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8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连贯衔接

赵丽

摘要: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关键词:衔接;连贯;诗歌翻译;显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56-02

一、引言

黄国文(1987)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指出,語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衔接主要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来实现,而连贯则主要依靠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例如汉语语篇,它的语义连贯,但句与句之间少有关联词语,即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读者或听者仍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知觉判断来理解语篇的语义。英语民族由于受“直线思维”的影响,其语篇结构形式多表现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衔接严谨,逻辑明确。形式上前后照应,语义上指称明晰。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任何一种语言在应用过程中,都包括了语义的明示和隐含,其依据是具体语言的文化规范。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将源语言译成目的语言,有些明示和隐含之间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译者往往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语言习惯来明示源语文本中的隐含语义,使译文自然流畅,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胡开宝、陶庆,2009)。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汉英语篇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从语篇显化的角度研究英译汉诗过程中译者对衔接和连贯的处理,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二、语篇标记:衔接与连贯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很多讨论语篇分析的论著都曾论及这两个概念。Halliday and Hasan(1976:4)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Semantic)概念,它是指语篇中词句之间存在的意义关联。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需要依赖于另一成分得到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例如:

1.Mrs. Thatcher has resigned. She announces her decision this morning.(Baker 2000:181)

在这里,对she的解释要依赖第一句中的Mrs. Thatcher:she指的是其前面的Mrs. Thatcher这个人。通过使用代词,实现了前后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衔接,这种衔接称为“照应关系”。除此以外,实现衔接的常用手段还包括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词汇手段,这里不一一赘述。

连贯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在语篇形式上没有明确的表现,但却存在于作者(讲话人)和读者(听话人)的头脑意识中。Mona Baker(2000:218)指出:“连贯类似于衔接,都是组织和创造语篇的关系网络:衔接是表层关系网络,而连贯却是深层的潜藏于篇章表层之下的概念关系网络。”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可以没有衔接关系,但一定要有连贯。例如:

2.A:Thats the phone. / B: I am in the bath. / A:OK.(Widdowson 1978:29)

在这里,三句话在表层语义上似乎没有衔接,但它们隐藏在表层语义之下的深层语义却是连贯的。

三、语篇显化:英译汉诗之表现与影响

汉语语篇的典型特点是深层连贯、言简意赅。这一特点在汉语古诗中表现尤为突出。而英语语篇衔接严谨,语义连贯诉诸理性,因而语篇易长。这种语篇结构上的差异给英译汉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使译诗既保持原诗的文体风格又保证语义连贯,一直是译者们不断探索的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两首汉语古诗的译诗,从而体会语篇显化在汉诗英译中的表现与影响。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语篇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义是连贯的,作者所表达的与友人依依惜别以及自己豁达坚强的意象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诗中各行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密切的语义关系。但是这首诗并没有出现体现衔接意义的语法手段或词汇手段,这正是汉语诗歌的典型特点,即词少义丰,简明婉约。但也正是这一以少胜多的特点给汉诗英译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难度。

王昌龄这首诗有多种英译本,衔接显化体现得最明显的是陶洁的译文(见黄国文2003:22):

Seeing Xin Jian Off at Hibiscus Pavilion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v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

译文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画线部分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在原诗中没有对应部分,通过使用这种衔接显化手段,使译诗指代清晰,语义连贯,从而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不难看出,这种通过语篇衔接而达到语义连贯的代价却是丢失了汉诗原有的简洁婉约的文体风格,造成译诗诗篇偏“胖”。

从形式的对等角度看,英译诗往往很难和原诗“对等”。陶洁的译文也有这样的问题,其中第四小句(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在原诗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译者通过增补句子,实现了对原诗隐含意义的明示,这是语篇显化的又一具体表现。

下面我们要分析的另一首诗是王维的《鸟涧鸣》,原文如下:

鳥涧鸣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也有多种英译本,以下我们要分析的译本出自Wai-Lim Yip(见Sam Hamill 1993:45).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 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 Startles 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Wai-Lim Yip的译文句子短促简洁,衔接手段运用较少,只在最后一句用“it”回指第三句里的“a mountain bird”。这可能是因为Wai-Lim Yip在翻译这首诗时,想要尽量保持原诗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因此尽量压缩了英语中的逻辑词或衔接词的使用。所以说译诗较好地呈现了汉语诗篇偏“瘦”的特点。然而有的评论家在点评时,认为该译文略似英文电报的语气。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讨论语篇显化在诗歌翻译中的影响和表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语的衔接显化程度远远低于英语的衔接显化程度,这在汉语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更注重以神统形,即意合;而英语则更注重以形统神,即形合。汉语连贯紧凑,语篇内句与句往往直接组合,少逻辑衔接成分,语义连贯诉诸意向,汉诗简洁婉约,诗篇偏“瘦”。而英语语篇为了追求严谨的衔接,语句内外大量使用了逻辑词、语法词、功能词等。英语的语义连贯更加诉诸理性,因此诗篇在形式上偏“胖”。在诗歌翻译翻译中,要达到译诗即表意清晰又地道自然,必须根据不同语言语篇显化的差异选择衔接和连贯的形式。

本文只讨论了英译汉诗的显化处理,主要涉及衔接显化这一手段。至于语篇显化在其他语域和其他语言中如何体现,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3]胡开宝,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4]姜菲,董洪学.翻译中的显化思维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9,(4).

[5]刘玉梅.英汉语篇语料分析:衔接显化,语域与语篇连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6]Halliday,M. A. K. and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7]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Sam Hamill,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J].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1993,(2).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连贯衔接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将句子写连贯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48:31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2:52:3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58:58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