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的出版强国之路

2015-12-10 04:31张世海
出版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书籍阅读德国

张世海

[摘 要] 指出近代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德国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播,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源是德国兴起最重要的因素。近代以来德国屡遭战祸,出版业在国家危亡之际以及重生之时,为民众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在新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当代德国出版业呈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版业不同的形态特征。德国出版业的发展及历史贡献是“出版强国”这个概念最生动的诠释,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出版强国 阅读 书籍 德国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093-05

On the Path to Publishing Power of Germany

Zhang Shihai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455000)

[Abstract] Since the modern times,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of Germany has vigorously accelerate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rise of Germany. Germany has also been a war-torn state, its publishing industry continuously provided the formidable spiritual strut to the people who survived the wars and rebuilt their country. Under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Germany presented a different style from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historic contribution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Germany shows a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publishing power, which has great referr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

[Key words] Publishing power Reading Books Germany

德国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比如启蒙运动开启民智,政治人物如俾斯麦等人的治国才能,日耳曼民族的种种优秀品质,教育体系的完备,重视科学技术,等等。美国史学家拉尔夫等人在《世界文明史》中比较英国和德国国力消长时认为,到19世纪末,德国在工业经济方面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已拥有“普遍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受过训练的技师团体,有坚实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人员和受过高等教育且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英国则缺乏这些核心骨干”[1]。在19世纪建立起一个多层级的发达教育体系,必须拥有强大的印刷出版业。近代以来,德国饱受战争蹂躏,但每次战祸之后又能迅速崛起,这也是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德国,还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现象,比如制造业高度发达,长期在国际享有竞争优势等。德国的所有这些独特现象都直接或间接与一个基础性的支撑因素有某种关联:即发达的出版业。关于德国的出版业,已经有很多学者从单纯的产业角度论述过,但是关于出版业如何作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力量促成德国的兴起尚鲜有人论及。在研究方法上,德国出版业的发展与德国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深刻,历史跨度长达数世纪,很难使用定量研究进行操作。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并截取德国发展过程中的3个重要节点:启蒙运动、二战后的重建与数字出版时代对深度阅读的坚守。在这三个重要节点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分析经典文献、权威人士的见解以及关键数据。

在第一个阶段,出版业为德国由弱到强奠定了知识和理论基础;在第二阶段,出版业恢复了关于德国历史的集体光辉记忆,并发掘创造出新的德意志文化和民族精神;第三个阶段是正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德国出版界以及普通民众在数字化冲击下仍然保持冷静的思考,这种思考对当代中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出版业与德国兴起

1.1 启蒙运动呼唤科学知识和真理

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开篇就振聋发聩地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已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敢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动动的口号。”[2]这篇文章既是对德国已经发起多年的启蒙运动的总结,也是启蒙运动未来的行动宣言。德国人已经磨炼好心智,把以前知识体系中蒙昧教条的成分清理干净,只待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指导自己的理智,走向成熟。

这种对知识的需求必须有一个发达的出版业提供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平台,而德国的出版业光荣而勇敢地承担了这个历史使命。

1.2 出版业领先于工业和经济发展

在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中,德国实力严重削弱,长期不振。“到了十八世纪初期,德国的文学和语言仍然不规范,农业依然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工业与各种贸易大幅下滑,国家凝聚力缺乏,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各方面都软弱无能”[3]。在这百业凋敝的情况下,德国的出版业却蓬勃发展,并得到德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三十年战争后德国的历届政府都把知识的积累、传播和运用放在重要地位,以此奠定振兴国家的基础。18世纪初期德国就成为欧洲的出版中心,一些国外的思想家也选择在德国出版他们的作品,法国启蒙运动思想领袖伏尔泰在德累斯顿的瓦尔特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全集。除此之外,这家出版社还出版了意大利学者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以及意大利作家兼哲学家阿尔加罗蒂的作品,因此“被称为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新古典主义的会合点”[4]。当时莱比锡的陶赫尼茨出版社的国际化程度甚至超过今天的一些国际出版集团。它还专门出版英文图书,这些图书主要出口到美国市场销售。“出现过这样的现象,英文图书在陶赫尼茨比在本国出版得快。……19世纪,德国的书籍生产转变成了真正的工业活动,翻译也形成了工业化机制,在图书生产场所,人们看到几家名副其实的翻译工厂。它们迅速将畅销的通俗作品提供给德国读者大众”[5]。这些出版机构在很大度上参与了构建共同的德国文化。

1.3 出版业为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些出版机构的知识传播活动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国民。这些国民成为德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奠定了德国兴起的人才基础。

“由于图书尤其是教科书可以通过机器大规模生产,价格越来越低廉,这推动了德国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的在校学生达万人以上。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教科书和图书馆藏书,如果没有发达的出版业支持是不可能存在的”[6]。由于教育的超前发展,1860年,普鲁士人口识字率已达97%。到19世纪末,德国成为全世界文盲率最低的国家。

18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写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时,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和英国相比,德国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大多数土地用于畜牧和狩猎,无足轻重的农业抛给奴隶和妇女。自由民唯一职业就是战争与狩猎”[7]。但与经济地位不同的是,此时的德国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只要这些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德国的强盛将是无可抵挡的。尽管仍然是个农业国,但德国在知识积累与文化创造上已经与欧洲强国并驾齐驱,像哲学界的康德、黑格尔,文学界的歌德、席勒,数学家高斯等都驰誉世界。对于这种经济地位与文化影响极不相称的情况,李斯特精辟地指出:“德国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于所有的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而德国物质生产力的增强,主要是先前知识发展的产物。因此,当今德国的整个文化是理论性的。”[8]

2 出版业与德国精神

2.1 废墟中优先发展文化出版业

二战之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与物质财富的损失相比,著名历史学家迈内克最关注的还是德国精神财富的匮乏,他感慨到:“曾经在我们外在的文明化的装置中享有很高地位的我们的精神文化,特别是艺术、诗歌和科学,今天在我们这里已沦为废墟了。”[9]迈内克建议从文学入手,迅速恢复图书馆、书店和出版社,出版德国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建立文化社团,通过阅读这些作品重新追寻德国精神,因为凡是沉浸于德国文学经典中的人,“都会在我们祖国的不幸和山河破碎之时,感受到某种永不破碎的东西,某种永不磨灭的德国特色”[10]。

2.2 信念支撑着法兰克福书展

1949年,德国出版界开始策划第一届“法兰克福书展”。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策展方克服重重困难,使得书展顺利举行。德国人如此热衷于书展,倾注如此多的精力和热情,若说完全没有商业利益的考量则让人无法信服;但是,若认为全为利益驱使肯定有失偏颇。第一届法兰克福书展的主要策划人柯柏曾说:“我之所以从事图书交易,是因为文学能带来某种国家利益。当1918年德国处于低谷,没有希望时,我想到文学是让德国提升的关键因素。”[11]书展很难实现盈利,其间的联络、组织和协调工作极其繁杂,虽年年举办,有旧例可循,但年年都有新情况和新挑战,大多数德国策展人也都是靠着一种文化信念才坚持下来,且乐此不疲。

2.3 出版家创造国家精神

1950年,彼得·苏尔坎普在作家黑塞的倡议下创立了苏尔坎普出版社;1951年开始出版“苏尔坎普文库”,专门出版20世纪世界重要作家的代表作。1959年开始,翁泽尔德执掌苏尔坎普出版社,他继承并发扬光大苏尔坎普的创社理想。1963年开始出版“苏尔坎普书库图书系列”;1971年开始出版“苏尔坎普袖珍丛书”,这些丛书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他的出版社不仅在出版当代德国文学,而且在创造它”。2002年翁泽尔德去世后,“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参加葬礼。媒体把翁泽尔德的名字与共和国并列,称他开始主持出版社工作的1959年是原联邦共和国真正诞生之年”[12]。

2.4 通过阅读发展国民智力

今天,电子产品丰富而功能多样,在公共场所的闲暇时间低头玩手机打游戏是很多国家年轻人的选择。而很多外国旅行者在德国旅行时,在各种公共场合都会看到德国人认真读书的情景。这形成了德国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只要在德国的公共场所走一遭,不难看到,不管是在幽静的草地上,芳香的咖啡馆,还是在飞速疾驶的火车上,人们都会手捧一本书聚精会神地沉浸其中。”[13]这种现象在德国如此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德国天然资源短缺,极度依赖国民的创造与创新力。这指的是抽象思维、分析事物复杂关联性等等之类的能力,也就是那些心理学者与脑部研究者一意探讨,而可经由阅读促进并使之发展者。上述这些能力在德国340所大学或专科院校中也能加以培养,但即使是那里的一千八百万名学生,主要也还是透过书籍来学习 ”[14]。

2.5 出版界竭尽全力服务读者

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相比,读书绝对算不上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活动。尤其是学术类书籍的阅读,它需要读者处于一种思考状态,运用思维能力理解作者,并与作者的思维进行互动。德国出版界使用一切方法尽量让阅读变得舒适,其用心之细致体贴罕有其匹。字体、字号和行距的确定,每页字数的设计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使读者在阅读周期的低谷到来之前就能稍作停顿休息,从而能够长时间保持读书的愉悦感。谷登堡大学书刊研究所研究员多米尼克·普雷姆林认为:“德国人对图书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出版商以生产出顶级质量的图书而自豪,美国图书通常用不太精美的木质纸来印刷,而德国图书能给人带来一种优雅和美丽的感觉。”[15]

在德国人寻常的读书景象中,渗透着德国精神,并隐藏着德国兴旺发达的秘密:这个民族如此热爱书籍,时时刻刻孜孜矻矻阅读书籍,格物致知明辨慎思成为全国风尚,如此焉有不强盛之理?

3 德国出版业的未来

3.1 数字技术对传统阅读的严峻挑战

1990年代以来,电子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进入21世纪以后,“报纸消亡论”在业界和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图书消亡论”也屡屡有人提及。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认为:与数字技术相比,传统书籍传播知识的效率低下而成本高昂——“要把书籍送到读者手中,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种种环节。教科书成本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16]。

尼葛洛庞帝确实点中了传统书籍的弊端。但是,出版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数字出版之长处主要在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接收便利,其短处也在此。无论信息增长速度和传播速度有多快,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只能吸收运用对自己有效用的有限信息。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会是未来社会困扰人们生活的一个问题。传播的高速度、大容量与接收的便利这些特征本身只是信息传播业的一种辅助手段,绝大多数信息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就毫无用处。信息价值的实现在于解读、掌握和运用。

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真正担心的不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消长关系,而是数字出版如果运作不当,可能会削弱人类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3.2 德国出版业走一条独特之路

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Peter Weidhaas)认为:“书籍通过口语交谈、言辞交锋的论战,将理念从一个人传达到另一个人。网络、传真和电子邮件,这些新媒体只能传达标题、内容、价格和特定技术资料,却达不到深层的交流。”[17]

德国出版界绝不刻意漠视数字出版。早在1993年,法兰克福书展就宣布当年书展主题为“法兰克福迈向电子化”。此后的几年,书展继续为数字出版提供展示平台,但数字出版并没有像一些理论家所预言的那样迅速取代传统出版。有研究发现,电子书的阅读会促进纸质图书的购买和阅读[18]。2009年,德国阅读基金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并没有给德国的传统图书带来毁灭性的冲击,虽然很多人选择在屏幕前阅读,但大多数德国人仍偏爱传统的纸质图书。他们认为,纸质图书的权威性、可读性和移动性都超过了电子图书。”[19]

从理论上说,数字出版还可以使作者越过传统出版的繁杂环节,直接与读者接触。这也许会使出版机构——不管是数字出版机构还是传统出版机构——的存在变得多余。但是,出版业不像新闻业那样,它传播的不是简单的描述性信息或突发新闻,而是成体系的知识信息。出版业未来之所以仍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因为成体系的知识信息,其搜集整理与价值发挥,大致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鉴定,判断其价值,这一点不可能只靠传播者单方判断。限于眼界,很多作者自认为是杰作的作品最后却被证明是平庸之作;而很多作者没有自信的作品经专业出版社编辑出版后却成为经典。第二,需要把被传播的信息置于一个知识系列之中。任何一种信息或知识,必须有一种集成性和系统性,并揭示它与更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关系,才便于掌握和运用;而整理、分类知识并建构体系,正是出版业的专长。第三,需要有专业的传播技能与完善的传播渠道。也许有些信息传播者具备专业出版者同样水平的传播技能,并且也可以获得传播渠道。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亲力亲为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如果他把一些后续工作交给专业的出版机构去做,集中精力做他最擅长的工作,那么他的成就会更大。

总之,现代媒体技术所改变的只是出版业的编辑手段、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也许传统出版业的某些技术手段会被永久淘汰,但出版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会一直存在。专业的出版机构将会继续存在的原因是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性的,难以取代。

3.3 政府高层高度重视出版业

2012年德国出版业期刊《书业周刊》总编辑托斯坦·卡西米尔(Torsten Casimir)在一次专访中称:“有人说电子书也是敌人,这句话也许适用于美国,不过对德国来说暂时未造成威胁。……德国依然是个尊重阅读的国家:假如一个超市老板去问总理默克尔,还有什么发展余地,总理也许就不搭理了。但假如提问人换成了出版人,默克尔就会立即重视起来。”[20]

数字技术模糊了各种媒介的边界,现在还很难清晰描述未来出版业的形态和商业模式,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未来出版业应该是传统出版业的思想精髓注入新的技术手段中。出版业的历史贡献也许在工商业经济时代还隐含在其他因素之中尚未充分显现;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创新和运用,以出版业为重要支撑的信息传播业将变得更重要。作为当代世界出版强国,德国的出版业其历史经验值得总结提炼,它的未来趋势更值得关注。

4 结 语

德国出版强国之“强”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德国出版业有强大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能力,苏尔坎普出版社和贝塔斯曼集团就是两个最杰出的代表。第二,德国出版业能带动一批强大的优势产业,德国的印刷机器制造业、造纸技术、制版系统、印墨业、包装机械业、书业会展等都具有绝对的世界竞争优势,而其成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发达的出版业。第三,德国出版业能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助力德国走向强国之路。这一点的意义远远胜过前两者。

启蒙运动以来,德国人民逐渐养成了穷究万物以求知的科学精神,以知识积累为先导以求富民强国的国家战略,这是德意志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德国优秀出版物训练、造就的精微宏博的缜密思维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就没有德国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精良的高端制造业,也没有德国人民今日享有的富足生活和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注 释

[1][美]菲利普·李·拉尔夫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30

[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

[3][7][8][德]李斯特著;邱伟立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7-61

[4][5]韩琦.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0-224

[6]李银波.论德国人与19世纪的印刷技术革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4):545

[9][10][德]迈内克著;何兆武译.德国的浩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8-153

[11][17][德]卫浩世著;赵丰,欧阳斐斐等译.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2

[12]马文韬.“图书帝国”的缔造者:忆德国出版家翁泽尔德博士[N].人民日报,2003-04-18

[13]肖柯编译 .电子书在德遇冷 印刷品仍是德国人挚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5-04

[14]青木.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每天读书[J].出版参考,2006(14):8

[15][德]范德人(Hans-Michael Fendel).德国图书出版与阅读习惯[N].赖雅静译.中华读书报,2000-09-27

[16][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3

[18]2012法兰克福书展综述之二:世界电子书市场最新趋势[OL].[2015-04-19].http://news.xinhuanet.com/book/

2012-10/23/c_123856730.htm

[19]新媒体带来冲击 德国人仍爱纸书[OL].[2015-04-19].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152/

[20]张璐诗.电子书对德国暂无威胁[OL].[2015-04-18].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2/10/13/227448.html

(收稿日期:2015-07-19)

猜你喜欢
书籍阅读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德国弃煤的烦恼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