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金融工具提高医院资金效益的风险及控制

2015-12-10 04:42张荣荣ZHANGRongrong
医院管理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财务部门资金医院

□张荣荣ZHANG Rong-rong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大型公立医院门诊量剧增,部分医院日均门诊收入已达百万甚至千万级,流动资金规模庞大,已经接近或超过大型国有企业。对于收入与支出时间差异导致的闲置资金,公立医院一般运用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凭证式国债等金融工具进行运作[1]。利率市场化之前,上述业务风险较低,收益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业务办理决策层级较低、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导致资金效益不高,且存在寻租空间,不利于资金安全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单位大额存款利率议价、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医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银行产品议价空间增大、资金收益增加等机遇以及银行倒闭导致的存款损失、挑选存款产品不当导致的利息损失等风险。银行存款等运用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增大,金融投资属性更加显著,建议视同对外投资进行精细化管理。

综上,建立健全资金精细化管理风险控制框架既是落实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求、促进医疗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保障医院资金安全的必然要求。公立医院应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为核心环节,梳理影响因素,区别风险类型,圈定关键风险控制点,设计以关键控制点为基本单元的风险控制框架[2],有效保障资金收益成为医院收入来源之一,促进医院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以下即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存款业务为切入点,对医院运用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控制框架建设进行探讨。

医院运用金融工具的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自然属性,经营性是医院的社会属性,其公益性并不排斥经营[3],公立医院在经营形态上兼具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其在对自身经营发展的要求、主要收入来源和提供服务竞争性三个方面与企业类似[4],因此,参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关于企业风险的分类,笔者认为医院在运用金融工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

1.操作风险。指医院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未经授权的活动、人为过错和信息系统故障、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医院应以办理银行存款为契机,采取制定业务制度、完善操作流程、搭建信息化系统、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风险意识等措施,确保资金存放和支取均按照医院授权机制进行严格审批及执行。

2.合规风险。指医院及其员工因办理不合规的资金业务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医院应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业务,严格进行法律合规审核,组织职工进行合规培训,营造合规运营的文化氛围,并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及时办理备案等手续。

3.流动性风险。指医院潜在的、无法满足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满足资产增长和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医院日门诊量一般较为稳定,现金流充足,而业务支出存在时间差异,财务部门应加强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做好资金预算安排,在平衡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和配置,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4.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价格风险,即由于银行基准利率波动对医院资金收益率所造成影响的风险。医院财务部门应持续关注货币市场的走势变化,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生息资产的结构和规模,采取组合管理和分散化策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期限资产降低风险。

5.信用风险。指医院在办理资金业务过程中,由于合作银行违约或资信下降,影响金融工具价值,给医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医院在选取合作银行时,应优先考虑资本充裕、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具有优质资信状况的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严格进行流程控制,高度重视事中、事后监测,一旦出现紧急事项,立刻采取有效措施保全医院资产。

综上,鉴于我国公共部门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财务管理弱化、预算控制低效、资产管理无序、内部控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等问题[5],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原来稳赚不赔的银行存款业务发生损失的概率增加,公立医院应认真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医院运用金融工具的风险应对

1.风险应对目标。医院运用金融工具投资的内部控制目标应包括:(1)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保证资金安全,控制资金风险;(2)合理确保资金操作业务的开展经过适当的授权;(3)合理保证相关部门、岗位及职责的合理设置,确保不相容职责有效分离;(4)规范资金操作业务管理,促使业务人员按计划合法、有序、有效地履行资金操作方案,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5)合理确保资金业务相关会计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符合有关会计准则的要求等。

2.风险应对概述。一般认为,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现金持有效率损失程度的重要因素,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防止所持资金受到内部人的滥用或低效耗用,并相应可能得到较高的现金定价水平[6]。因此,建议在前述风险识别、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原则分阶段建设覆盖医院资金业务以至全部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框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制定、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梳理,明确重大风险点和高风险环节,设置关键控制点并编制内部控制手册;最后,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信息化保障能力,通过内控IT固化降低运营过程中人为因素、管理缺陷等引发的损失。

3.关键控制点设置建议

3.1 授权管理。医院应根据“三重一大”原则,建立投资分级决策机制。医院领导班子是对外投资的最高决策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依法合规、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资金收支预算,集体研究决定存款等投资业务的年度额度。

在领导班子授权额度内,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或总会计师负责组织实施资金业务操作具体方案。

3.2 组织机构。考虑财政部、卫计委监管要求及医院风险管理水平现状,医院可设置投资决策委员会(以下简称“投委会”),对大额资金操作等投资业务实行集体审议。投委会成员至少应包括财务、收费、法律事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并以财务部为日常办事机构;医院资金业务应实行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应当相互独立,防止由同一部门或一人办理业务全过程,其中,法律事务或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业务合规性审核,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操作及会计核算,审计部门负责监督评价;此外,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出纳、投资管理、会计核算等岗位,加强制约和监督,有效规避风险。

3.3 账户管理。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资金业务账户,实行专户核算。开立、变更或撤销账户时,财务部门出纳岗人员准备相关文件资料,由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会签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经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医院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审批并加盖单位公章或银行预留印鉴等印章后,提供给银行办理相应手续。

完成开立、变更或撤销工作后,会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将证明文件原件归档并登记。

资金业务账户密码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密码不得随意泄露给与投资业务无关的人员。

3.4 业务询价。存款保险制度实行后,医院应设立准入标准,严格挑选合作银行。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业务邮箱”,专门用于询价、报价工作,投资管理岗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共同管理该邮箱。根据资金头寸情况,财务部门拟订资金存放初步方案后,投资管理岗人员通过该邮箱向各个合作银行进行背靠背询价,整理、汇总银行回复的报价信息,经财务部门负责人复核后,提交投委会审议。投资管理岗人员定期整理、归档报价邮件,提升资料归档的准确性。

3.5 业务审批。医院根据“三重一大”原则确定分级决策金额标准,标准金额以上的资金操作由投委会审议、集体决策;未达到标准金额的业务可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或总会计师根据医院领导班子授权进行审核决策。

需要经投委会审议的业务,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组织、召开投委会,结合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按照“价高者得”原则,决定存款业务的合作银行、利率、期限和金额等。会议结束后形成正式的会议纪要,并由与会人员签字确认。投资管理岗人员根据会议纪要编制业务操作方案,并提交出纳进行处理。

3.6 支付审批。医院应建立逐级、分级的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实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财务工作的院领导及医院负责人逐级、分级审批,并根据支付金额,选择网银、支票和汇票等方式。

3.7 账务处理。完成资金操作后,会计核算岗人员根据会议纪要、业务操作方案及银行回单,按照有关会计准则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账务处理,记账凭证应经独立于核算岗的人员复核、财务负责人审批后装订、归档。

3.8 印鉴管理。医院应加强印鉴管理,规范印鉴的保管和使用。专用印鉴由专人保管,不同印鉴分别管理,并与银行支票等分开保管;对银行账户的预留印鉴建立备查档案,由独立于印鉴保管的人员跟踪记录预留印鉴以及授权使用人的变更情况,按月对预留印鉴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出具检查报告并报送相关领导。

3.9 与开户行的对账。财务部门每月应就资金专户的余额、发生额与开户行进行对账,确保本金、利息准确无误。会计核算岗人员每月根据银行对账单、银行流水单与银行存款明细账进行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列明原因,经编制人盖章、独立于银行款项实物和账务管理的复核人员复核后,提交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以保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准确性。

3.10 业务档案管理。财务部门出纳岗人员和投资管理岗人员比照会计档案管理要求,对资金业务档案进行管理。银行开、销户档案管理期限为永久保管;银行单据作为业务凭证附件保管;报价邮件等其他资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妥善保管。

由于医疗行业资金收入与支出存在时间差异,医院的大量资金存在暂时闲置的情况。为提高资金效益,在保证资金安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医院财务部门应不断创新资金管理方式、手段,发挥资金规模效应,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以有效反哺医疗事业,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在办理资金业务过程中,应坚持风险导向,逐步完善覆盖重点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框架,确保业务操作可行,风险可控,提升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1 陈钢.公立医院可运用银行金融工具提高理财效益[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0):95-96

2 吴勋,张晓岚.风险管理导向的公共事业部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0,(5):48-50

3 黄培.宏观视角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8):17-19

4 徐元元.宏观公益性医疗改革探索与微观医疗服务机构应对举措——基于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12):46-52

5 曹宇.新COSO框架对我国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14,(12):20-21

6 张会丽,吴有红.内部控制、现金持有及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14,(3):71-78

猜你喜欢
财务部门资金医院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科研经费报销抑制科研积极性的治理研究
基于BSC的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简述企业经营效益的经济管理对策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