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是医改未来的方向吗?

2015-12-10 04:42周子君ZHOUZijun
医院管理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明医疗保险公共服务

文/周子君 ZHOU Zi-jun

医改六年,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依然没有清晰的轮廓。

中国的医疗制度设计是典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世界上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不在少数,可以说可供借鉴和学习的成熟经验并不少。然而,在医改进程中,并非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能达成这一共识。一些部门依然坚持着“医疗福利制度”的思维模式,以控费、低价为目标,改革公立医疗服务。

虽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福利制度”都是解决社会成员的医疗健康问题,但两者的制度和机制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医疗保险为民众购买医疗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医疗机构提供民众需要的服务;后者是政府提供资金建立医院,按照预算、规则为民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按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具备调控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能力与优势,无奈市场机制与百姓选择的效果远大于政府主导的效果,医改也就无法达到某些部门预期的目标。

近期,以政府强力介入为特点的三明医改再次引发关注。从媒体报道看,三明医改实现了多项“制度和机制突破”,取得了多项成绩:挤压了药品价格,降低了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占比;人均医药费支出明显下降;实行年薪制,提高了医务人员收入;医保基金从亏损转为盈余,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和政府多方共赢。然而,三明医改能否推广的质疑也随之出现。

三明医改的特点是利用行政手段调控医药费用,平衡医、保、药、患四方利益,这种方式无疑需要政府长期介入其中、并起主导作用。政府能否端平“平衡各方利益”这碗水,使四方少有怨言,且做到医疗服务供需平衡、民众满意,其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前些天,演员李冰冰在澳大利亚的就医遭遇使得国人猛然发现原来国内的医疗服务有如此多的优点:不用无限期等待,到了医院就能看病;患者可以自主选择信任的医院和医生;最重要的是在澳大利亚16天都没搞明白的病,回国立马就诊断清楚了,引得国内外众多患者大赞中国的医疗服务好。

医改多年,国内医疗服务最大的改进是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由此为百姓解除病痛做出了贡献。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益的是众多百姓。

世界上能做到有病及时诊治、自主选择信任医生的国家并不多,这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奢望,中国的医院做到了。此外,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历来是公立机构运行的难点,中国的公立医院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医改一定会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再调整。在现行医疗保险购买服务的制度下,占据品牌、技术优势的公立医院快速发展是正常现象。政府也应逐步学会运用规则和经济机制调控医疗服务供给,使之适应民众的医药需求。当然这样做不会像政府直接介入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社会恢复诚信、遵守规则意义重大。

历史上,中国的社会治理有其独到的特点,各类“乡规民约”起着规范民众道德、行为的作用,也支配着民众的日常行为。如今,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治理替代社会治理的现象日渐增多,这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绝非幸事。

李克强总理大概认识到政府治理的弊端和局限,督促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取消行政审批”的文件,鼓励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公私混合所有和公私合作政策,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然而这些政策的落地和固有观念的转变依然需要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未来规则与制度将会进一步规范政府、医院和民众的行为,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改进社会成员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三明医疗保险公共服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三明:姐妹发展有愿望,增收有门路
“悦读·家@万家”活动三明首秀惊艳亮相
韩国临终关怀事业与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韩国临终关怀事业与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中国诗歌地理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