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
摘要:畜牧学通论是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必修课程。通过优化授课内容,构建科学教学体系;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优化考评体系,实行综合成绩评定等方面的教学探索,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畜牧学通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88-02
畜牧业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我国是畜牧业养殖大国,猪、牛、养、家禽等家畜的养殖规模和产量自上世纪末以来都稳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猪肉、禽蛋的产量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但是,目前我国畜牧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是畜牧大国,但不是畜牧强国,相关畜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畜牧学通论是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讲述了畜禽养殖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包括畜禽养殖业的重要经济地位和产业化、现代化问题,动物饲养的基础原理,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品种和分布,饲养管理和工厂化养殖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畜牧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畜牧业的饲养管理方法及畜禽规模化生产的模式与技术。畜牧学通论课程讲授的内容涉及到畜牧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些授课内容在传统的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会单独开设课程5~8门,总课时数在200~400个学时。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把该课程定为专业必修课程,但课程总课时数只有40个学时,授课学时短,授课内容繁杂。因此,要讲授好该门课,培养合格的畜牧人才,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本人就近几年对畜牧学通论教学实践小结如下。
一、优化授课内容,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优化授课内容应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合该课程的教材,并以这些教材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选择一门能满足授课需要的理想教材。笔者在对多种版本畜牧学通论教材进行反复研究和比较之后,选择了河北农业大学李建国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的教材《畜牧学概论》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以此教材的主要内容搭建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根据每个章节的讲授内容参考《养牛学》、《养禽学》、《养禽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多种相关专业参考书,把多门课程讲授的精华提炼和浓缩,丰富该课程的教学,使同学门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整个畜牧业生产都有基本了解,受益匪浅。教学體系的合理构建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作为基本教材的《畜牧学通论》的授课内容和该专业正在授课或即将授课的部分课程的内容有重复。为了提高授课效率,节约授课时间,我们在整体把握畜牧学通论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合并或转移,优化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例如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该专业动物营养课程会详细阐述;第二章饲料,该专业动物配合饲料学会详细阐述。对于这2章内容就不专门介绍。把畜牧学通论主要授课内容按框架划分为养牛专题、养羊专题、养猪专题和家禽专题等专题讲座,在讲解这些专题时,把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设施养殖与动物环境控制、动物的卫生保健、畜牧业企业经理管理等内容糅合进去,进行综合讲解。既达到了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的效果,又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克服了课时数少、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几个专题以外的其他章节,采用互动和引导教学,授课前先由老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关键问题,然后安排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小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避免了一味由教师满堂灌输引发的学习倦怠,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借助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如果仅仅采用板书、讲述、描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教学方法或者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均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课堂讲授中,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互作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观看录像片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增强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互动或双向教学法是指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多对话、多讨论和多交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几个专题以外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该教学方法。我们把动物营养学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设施养殖与动物环境控制、动物的卫生保健、动物产品安全生产与动物福利、畜牧业企业经营管理等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根据选课学生人数,设计相应数量的课程报告,让选课学生随机分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负责该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纳,经过小组课外讨论后对所负责课程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交流的PPT报告文件,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就这个专题上台讲解,每小节课一般安排3位同学,先让演讲的同学提出自己所在小组对该课程报告的观点和理解,然后请让其他同学各抒己见地就该小组的汇报参加讨论,最后老师对汇报的同学及大家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根据课程报告的质量及同学门参加讨论的情况综合打分,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授课形式,调动了全班所有同学的参与热情,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能够紧扣教学大纲,从授课内容中提炼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覆盖教学重点的一系列专题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并通过查阅网络、相关数据库等方式,获得并整理文献资料,撰写课程报告,通过和组内同学的讨论和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等环节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畜牧学通论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包括动物营养学、育种学、繁殖学、饲料卫生学等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养羊、养牛、养猪以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在畜牧学通论的教学安排一般只有一个章节,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字资料的阐述,不仅授课时间不够,而且同学们对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大量生产实践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笔者在石河子大学畜牧专业本科毕业以后,去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之前,曾经在新疆养牛场、养猪场和养禽场等畜牧单位都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多种家畜的养殖有一定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阅历。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结合以往的生产实践经验收集了大量的实际畜禽生产中的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结合畜牧生产中的生动案例讲解相关知识,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畜禽养殖技术的直观感受,收集了大量畜禽养殖技术的视频,在课间为同学播放或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课后观看,引导学生在授课之外仍能多方面利用上述各种信息资源,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与扩展。
三、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科研工作。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已有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促成新的科研思路。没有教学,大量科学发现无法传授给学生;没有科研,大学课堂的教学便会缺乏深度和丰盈度,教师也势必会有知识枯竭或江郎才尽之感。高校的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只有通过不断从事科研活动、完善补充新知识,才能真正做好教学工作。动物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无论营养与饲料还是繁殖育种等各方面,每年科研方面都有很多新进展和新突破。在教学中,为了改善教材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总是及时追踪畜禽养殖方面的新动态、新科技,把近期科研成果结合教材内容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对授课内容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还根据实验室条件和学生的意愿,让部分学生结合教学团队老师的科研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较早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畜牧学生产及营养与饲料学研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优化考评体系,实行综合成绩评定
考评的方式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在该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同学们明确了本课程的考评办法。整个考评体系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生自学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做的课程报告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打分;二是纳入了平时课堂讨论部分,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课程报告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讨论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记给一定的平时成绩;三是在老师讲授完每个专题以后,都对学生设置如果你是牛场、羊场、猪场或鸡场场长,该如何管理该畜牧场的讨论课题。让学生从该家畜养殖品种的选择、饲养管理、卫生保健、经营和销售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所授课内容综合应用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期末最终成绩的50%,另外两部分是平时考勤占1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弊端,通过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和环节的广泛参与和及时考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