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

2015-12-09 04:40林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光彩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林颖

摘要:“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与企盼。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体验人文的美丽,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光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216-02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对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界定,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强调,正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与企盼。而纯“工具论”的传统语文教育观念,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纯技能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

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为此,我们应更新观念,调整视角,在课堂上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一)让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变成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必须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应受到尊重,而不是千篇一律去寻求一个答案,一种理解。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因此,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自由的生命之花在课堂上美丽绽放。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让课堂多些掌声和微笑

掌声与微笑是一种胸怀、一种艺术。因此,我尽量让课堂多些掌声和微笑。提问时,我用微笑让学生放开思维;手足无措时,我用微笑宽容他们,用掌声鼓励他们继续前进;有创意时,我用掌声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学生们可以在掌声和微笑中找准自己的位置。21世纪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人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要积极向上的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人文因素,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本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了安全和愉悦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好的人文熏陶。

二、在教材教学中熏陶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它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训练上,更要挖掘人文内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如亲历亲受,并在教师的启迪下,感悟人生的价值,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又如《陈情表》、《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我的母亲》、《背影》等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世间最纯朴又最真挚的亲情,可唤起学生的一种惜爱情结。再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峻青《海滨仲夏夜》等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通过对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其次,教师可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如让学生走进《庄子》,领略庄子超逸的精神境界;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仰慕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悟主席的壮志豪情……让学生走进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人文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更好地体会人文思想,健全人格。如《小狗包弟》中,我们看到人类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小狗的“自私”,更应看到这位本无过错的老人敢于自我反省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因为在那个人人自危、难以自保的年代,有的人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性”,不惜牺牲自己的同志,何况是只小狗?那时养狗肯定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追查起包弟的来历,涉及外国人,又有“里通外国”之嫌……因而把包弟送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巴老却为这事感到严厉自责,巴老勇于忏悔和反省的精神令人敬佩。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领悟作品的内涵,去透视作品的思想、作者的心灵,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连同思想内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在课堂迁移中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学习语文的场所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而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课堂。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人,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2008年祖国西藏发生了骚乱,我们立即组织学生观看一位身在加拿大的普通华裔学生自己制作的几分钟视频《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看“3.29——温哥华的天空,为中国感动流泪……”的图片,从而让他们真正地了解事实,了解达赖喇嘛和他的西方主子们分裂中国的真正意图,坚信这个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家”的地方,没有人能够将她分裂!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是中国的领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为中国加油,为中国感动流泪,再以此为契机,激发同学们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最近,我们又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如2006年网上流传:“北大一学生摔死流浪猫”一事,我就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比例吗?德育和智育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潜移默化中增加人文精神的含量。再如2008年我曾引导学生对“如何理解汶川大地震的两个震心”、“道德信仰危机”等进行评論思考;近期在中国互联网上悄然兴起“冰书挑战”、“官员穿戴”“文明旅游”等现象,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这些社会话题的意义和折射的意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语文教学由课堂迁移到社会,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和思考“人文性”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务实态度与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吸纳人文之粹,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丰富人文之神。

21世纪是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世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又是“人文精神的根基”。中国语文教育只有扎根在人文精神这片沃土之上,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潜移默化。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体验人文的美丽,让我们的学生焕发出富有个性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2][英]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3]王美艳.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根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8).

[4]曾军.对中学语文的人文关怀——王又平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2).

[5]徐鹏.略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光彩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光彩安居工程 点亮幸福之光
光彩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