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璇,张 幸,陈功锡*
(1.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416000;2.湖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的武陵山区,是土家、苗、白、回、瑶、壮等少数民族(占全区人口的56.2%)居住地,有多种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1].“蒿菜粑粑”是湘西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其加入蔬菜或野菜而比纯大米粑粑营养价值更高[2].蒿菜粑粑也是一种用来祭祀祖宗祭品,土家人以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家家户户做“蒿菜粑粑”和杀鸡备酒以敬奉土地神[3].按土家习俗“三月三”是蛇出洞的日子,为了免受蛇毒之害,家家户户都要吃“蒿菜粑粑”,以示粑粑把蛇眼封住[4].传说常吃蒿菜粑粑还可以驱邪辟邪,保佑人们出入平安,因此其深受当地人们喜爱,也成了广大游客者争相品尝和购买的特色产品.
“蒿菜粑粑”以糯米和蒿菜为主要原料,以芝麻糖、黄豆、腊肉、香干馅为辅料,是湘西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所用蒿菜为当地草本植物、叶常多裂,具有清香气味,民间统称“蒿”,但该植物的准确科学名称及归属尚未弄清.由于蒿的种类众多、分布广泛,特别是由于其兼具风媒传粉和虫媒传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共存,蒿属的分类鉴定十分困难,是有名的“困难群”. 就连最常见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和青蒿(A. caruifoliaBuch.-Ham.)都不容易区分,以致二者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含有青蒿素(Artemisinin)的植物为黄花蒿[5],并其因含有青蒿素而在药用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6-7].同时,民间对“蒿”的称谓也与现代科学不相符合,“同名异物”现象普遍存在,许多蒿不仅不属于蒿属,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属于菊科,比如绿绒蒿属于罂粟科,马先蒿、松蒿则属于玄参科等.
目前关于蒿菜粑粑原料植物的研究极少,且多为对民间记载的整理,缺乏科学的论证.虽然国内外关于粑粑制作工艺有许多报道[8-19],但关于蒿菜粑粑的制作工艺还是少之又少,国内仅有毛法清[18]的一项报道.迄今为止关于蒿菜粑粑的研究和应仍十分薄弱,蒿菜植物种类鉴定不准,蒿菜制作工艺的独特性还有待系统考究.由于其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与风味口感,所以对蒿菜粑粑原料植物的分类鉴定尤为迫切,对其工艺的调查也势在必行.本文拟对湘西代表性产区蒿菜粑粑原料植物及生产工艺调查研究,以为蒿菜粑粑原料栽植、产品加工制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调查地区自然条件、社会历史.产业经济,民俗民风等,较深入地了解当地蒿菜粑粑的消费、出售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湘西“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蒿菜粑粑较多的传统节日进行实地调查.考虑到调查的范围广泛性、食用蒿菜粑粑的普遍性以及调查交通的方便性,原料植物的调查选在湘西州全境的龙山、永顺、古丈、凤凰、花垣、保靖、泸溪、吉首八个县(市)进行,工艺调查选取吉首、凤凰、古丈、永顺县城附近的集镇进行.它们都是旅游热点地区,生产蒿菜粑粑的作坊较多,其中吉首还是湘西州的首府,人口流动量大,是大多数游客来湘西的必经之点,因此既具有代表性,也能获取大量信息.
在调查之前,先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信息员(当地百姓、游客或者蒿菜粑粑商贩),通过向他们访谈打听获得初步线索.再根据线索直接拜访生产厂家(家庭作坊)主,按照问卷调查表内容以“串门”和“拉家常”的方式详细了解该家庭与蒿菜粑粑有关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生产和生活等,了解蒿菜粑粑大致生产工艺过程、蒿菜粑粑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和调查每一种植物.在谈话的时候主要按照民族植物学惯用的“5W”,法询问是那种植物(what),谁用(who),何时用(when),用在哪个地方(where),用多少(how much),为什么(why)要这样用等等.然后去生产作坊,现场观摩或者作为助手参与蒿菜粑粑制作的全过程,在观摩或者参与过程中详细了解生产加工的各个工艺流程环节、技术关节点,以及原因解释.
对调查填写的各种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蒿菜粑粑的原料植物、以及能够被称为“蒿菜”可以食用的所有植物,及时采集、压制标本,按照经典分类学方法观察、描述后,参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等工具书进行鉴定,凭证标本存放于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JIU).根据所观摩到的操作流程结合现场摄照片,归纳总结蒿菜粑粑的制作工艺及有关技术要点.
蒿菜粑粑是大米蔬菜粑粑的一种,因其加入“蒿”菜而得名.“蒿菜”这种称谓,并不是按照分类学原则划分的,而是根据日常用途所做的一个通俗称谓,人们将可以食用的蒿类植物统称为“蒿菜”.据考察,湘西可供食用的蒿菜大致有9 种,它们均为菊科植物,但分属不同属(见表1).
1)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俗称茼蒿菜、蒿菜等,是菊科茼蒿属植物.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民间常把茼蒿作为时令蔬菜,可清炒、可凉拌,是一清新可口养胃之蔬菜.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因其花色艳丽,花型美观,许多地方也作为观赏植物用.
2)魁蒿(Artemisia princeps).俗称粑粑蒿、白蒿、白蒿子等,菊科蒿属植物,因其叶背被白色绒毛,所以常被称为白蒿,也因此易于白苞蒿相互混淆.因其可用来做蒿菜粑粑,所以也被称为粑粑蒿,所做蒿菜粑粑香滑可口.此外,还可以用来做蒿菜饭也就是常说的“社饭”.
3)蒙古蒿(A. mongolica).俗称米蒿,菊科蒿属植物.常常用来做农户家猪、牛养殖的饲料,人吃米为主食,而对动物而言、蒙古蒿可作为它们的主粮,故谓之“米蒿”.
4)印度蒿(A. indica).俗称五月艾、艾蒿、粑粑蒿.菊科蒿属植物,具有特殊香气,所做蒿菜糍粑,也可做年糕,在湘西地区使用广泛,味道香浓.湘西地区常常在端午挂艾蒿(有时实为印度蒿),以图平安吉利的彩头.
表1 湘西地区可食用蒿菜基本情况Tab.1 Basic situation on edible“Haocai”potherb in Xaingxi region
5)蒌蒿(A. selengensis).俗称水蒿,菊科蒿属植物.其嫩茎可食用,风味独特,谓其脆嫩、辛香,供不应求,是闻名遐尔的优良蔬菜,也可作茶或药用,喜湿润,所以也谓其水蒿.
6)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俗称清明蒿、清明菜.菊科鼠麴草属植物,其制的蒿菜粑粑口味与蒿属植物所致蒿菜粑粑相近.该植物在清明前后采摘最佳,故称为清明蒿,同时也可作蔬菜、药用,故也称清明菜.又由于其植物体遍布绵毛,故还称“绵菜”,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蒿菜粑粑往往称“粉粑”、“清明粑”或“绵菜粑”
7)马兰(Kalimeris indica):俗称铁蒿、马兰头,菊科马兰属植物.其茎坚韧,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全株可入药,偶有作为魁蒿的代替品,用来作为蒿菜粑粑的原料.马兰头为我国常用野生蔬菜,许多地方已有人工栽培.
8)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俗称刺儿蒿、刺儿菜,是菊科蓟属植物. 因其花和叶缘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故又称为刺儿蒿、刺儿菜.幼嫩植物体是优质饲料,也是湘西民族菜“合渣”的最优良原料之一.
9)野茼蒿(G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俗称革命菜,菊科野茼蒿属,原为外来物种,但已归化并在少部分地区也用其做蒿菜粑粑、蒿菜糍粑.植物具较多的冠毛,可入药也可作时令蔬菜.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老前辈常用此草果腹充饥,故被人称为“革命菜”.
综上所知:湘西“蒿菜”皆为菊科植物,可作为蔬菜食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同时它们都可药用,具有一定的功效,所以在湘西地区的这些“蒿菜”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2.2.1 不同原料植物的应用区域 对吉首、凤凰、古丈等8 个县(市)的蒿菜粑粑原料植物、以及能够被称为“蒿菜”可以食用的所有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统计表见表2.
表2 湘西自治州“蒿菜”植物调查统计表Tab.2 Survey statistics on“Haocai”potherb plants in Xaingxi region
经调查鉴定,湘西制作“蒿菜粑粑”的原料植物实为菊科鼠曲草属的鼠麹草(Gnaphalium affineD. Don)和蒿属的魁蒿(Artemisia princepsPamp.)2 种,其他植物虽也叫做“蒿菜”且有时候混用,但并不作为“蒿菜粑粑”的主要原料.分述如下:
1)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D.Don).为菊科鼠麴草属二年生草本,别名佛耳草、棉菜等,因在清明前后采摘最佳,又与部分蒿属植物相似具清香,所以又称为清明蒿、清明菜等.本品原名“鼠耳”,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拾遗》称“鼠麹草,生平岗熟地,叶有白毛,黄花”,《本草纲目》谓其主“寒热,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具化痰止咳、祛风平喘之效,早在1977 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就已被收录[20].
鼠麹草高10~50 cm,花期为4-5 月.茎直立簇生,全株密生白色或灰白色绵毛.叶互生,下部和中部叶倒披针形或匙形,全缘、无柄.头状花序通常在顶端密集成伞房状,总苞和花黄色.常常生在田埂、荒地.路旁,由于在清明前后采摘最佳,故称“清明菜”或“清明蒿”.其资源丰富,主产于湖南、江苏、广西、四川、浙江、台湾等省区,在日本、朝鲜、中南半岛以及印度等国家也有分布[21].鼠麹草全草富含全草含挥发油、木犀草素-4-葡萄糖甙、谷甾醇、黄酮甙、生物碱、甾醇、树脂及钙、铜、钾等微量元素,花含木犀草素[21-22].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引录《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料’以压时气”.
2)魁蒿(Artemisia princepsPamp.).为菊科蒿属春黄菊族多年生草本.主根稍粗,侧根多;根状茎直立或斜上长,偶有营养枝.茎少数,成丛或单生,偶有匍匐高茎,紫褐色或褐色,纵棱明显;茎、枝初时被蛛丝状薄毛,后茎下部毛渐脱落无毛.叶厚纸质或纸质,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花果期7-11月.多生于低海拔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山坡、灌丛、林缘及沟边.在全国东、南、西、北四方均有分布,如湖南、广西、辽宁、内蒙古(东南部)、台湾等省均有分布,日本、朝鲜也有[23].
魁蒿在民间常入药,也可作为茶叶、蔬菜等食用,民间常常把它作为“艾”(家艾)的代用品,具有驱逐寒湿、调理气血、月经、安胎、止血、消炎的功效[23].文献报导,魁蒿叶含有挥发油,有2- 甲基丁醇、2-己烯醛等60 种成分魁蒿叶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消炎作用.
2.2.2 两种“蒿菜粑粑”原料植物的易混淆种 经查,湘西地区有4 种蒿属植物易与蒿菜粑粑原料魁蒿相互混淆,虽然它们也都有一定的用途、有时还与魁蒿混用,但已非蒿菜粑粑原料植物的“正品”.
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Fisch. ex Bess.)Nakai)为蒿属多年生草本,俗称“米蒿”,幼嫩时清香,常饲用.其主根细,侧根较多,茎少数或者单生.叶预装深裂,叶片多呈现长三角形,味微苦,叶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被白色短绒毛,有的具假托叶,花果期8-10 月,具明显的纵棱.湖南、湖北、广东、黑龙江、台湾等各个省区均有分布,还分布于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艾蒿(Artemisia argyiLévl. et Van.)又名艾草,蒿属多年生本植物,具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侧根多.常具匍匐根状茎,纵棱明显.叶上被灰白色短绒毛,多呈卵状椭圆形,叶上表面多为灰绿色,叶下表面被灰白色绒毛,味苦.常无假托叶,羽状深裂或浅裂.花果期9-10 月.艾蒿中含有挥发性油,全株入药,艾叶是常用的中草药,且具重要药用价值,还具有驱蚊成分.生长在路旁、杂草中,在中、低海拔地区分布较广,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自古有艾蒿辟邪之说,湘西民间在五月端午节多有插艾蒿的习惯.
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Wall. ex DC.)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侧根细长.茎长单生直立.纵棱稍明显,多为绿褐色.头状花序分支,花多为白色,故有“白苞”之名.花果期8-11 月.叶上下面多无毛或有少量绒毛.具长叶柄,具假托叶.羽状深裂或者全裂.多生长与山林缘、灌木边缘、山路旁,在湖南、云南等中西部省区以及浙江、江苏等地皆有分布,多分布于中海拔地区.
印度蒿(Artemisia indicaWilld.)又名五月艾、粑粑蒿,蒿属多年生草本,叶背面被蛛丝状毛,叶互生,叶上面常无毛或微量绒毛(灰白色或灰黄色).具有特殊香气.主根明显,侧根较多,常有短匍匐茎.纵棱明显、多分支.叶容易变异,呈多形,叶柔韧、羽状深裂、全裂或浅裂.味苦,地上部分可入药,含挥发油等成分.分布于低海拔地区,山坡地、路旁,在湖南、江西、内蒙古、四川等地有分布.幼嫩苗常用作饲料有时也可做蔬菜,但基本不用于制作蒿菜粑粑.
秋鼠麴草(Gnaphalium hypoleucumDC.)又名山鼠麴草,一年生或者二年生草本,是菊科鼠麹草属植物.主茎常直立,多为叉状分支.茎、枝、叶都披白色绵毛或者腺毛.高多为30~60 cm,具有一定香气,花黄色,多为头状花序,其头状花序形体较长.花期为8-10 月,故被命名为秋鼠麹草.常常分布在山坡、草地、路旁等地方,在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台湾等省区皆有,远至日本、菲律宾、朝鲜等.
湘西各个地区蒿菜粑粑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主要环节如下:
1)备料.选取精选糯米、粘米和食用碱(小苏打);“蒿”菜(魁蒿或鼠麹草)主要选幼嫩的部分,其中魁蒿以3~5 月为佳,鼠麹草以3~4 月为佳,尽量选尚未开花的植株,否则制作的蒿菜粑粑纤维重会有异物感,影响产品的口感,以及给人不够精美、美味的感觉;准备好花生、芝麻、葱花、椒盐等馅料;准备用作包裹蒿菜粑粑用的植物叶及棉绳等,洁净晾好待用.(图版1:1~5,见封三).
2)烹煮.将精选的“蒿菜”原料放入锅中,加入少量食用碱以大火煮60 min 后倾弃掉煮水,以除去蒿叶中的苦涩味,保持蒿菜粑粑浓郁的野蒿香味;在锅中加入少量糍粑和水将其煮成糊状液,再加入之前煮好和切碎后的蒿菜(尽可能切的细致,才使做出的蒿粑细腻香滑),将其拌匀成混合液备用.(图版1:6,见封三).
3)翻炒.按照大致7∶ 3 的比例配成糯米、粘米混合粉(此比例可根据人们的喜好进行调整,若喜欢更糯口感则可将糯米粉比例适当提高,反之可将糯米的比例适当降低),加入锅中的混合液中,翻炒成糊状,直至用锅铲拉扯时会有丝状粘合的感觉(翻炒时需要炒熟,否则后续蒿菜粑粑会蒸的口感不好)(图版1:7~8,见封三).
4)打面勾芡.将翻炒好的混合物放入置糯米、粘米混合粉的盆中,使混合粉粘在混合物表面(不可将混合粉加入混合物里,否者打面会失败),再进行柔捏(还可加入少量芡粉),直至使揉成的粑粑团拉开时呈拉丝状即可(较柔软),搓揉的粑粑团最好不要揉出缝隙(图版1:9~10,见封三).
5)包馅包叶.包芝麻糖馅时加入微量清水,蒸出的蒿菜粑粑更加香甜美味;腊肉和腌菜馅则需现炒现包,蒸出的蒿菜粑粑味道香气四溢,可谓韧绵糯滑、存齿留香.将包好馅的蒿菜粑粑放在茶油或者菜油中轻过一下后,直接放置和包被于叶子中,这样蒸熟的蒿菜粑粑不会粘在叶子上,保持蒿菜粑粑的美观. 包入叶中后,再用棉线扎紧(图版1:11~12,见封三).
6)烹饪.一般放在蒸笼中20 min 左右即可出笼,蒸好的蒿菜粑粑,有一股浓郁的野蒿芳香气味,且益气健肺,和缓脾胃.蒿菜粑粑色泽鲜亮、绿色健康.未蒸的成品可切片来蒸、炸、煎、烤等食用.蒸熟的蒿菜粑冷却后可置于冰箱冷冻储藏,待下次要需要时再拿出烹饪(图版1:13~15,见封三).
经调查鉴定,湘西地区被称为蒿菜的植物有9 种,分属6 属.其中多以魁蒿(Artemisia princepsPamp.)或者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D. Don),或者两者兼用的方式作为原材料制作蒿菜粑粑.少数地区也以野茼蒿作为原材料制作蒿菜粑粑,但该植物大多是作为野菜食用.根据“蒿”菜的原料不同,常将以魁蒿为原料的粑粑称为“蒿菜粑粑”,而将以鼠麹草为原料的粑粑则往往叫做“蒿粉粑粑”、“清明粑”、“绵菜粑”,等.
湘西蒿菜粑粑是传统美食,口味香醇,虽各地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共性工艺流程包括备料、蒿菜烹煮、翻炒、打面勾芡、包馅包叶、烹饪等几个主要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为材料准备、蒿菜烹煮和打面勾芡三个环节:一是需要选择幼嫩的蒿菜,精致的糯米粉与粘粉控制好比例;二是由于蒿菜有一定苦涩味,在烹煮时需要添加少量食用碱,并丢弃烹煮后的水;三是打面勾芡,只有打面恰到好处,待粑团呈拉丝状时最佳,太软粑粑没有嚼劲,降低其口感;太硬既不易食用,也不利于包馅成形.而馅料的选择各地喜好不同,但芝麻糖、黄豆粉、腊肉粒等较为常见,外包也多以油桐(Vernicia fordii)或者芭蕉(Musa basjoo)植物的鲜叶为主.
蒿菜粑粑作为以蒿菜为原料的特色食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口味和营养的需要,也能满足当地人民食用蒿菜耙的文化需求.但由于所使用蒿菜的物种单调,蒿菜原料处理的方式粗放,产品防腐保鲜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目前蒿菜粑粑的品种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发展缓慢. 为进一步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促使该民族特色产品发扬光大,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蒿菜植物的规范化栽植技术研究,建立稳定的蒿菜原料基地.原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原料植物种类不确定、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蒿菜粑粑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因此必需建立稳定可靠地规范化原料栽植基地,以保证蒿菜粑粑原料的来源和质量.
2)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建立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 蒿菜粑粑是民族食品,尽管各小地域对其生产流程和主要环节都有一定的讲究,但基本流程大同小异.为维持蒿菜粑粑的风味质量,除了需要稳定可靠原料保证以外,还必需对相关的生产流程做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主要环节进行规范化,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品牌、发展产业.
3)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开发不同兼香、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包装物的系列产品.如可根据各地风俗,在馅里适量添加玉米、红豆、黑豆、花生、芝麻、黑桃、或是其他食物,这样便可开发出不同口味的蒿菜粑粑;也可在糯米粉中添加部分黑糯米粉、黄玉米粉等带颜色的植物性物质,这样便可开发出蓝色、黄色等不同色彩的蒿菜粑粑;也可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开发出不同口感的蒿菜粑粑产品,如春季蒿菜粑粑、秋季蒿菜粑粑;除传统的形状以外,还可根据不同消费者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发出心形、多边形、卡通人物形等各种形状的蒿菜粑粑.在外包上,除了常用的芭蕉叶和桐叶以外,还可用其它植物叶包裹,以营造新的口味等等.在一些偏远县城,蒿菜粑粑里常常不包馅,并且不包叶子,而是直接采用油炸、香煎等烹饪方式也别有一番滋味.
4)加强对蒿菜粑粑民族文化的推介,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对于蒿菜粑粑,湘西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规模小、层次低,多为小作坊式.虽然已开始有一些厂家,如古丈县神土地农副特产制品厂、凤凰翠妹子食品厂等都生产蒿菜粑粑,但产量十分有限,更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湘西极富传统文化,如果能将民族文化与蒿菜粑粑产业相结合,定会相得益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将蒿菜粑粑与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等产业相结合,促使其做大做强. 湘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地区,无论是以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还是以凤凰为主的民族文化游,或者两者之外的红色旅游、农业游之类的,蒿菜粑粑都大有用武之地.完全可将蒿菜粑粑与湘西的特色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湘西地区有9 种蒿菜,且在全区域广布,原料生产的成本很低,发展蒿菜粑粑产业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300.
[2] 张立.大米粑粑加工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1(5):322.
[3] 游俊,李汉林著.湖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200.
[4] 张伟权.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1-5.
[5] 谷中村,陈功锡,黄玉莲,等.湘西药用植物概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265.
[6] 刘硕谦,田娜,李娟.青蒿素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7,38(9):14-25.
[7] Korenromp E L,W illiamsB G,Gouws E,et al Measurement of trends in childhood malaria mortality in Africa:an assessment of progress to tow ard targets based on verbal autopsy[J]. Lancet Infect Das,2003(3):349.
[8] 王定兴.湘西糍粑[J].烹饪知识,1995(7):40-41.
[9] 周建平,郭华,钟豪.桂东粳米糍粑生产工艺与防腐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2):106-108.
[10] 华海峰.商洛山中功夫菜─洋芋糍粑[J].四川烹饪,1998(6):33.
[11] 王酣酽.九寨洋芋糍粑[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9.
[12] 明珠.藏族糌粑[J].中国食品,1980(10):13.
[13] 崔嵘.高原品糌粑[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8(4):54.
[14] 田晓.糍粑辣椒的两种版本[J].四川烹饪,2004(6):39.
[15] 吴海英.清明粑[J].师范教育,2003(Z1):90.
[16] 刘树栋.米类糕点小食品(下)681 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3-112.
[17] 林红.一种新型叶儿粑蒸煮装置[P].中国专利:CN201120107594.8,2011-11-02.
[18] 毛法清.蒿子粑粑及其制作工艺[P].中国专利:00126746.9,2002-7-24.
[19] 襄樊金恒电气有限公司.艾叶糍粑及其制作方法[P].中国专利:200710051312.5,2008-3-19.
[2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2501.
[21] 朱立新.中国野菜开发与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152-153.
[22] 陈国胜.清明菜[J].上海蔬菜,1999(2):41.
[2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76 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