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服务需求与医学教育发展的探讨

2015-12-09 07:30吴健珍陶立坚
医学教育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卫生医学

吴健珍陶立坚

(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长沙 410083)

·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卫生服务需求与医学教育发展的探讨

吴健珍1陶立坚2

(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长沙 410083)

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努力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努力实现的新要求。本文根据我国卫生服务需求,分析了医学人才数量、质量、分布三个方面的现状;并以需求为导向,从加强卫生服务系统与医学教育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医学人才按需培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医学教育质量,及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医学人才合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医学教育;医学人才;数量;质量;分布

2010年,基于全球卫生形势分析,国际专家在《Lancet》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以卫生系统需求导向学习(system-based learning)为特征的第三阶段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理念,认为医疗卫生体系和医学教育体系要加强沟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时期的医学人才[1]。

医学人才是最关键的医疗资源,它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会影响人们的就医取向。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符合新的卫生形势所要求的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 我国医学人才供需分析

1.1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分析

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比2003年增加4.9个百分点。原卫生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5人中有1人确诊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疾病负担占整个疾病负担的70%,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2]。这表明我国疾病谱与死因谱发生了显著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健康的首要威胁。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60岁及

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8.87%。在未来几十年内,老龄化水平将快速上升,每年约增加596万老年人口[3]。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目前,慢性疾病很少能够“治愈”,而需要更多的“预防”和“健康管理”。这意味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将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4]。也就是说,人们的初级卫生需求明显增加,而三级卫生需求相对减少,详见图1[4]。

可见,我国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初级卫生服务需求大大增加,而对三级卫生需求相对降低。

图1 人们卫生需求分布

1.2 我国医学人才供应现状的分析

2009年,我国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为7.4人,低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79);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日均负担住院床日为1.5,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0.66)[4]。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部分医学生选择了转换专业或改行,这导致医学教育资源浪费。可见,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数量还没有满足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

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一是世界医学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前期调查研究显示,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中,19.6%通过合并医专举办医学教育,7.2%通过合并卫校来举办医学教育[4,5]。而且在156所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中,仅有25所(截止到2014年5月)通过了医学教育认证[5]。这就难以保证医学人才的高质量。同时表明,基层机构卫生人员整体学历偏低。农村地区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公立医院平均水平;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均高于全国公立医院平均水平[4]。可见,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

有报道[6],前段时期我国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20%。大型医院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收入存在差距;同时,不同地区医务人员薪酬也因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而明显不同。研究表明[4],收入水平是部分医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时,偏好选择大型公立医院、选择经济发达城市,这导致医学人才的地域、机构分布不合理,出现地区、城乡分布极不平衡,人才短缺与过剩并存现象。

2 我国医学人才的未来需求

为适应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我国医学人才应在数量、质量、分布上有了新的需求,以满足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

医学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根据前期调查中患病率、患病就诊比例、人口老年龄化趋势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健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2015年和2020年两周患病人次数将达到2.99亿和3.64亿,两周就诊人次数将分别达到2.31亿和2.80亿。根据历年住院率与住院总人次数的变化,同时考虑老年化是未来住院增加的主要因素,用各年的老年化权重系数予以校正,2015年和2020年住院人次数为1.63亿和1.89亿。

第三,建立一体化资源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师资培训提供精准服务支持。京津冀地区地域广泛,高校师资数量较多,传统的区域内集中、聚集型的培训已无法完全满足一体化的培训任务。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体化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师资的同步在线培训和培训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使优质资源突破时空、数量、规模界限,在三地间实现按需流动。利用服务平台,持续、广泛地获取教师的多维度培训数据,涵盖需求、偏好、效率、评价、特征等方面,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培训需求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别,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为教师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助力教师的协同发展。

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方法,分别测算2015年和2020年门诊医生需求量分别为171.6万人和

208万人,住院医生需求量分别为109.93万人和127.47万人,医生总需求量分别为281.53万人和335.47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分别达到2.02人和2.34人,接近目前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4人/千人口)[4]。根据教育部统计信息,2010年我国共招收本科层次的医学类(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等专业)学生219 549人,2012年我国共招收专科、研究生层次的医学类(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等专业)学生分别为298 521、64 868人,他们将于2015年毕业(按正常情况),因此到2015年,我国将培养出582 938名医学类人才。

医学人才质量上的需求。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标。自上个世纪以来,岗位胜任力被引入到医学领域,部分国家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贯穿了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7],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n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美国ACGME、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的学者[8]和我国学者[4]分别对住院医师、专科医生的胜任力进行了定义。2010年,国际专家针对全球当前的卫生形势,认为全球医学人才应掌握运用知识、批判性思维和伦理的能力,能胜任在以病人和人群为中心的卫生体系中工作,有国际视野,能融入全球卫生队伍,为本土卫生工作事业努力;同时,具有搜集、分析、评价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决策,领导或推动变革[1]。可见,未来医学人才应拥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临床思维,并能积极参与医学领域的变革。

医学人才分布上的需求。对于农村地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方法,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的基层卫生工作所需人员数量按照每万人口3.33人[9]进行测算(2015年和2020年农村人口分别为6.99亿和6.60亿),得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工作人员需求量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23.28万和21.98万[4]。

3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

3.1 加强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交流,促进医学人才按需培养

医学教育系统应面向医疗服务系统,动态了解卫生服务系统的人才需求;根据这一需求,医学教育系统主动调整培养方案、招生数量等。正如国际专家提出的医疗服务系统和医学教育系统的互动理论所示[1],人群的需求是根本,医疗服务系统应从人群的卫生需求出发,确定卫生人力的种类、数量、质量上的储备,并通过卫生人力需求市场向医学教育系统传递相关信息;而医学教育系统则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和人群的需求,培养相应的医学人才,以满足医疗服务系统和人群的需求。

3.2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医学教育质量完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建立长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促进机构标准化。我国政府可积极构建医学教育认证的动力机制,进一

步完善医学教育认证的相关制度,探讨将医学教育事业拨款与医学教育认证结果挂钩的可行性;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为学生选择高校提供参考。有必要大力宣传医学教育认证,提高社会公众、学生的知晓度和认证能力,构建广泛利益方代表组成的医学教育认证小组,建立医学教育认证培训、交流平台;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动态监测社会卫生服务需求,定期组织专家修订医学教育认证评价标准。

加强基础训练,提升医学人才的胜任力。面对知识、信息爆炸,复杂的卫生形势,除了“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基本思维方法训练。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改进医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法。坚持“从做中学”,积极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开展创新训练,包括专题讲座、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等,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11]。

推动“互联网+医学教育”的开展。借助互联网思维,发展远程医学教育,消除空间距离限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医学教育”的开展,提升医学人才,尤其是基层和偏远地区医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3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0年颁布的《吸引卫生人力到边远地区留用工作的教育和培训干预政策倡议》提出,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设立医学教育校区,有助于农村边远地区留用卫生人才[12]。这在美国解决初级卫生保健医生缺乏问题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因此,我国缺乏卫生人才的西部地区,应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高层次的医学院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而开发校外学习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也将有助于解决医学人才在相应机构的就业,从而改善医学人才的分布。我国采取的定向培养方法,即国家为加强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定向招生,并且要求学生入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定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这将有利于解决我国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人才不足的情况。美国也曾采用“乞邻政策(beggar-thy-neghbor policy)”,即由地方政府出资,委派本地学生到其他地方的医学院校学习,并采取激励措施等来吸引这些学生回来为当地提供卫生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当地人们的卫生需求。

加大政策和社会支持力度,促进医学人才“下基层”。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可通过进一步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制度,如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薪酬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激励医学人才“下基层”、服务于偏远地区。同时,为基层医学人才创造更多成长机会,促进医学人才“留在基层”。根据农村和偏远地区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政府、高等医学院校、大型公立医院等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项目和进修机会;而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法,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障碍,满足医务人员的成长需求。

[1] Julio Frenk, Lincoln Chen, Zulfiqar A Bhutta, e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 Lancet, 2010, 376(9756):1923-1958.

[2] 傅华,李洋,彭伟霞,等.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应对我国慢性病“井喷”的挑战[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4):331-334,341.

[3] 李波,王胜今,葛艳萍,等.健康老龄化与卫生服务利用探析[J].人口学刊,2012,(3):23-30.

[4] 柯杨.21世纪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再定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9.

[5] 吴健珍.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6] 李杰,梅文华.我国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现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0):889-891.[7] Mary Gleanson Heffron,Deborab Simspon,Mahendr S.Kochar.Competency-based physician education, recertification,and licen-sure[J].Wisconsin Medical Journal,2007,106(4):215-218.

[8] Jason R.Frank. 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9] 龚幼龙.科学制定卫生人力规划[J].中国卫生人才,2010,(7):23-25.

[10]吴健珍,殷朝阳,何庆南,等.中国构建教育研究型医疗体系的初步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9):1219-1222.

[11]许文荣,邵启祥,孙晓春,等.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41-42.

[12] Dolea Carmen,Stormont laura,Braichet Jean-Marc. Evaluated strateqies to increase 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of health workers in remote and rural areas [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88(5):379-385.

Coordinating the health demands and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Wu Jianzhen1, Tao Lijian2
(1.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China;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To meet the health needs of people, and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qualified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demand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health human resources; and based on the demands, it explor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health system and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human resources.

medical education; health human resourc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10.3969/j.issn.2096-045X.2015.01.003

2015-06-08)

(本文编辑:张俊敏)

2013年湖南省教改项目: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吴健珍,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管理。Email:38304318@qq.com

陶立坚,博士,教授,中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兼湘雅医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内科学。Email:taolj@csu.edu.cn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卫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卫生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讲卫生
医学、生命科学类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