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CTA容积再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5-12-09 01:48方志伟陈桂增何锡华罗灼明
中外医疗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占位性容积血管

方志伟,陈桂增,何锡华,罗灼明

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000

颅内占位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内损伤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4%[1],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在临床上此病的治疗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是此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术前容易出现漏诊,手术容易引发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2-3]。过去临床上一般采用DSA 检测技术作为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金标准,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 血管造影术技术(3 d-CTA)逐渐成熟,对诊断此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院为了进一步分析3 d-CTA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特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 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院前诊断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颅内占位[4-5]。随机将患者分为2 组,5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10~68 岁,平均(48±1.96)岁;病程2 个月~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龄10~65 岁,平均(47±1.25)岁;病程2 个月~6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乏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病程1 d~3年;其中脑膜瘤31 例,脑血管畸形13例,脑动脉瘤30 例,脑胶质瘤17 例,血管网状细胞瘤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并行头颅MRI 检查,再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DSA 检测,术前根据检测结果,行肿瘤可能供血血管等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手术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和局部栓塞发生例数,并做好记录。

给予观察组患者3D-CTA 容积再现技术进行检测,手术前进行CTA 容积再现检测,清晰显示出患者肿瘤血管形态,同时立体显示出肿瘤周围血管和供瘤血管与颅脑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根据患者CTA 检测结果经过多角度的旋转,术前判断肿瘤血管和供瘤血管,然后依据此诊断结果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方式;术中根据术前判断术中尽量对供瘤血管给予烧灼、切断,同时注意保护肿瘤周围血管和穿瘤血管,手术方式尽量选择肿瘤全切。手术完成之后观察患者手术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和局部栓塞发生例数,并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1 周,对两组患者均行MRI DWI 检查,观察患者肿瘤周围发生局部脑梗塞发生率,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1 例患者发生瘤周血管破裂,1例术中出血量达400 ml、2 例梗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2 例患者发生瘤周血管破裂,5 例术中出血量达400 ml、4例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符合率分别为97.2%、98.1%,对照组为97.7%、98.4%,观察组患者诊断灵敏度和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436、0.3536,P>0.05)。

3 讨论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颅内肿瘤是为常见的疾病类型,绝大部分需要开颅手术切除。②颅内动脉瘤发生率比较高,而破裂出血的病死率也比较高,其中首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为10%~15%,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很多患者发病后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没能坚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6]。所以对动脉瘤的早期诊断非常必要,同时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定位是治疗的关键,DSA、MRI 是以往检测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颅内解剖结构,通过图像能够了解患者病变血功情况,但是这种检测方法难以做到颅腔的精确三维定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三维技术及图像技术的发展,3D-CTA 容积再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此类型病的诊断、治疗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3DCTA 容积再现技术是结合多排螺旋CT 过获取组织密度信息,重建颅内占位、颅内占位的血管及颅骨三维成像,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血管形态及其与颅骨结构关系形成立体、直观、准确的认知,一种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是近年新兴的影像技术,以往在神经外科多用于脑动脉瘤的初步诊断,在某些情况下更可代替传统的DSA,但对于脑肿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方面的应用少见,经过临床实际操作,其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对血运丰富的脑膜瘤的诊断、治疗指导意义显示出巨大潜力,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范围亦不断扩大[7]。它具有三维重建的优势,容积再现法、最大密度投影成像法以及表面遮盖显示成像法。3DCTA 容积再现技术采用不同的菜色编码和透明度,实现了在一副图像中同时显示病变表浅和深在结构,这样能够使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更加清晰,减少诊断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已有研究报道[8]在显示颅内血管及诊断动脉瘤方面VR 技术要优于MIP 和SSDL5J,国内也有作者报道[9]采用GE L 础tspeed pml6 层螺旋CI’扫描仪行3D—CTA 检杏出最小颅内动脉瘤1.1 mm,同时随着更高排数的螺旋CT 的引进,将能提供更薄层、更小螺距的扫描,得到的图像更为精细,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及细小穿支动脉的能力;Matsumoto 等[10]报道CTA 可发现直径0.8 mm 的动脉瘤。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利用3D-CTA 容积再现技术检测颅内占位病变,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DAS 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血管情况、术中出血量、栓塞发生率及供血血管供血区发生缺血的情况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符合率分别为97.2%、98.1%,对照组为97.7%、98.4%,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CTA 容积再现技术应用于颅脑病变检测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很好的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通过干预治疗,降低患者栓塞发生率。

综上所述,3D-CTA 容积再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颅内病变定位准确率,而且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栓塞发生率等。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检查费用相对于其他检测有一定的优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贾喆,纪文军,田波,等.3D-CT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4,12(3):29-31.

[2]秦雪峰,李江,狄宏峰,等.3 D-CTA 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含颅内镜像动脉瘤)[J].中国临床医生,2014(12):58-60.

[3]曾少建,舒航,陈光忠,等.容积重建成像3D-CTA 与3D-DSA 在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2):1113-1115.

[4]罗国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7):130-131.

[5]赵文超.3D-CTA 与3D-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7):155.

[6]鲁春鹤,赵江,唐海涛,等.应用3D-CTA 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492-493.

[7]罗谊,鲍遇海,买买提·艾力.三维CT 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09,28(27):153-154,156.

[8]谢光辉,王丽萍,殷信道.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多层螺旋CT 诊断[J].中外医疗,2009,28(36):21-22.

[9]陈伟建,杨运俊,王勇,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件期三维Cr 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1):996-1001.

[10]MaLmlmoto M,Sato M,Nakano M,et a1.Three-dimerE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gi phy-guided surgery of acutely mpt cerebral anry m[J].Neurosurg,2001,94(5):718-727.

猜你喜欢
占位性容积血管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血管里的河流
巧求容积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不同容积成像技术MR增强扫描对检出脑转移瘤的价值比较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