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歆晖
摘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驾驭教材的本领,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上课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以下四种途径:以情动情,产生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培养兴趣;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乐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49-02
兴趣属于非智力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激起和调节智力活动,能补偿智力因素的某些弱点,它和智力因素相互促进优化,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驾驭教材的本领,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上课是一种享受,不会在上课中产生厌烦的心理,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以情动情,产生兴趣
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感情,学生情感不但不能被激发,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关心爱护学生,尤其对学生要倍加体贴,多加鼓励。首先要在教学语言中突出教师的“情”。对学生出现的差错不说:你做错了!而说:“你现在已经很接近了,再想想或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好吗?”以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多采用鼓励欣赏的语音,如“你想的和老师一样!”“你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这个方法老师都没想到,你能说说吗?”……只有相信学生,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地肯定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认可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不断鼓励他们进步,才能使学生更自信,大胆地探索、讨论、实践、交流,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其次,教师要在日常行为中用“情”。教师要有高于“母爱”的精神,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献上炽热的心,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使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能“抬起头”走路,从而转“劣”为“优”,变“铁”成“金”。教师付出爱心,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在心理上开导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在行动上监督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情感上亲近他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从而融洽师生的感情。教学的过程并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师生将心比心才能够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也由学生爱老师,“爱屋及乌”,因此,更爱数学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自动化、有趣化,创设适应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好学。创设情境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把学生带进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1.引进故事,让学生如入其境。在揭题时以故事形式导入,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以“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块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猪八戒说:我要围成长方形的;沙僧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的。”这个故事导入,再提问:同学们猜一猜,三个徒弟谁围的面积最大?如果要知道他们占地各多少,需要运用哪些知识?由于故事中有丰富的情感,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课堂就成功了一半。再如,低年级在进行10以内加减法练习时,教师用“小兔子请客”的故事把练习串在一起,首先小兔摆出5盘水果,进行看图写数与每次多(少)几的练习;接着小兔搭数字积木,进行填数学练习;小兔的朋友送来5篮礼物(篮内标有1~5的数字,篮内是计算卡片),进行填算式并整理练习。形象生动的情节与漂亮的画面,让学生觉得练习并不枯燥,而是很有趣的。
2.“卖弄”关子,让学生求知若渴。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抛出问题:“小军今年10周岁了,过了10次生日,可他的爸爸从出生至今只过了9次生日,你们知道他的爸爸几岁了吗?为什么比小军过生日的次数少呢?”话音刚落,同学们个个睁大了充满新奇、疑惑的眼睛,好奇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于是,教师立即抓住有利时机,推波助澜地鼓励学生:“同学们,只要我们集中智慧,上好这堂课,其中的奥妙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时,学生充满了新奇感与快乐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欲望也玉石俱增。再如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判断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并说明是怎样判断的,有的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来判断,有的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个位是3、6、9的就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数,让老师来判断,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来验证老师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这项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什么老师很快就能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产生了“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渴望解开这个谜,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3.巧布“疑云”,顺应好奇心理。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修一条公路长( )千米,甲工程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括号内让学生自己填数字并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学生发现答案都是6天,此时学生产生疑惑,迫不及待地想探个究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4.多媒体展示,满足情感需求。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5.巧编儿歌,让学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儿歌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抽象的法则、公式、规律、结论等编成简化的歌诀,这样既能激起兴趣,又容易使学生再现知识并牢记。
三、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动手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还能够让他们的头脑更加活跃,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格外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不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动手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再剪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引导学生口述转化过程,再通过观察比较拼出的图形面积和圆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从手动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就是从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序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觉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并服务于生活。在平时数学课堂上讲解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中都有原型,都可以抽象成为理想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说,数学是生活的抽象化模型,而生活是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如《元、分、角》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比例的应用》教学中,教师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南边水杉的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刚开始学生议论纷纷,但都一筹莫展,这时教师适时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再启发学生联系今天学的内容思考:杆长和影长有关系吗?学生很快就得出杆长∶杆影的长=树高∶树影的长,学生又通过测量树影的长算出树的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巨大的魅力,认清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这一过程就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增添了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体验成功,感受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经历的都是失败,那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作为教师就要有意地创设机会让学生成功,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通向成功的“台阶”,充分相信他们能迈出成功的一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再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可以在很大程度让他们认识自己,并且在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信心。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寻找学生的不足和缺点,就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无力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喜悦,长此以往就不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让他们缺失自信心,同时更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培养。总而言之,体验成功是数学教学中必需的步骤,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学习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学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善于变换教学艺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爱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