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英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需要创新、高素质与技能型为特征的人才发展趋势,基于此,多年来,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训中心,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其运行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有力推进了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实训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135-02
一、产教融合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创建了以传统机械加工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特征的现代加工装备为重点,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由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与数字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实训系统组成,总计有22个实训室(或区),实训中心使用面积约5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按课程建设需要,按班级规划配置,在先进性、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共性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体系部分,实训知识面与难易度面对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化基础与理解力差异。因此,在实施实训教学计划时,主要分四种预案进行实训教学:一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实训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达到实训要求;二是对理解与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基本的实训目标之后,增加提升模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三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训题目,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四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组使用低、中及高档设备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项目实训。共性与个性化的实训方案实施,将就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成就了基础好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与职业技能竞争意识。
3.建设与提升了一个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教学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从高校引进、企业公开招聘及再培训等途径,先后企业引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名实训指导教师,从企业聘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9人,实训中心目前专兼实训指导教师有19人,为实训教学、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产教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应用水平提高为目的,在提高及促进过程中以创收弥补消耗。产教融合主要是把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引入到校,以典型产品生产流程为主线,把学与做结合,运用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之中,重在应用与技能的提高。根据长时间的产教融合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模式,要考虑到单件及批量类型产品的不同操作方式。单件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是以面对集体教学、演示为主,适于课程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批量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使全体在实训学生都能得到参与,适于独立、熟练型的实训教学项目。在产品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一味求融合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突出产品工艺与生产流程特点。产品教学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重复出现。产教融合也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技术、技能及指导上的交流融合,通过双方交流,达到技术技能层面的共识与互补。
5.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产教融合的实践,除了提升学生的产品生产加工职业技能之外,还把一部分独立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使学生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应用在产品结构、工艺及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主要实途径与方法如下:
实训教学阶段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及检验等项目。成立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外专业技术小组,一是辅助教师完成产品试切、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二是围绕某一专项技术,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育专利技术。实训中心指定开放时间并配备指导教师,供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几年来,学生申请的专利近40项,获得国家、省及市级奖项近30项,参与教师研究课题近20项。
二、管理规范化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课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及其他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管理规范化体系来保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及保障实训中心正常、顺利运行。该体系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中心运行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为研究对象,把职业素质要点分解到实训及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自觉接受熏陶与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管理规范化体系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保障实训中心教学有序、安全运行、服务规范的管理规定近60项,实训中心无一例人身安全意外事故发生、无一例设备重大安全意外故障发生。该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及目标:
1.设置组织架构与建立责任制。成立本学院的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机构,量化责任分工与明确标准。实训中心各实训区室的专业建设工作归口各专业室;实训区室的使用管理由该实训区室的直接使用者、责任人和管理者负责;实训中心专业层面的宏观规划、设计及管理归口学院,对学校负责。
2.建设符合实训中心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保障实训中心日常运行、管理的系统规定,做到行动有规范、建设有效果。总体原则是结合我院专业特点,细化学校规定、补充空白。规章制度规范如下: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写法规范说明;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的写法规范说明;实训、实习、实践、实验等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说明。实训中心二级文件体系组成,一级公共文件体系部分,主要包括:实训守则;实训室(或区)日常行为规范;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二级文件体系部分,针对实训中心的下设各实训室或区部分,主要包括: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各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等。
3.建设师生共同管理的管理队伍。建设了三支管理阶段:专职实验管理员与兼任的专业教师相结合管理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队伍;勤工助学学生、课外专业技术小组辅助管理的队伍。兼职的专任教师负责与该实训室相关的专业建设及专业技术建设工作。技能熟练型实训区室采取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的办法。
4.硬件条件建设上,建设成有利于保障实训安全的设施布局。主要要素包括:实训室与实训室之间布局符合工业安全、消防要求;实训室内的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周边设施之间的布局满足实训教学、维修保养要求;实训室内的通道面积满足人员、小型货车通行要求;实训室内设置有工业垃圾、油液材料存放及饮水区域。
加强了实训文化可视化建设工作:技能作品、技术专题、技术技能、经典案例等以宣传彩页及实物等形式,上墙或上板,衬托职业技术技能氛围。
三、效果与特色
1.创建了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根据紧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成立了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在设备先进性、设备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了保证实训中心运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先后承担了辽宁省及大连市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中国北车集团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单位的数控职业技能大赛、6个职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为大连GORB及大连INTEL工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应用服务。
2.教学与科研成果。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运行与实践,形成了关于提升与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手册1册、产教融合案例集1册、产教融合模式协议及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的过程文件若干。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及加工项目、课外专业技术小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途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共性与因材施教成为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主导模式。在保证全体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的模块预案,提高了不同基础的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企业产品工艺等设计与理论教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过程及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师生互融,使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企业生产活动。构建与产施了实训中心管理规范化的体系。完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完成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5项”;完成近10项校内科研课题项目;完成近20个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项目,入账额近50万元。
3.观念的转变。转变一,是把单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产教融合模式和管理规范化体系运行过程中培养与养成。转变二,是把对全体学生实施的共性问题教学,变为共性大众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转变三,是把对实训中心单一的人、财、物管理方式,变为围绕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软、硬件条件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应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利,郑晓鸿,高金岭.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均衡发展分析[J].职业教育论谈,2009,(15).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