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杰 袁丛振 许欢 邓俊臣 夏明加
摘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正在向各个行业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逐步开设了全英语专业课程。本文从全英语专业课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为角度,分析和总结全英语授课的方法和心得。通过教材选择、课程组织、课后作业和教学反馈等四个角度展示了作者的全英语授课的过程和教学经验。并且从教材更新和教学互助两个方面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经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111-02
一、起因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渐强盛,对外交流已经从旅游业、外贸、文化等产业逐步向其他各个行业不断延伸。而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很多场合下已经成为了国际交流主要语言工具。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几乎已经在中国发达城市中达成基本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各地高校分别开设了全英语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如果把英语学习比作游泳,那么我们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已经在应试教育这个“浅水池”中泡了8年,尽管8年时间可以让抗战胜利,但英语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陷入了“开不了口、听不懂新闻,写不了报告,看不懂杂志”,但依然能取得较好英语卷面成绩的怪循环。而在高校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在英语应用能力这个“深水区”中试一下水。从本质上讲,全英语专业课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和拓展。上海从2009年起,开始对全市高校的全英语课程建设进行资助。笔者的《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建设资助对象,主要是针对交通专业的本科学生,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心得。
二、全英语专业课的实践
首先应该明确,全英语专业课不是语言课程,教学重点在于把英语应用到专业课学习中,衡量学生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获取专业知识和准确的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拓展国际视野。
1.教材选择。在形式上,教科书尽可能使用原版教材,而非使用国内影印版教材。原版教科书的印刷制作、内容形式、教科书前后罗列的序言、参考材料和拓展资源都是潜移默化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文化和观念的差异,这是全英语专业课的意义所在。而不建议使用国内影印版教材的原因是,由于版权和版税的原因,影印版教材一般是原版教材的阉割版。原版教科书中的某些章节、序言、参考文献、课外学习资源和案例在影印版教材中会被省略或调整。在内容上,选择的教材应尽可能在文字、图片、计算和课后习题达到平衡。由于大部分全英语课程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积累方面,还是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教材的选取应着重“可读性”和“循序渐进性”,以入门性的教材为主。即便是欧美名校教材,如果内容枯燥乏味,也不宜使用。要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把书能看得下去,并在阅读中积累学习信心。如果在学期末,学生摆脱了对又大又厚的英文教材的畏惧心理,其实就是最实在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组织。以面向交通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为例,课程时间为16周,每周一次课,所以总共为16次课。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homework)、小测验(quiz)、课内项目(in-class project)、课堂表现(attitude)和期末考试(final exam)组成。其中,前四项的成绩之和不少于总成绩的60%,鼓励学生把功夫花在平时,单靠学期末的通宵复习并不能达到全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立初衷。每次课程的主题、小测验的日期和课内项目都会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上课公布,以便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小测验一般在每学期都会安排3次,平均每三周一次。习题课通常会安排在小测验的前一周,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回顾、作业中出现常见问题的汇总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课内项目一般由2~3位学生组成,项目主题从老师规定的题目库中选取,若学生团队有自己想法,经老师确认后,也可以添加到题目库中。课内项目的内容包括研究报告、视频资料、数据表格、公开汇报(presentation)。在期末考试的前两周课程为各小组的公开汇报,老师对每组进行提问和打分。
3.课后作业。由于每次课后作业成绩与课程总成绩相关,所以每次作业布置内容和递交时间都必须让每个学生清楚明白、没有争议。考虑到学生在全英语课程中可能会有没听懂而造成误解,布置作业时通常会有三次通告。第一次通告是在课堂上,第二次通告是在课程网站公告栏,第三次通告是老师给学生群发的邮件中。虽然三次通告会相对烦琐,但向学生传达的潜在含义非常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考试,而是在帮助你,即使你上课一开始很多内容没由听懂,但至少你有实实在在努力的方向。第一次作业通告的目的是老师将作业引入了这次教学活动;第二次作业通告不仅是为便于学生复习时的汇总,而且也是为了让将来可能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教学活动有所了解;第三次作业通告是为了让学生有独立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直接的,并不需要班长或课代表在教学活动中代表任何人。这样即使学生有事不能来课堂,不需询问任何同学,也能了解进度,避免由于作业的积压而导致学习信心受损,并更大限度地让学生感觉有尊严。
4.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控制的重要闭环,但这个步骤并不仅仅局限于每学期末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期开始时,就应在课堂向学生们明确信息反馈的重要性,若有不适应或无法跟上进度,应与老师及时反馈,到了期末考试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虽然对于老师是有帮助的,但对于本届学生却是一个损失。对于某些可能对英语或对专业本身有抵触情绪的学生,若能与老师沟通,认清自己的学习兴趣,完全可以避免选修全英语课程。
教学反馈通常有六个途径。第一种途径是课后直接找老师,虽然很直接,但有些学生往往会比较内向,而羞于表达。因为是全英语课的缘故,老师即使在课后回答问题时也会使用英语,有些学生会感到兴奋,当作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而有些学生却会有挫折感,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愿意当面交流。第二种途径是使用电子邮件,学生可以用英语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交流过程的本身也是英语写作能力的锻炼。对任课老师的要求是,每天应多次查看邮箱,并对电子邮件要及时回复。第三种途径是在每次小测验中,会设有附加题,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建议和学习体会。由于附加题本身是加分项目,而且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们第一次在遇到这样的征询形式,只要小测验时间充裕,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体会和建设性的建议详细写下来的。第四种途径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会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下发。学期初的问卷调查主要征询的内容是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主要征询内容是对课程的认识、总体评价和意见建议。第五种途径是来自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的意见反馈。一般教学督导组是由教学阅历丰富的退休老教师担任,由于提出反馈意见的角度不同,往往能提出教师自己忽略的细节,比如习惯性的小动作、后排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室光线等等。第六种途径,是在教室后排设置录像机,对上课进行全程录像,并在课后回播,对教学进行自我改进。
三、全英语专业课的问题
在笔者三年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材更新、教学互助和教师培训。
1.教材更新。由于本课程的建设获得了上海市的资助才得以购买了原版教材,并免费借给上课的学生,使教材循环使用。但如果按照正式的新书零售价,一般都在1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多元。与国内教材相比,算是教材中的天价了,国内很少会有高校要求学生买这个价位的教科书。如果资助项目结束,那么教材就没有办法持续更新。即便有影印版的教材,由于版权原因,出版社也不会及时更新。如果选择教材仅仅局限在影印版,那么可选的余地就非常的小。此外,私下原版教材复印有法律局限性,有悖于全英语教学的初衷。
2.教学互助。全英语课开设一般是由海外学习和工作的老师开设,课程分散在各个专业,难以在教学上形成体系,直接招收国际学生。各专业的全英语任课老师往往也相互并不认识,互相独立地开展教学工作,没有跨专业的横向交流平台和组织。随着时间推移,势必会造成有些专业领域全英语课程的重复建设,有些专业领域几乎没有全英语课。此外,由于学生在上全英语课初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课业压力和教学方式,难免会有学生抱怨很难听懂课程,其实这种经历也是学习的必经过程。但常常会有人因此质疑全英语课程的必要性,甚至认为开设全英语课程仅仅是学校学院完成教学考核指标而已。对于处于单兵作战的全英语课老师而言,常常会处于某种压力之中,对自己工作的信心有所动摇。这样的局面对于不断多元化、全球化的中国发展和地区发展,在战略储备上是不利的。
四、总结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全英课程建设和发展都会具有各自的特点。推进全英语课程不仅仅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交流和地区相互信任的重要阵地。随着全英语的教学体系形成,各地高校就可以招收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经历是国家发展和高校发展软实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欧阳爱平.国际性专门人才的全英语教学策略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1,(3):18-21.
[2]蔡基刚.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6):15-18.
[3]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23-25.
[4]蒲华林,阙英.中国大陆公立高校本科全英语教学定位思考[J].高教探索,2008,(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