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之新探

2015-12-08 17:12鞠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学金融创新

鞠国华

摘要:长期以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如金融理论研究、金融教学以及金融创新实践。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风暴,再一次证明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后危机时代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金融学科演变发展的历史为镜,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和接地气两个视角,探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让金融扎根于基层,培养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基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体系;实体经济;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92-03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金融服务“三农”,要求金融接地气,回归“三农”。《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六大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对“三农”、小型微型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根据“大金融”战略构想,后危机时代,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应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崛起的战略需要。此外,令人担忧的是,多年来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脱离基层、就高不就基的现象比较严重。上述情况说明,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亟须探索、改革。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本文从金融学内含、金融学科体系、金融教学模式等方面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对此进行评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

1.金融及金融学科。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内涵的界定。刘鸿儒(1995)将金融定义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黄达在《金融学》(2003)一书中,将金融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或者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课程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的行为的集合。国外文献将金融界定为:“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那么,作为一门学科,金融学内含的界定及其学科体系内容,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黄达(2003)认为金融学科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金融范畴的理论论证,包括货币信用、利率与汇率等相关研究范式;二是微观金融,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中以及金融功能;三是宏观金融,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等。而国外研究文献表明,金融学科主要是研究微观金融问题。例如,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W·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即M—M定理);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公式等。博迪和莫顿(2000)认为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主要讨论了金融和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的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和公司理财等问题。

2.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曾康霖在《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997)一书中系统研究了我国高等金融教育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广谦等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代表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改革旧的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新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主流呼声。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和设想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推进,比如分层次培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

3.金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价值取向。焦瑾璞(2010)以“五道口”为例,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金融教学的成功模式。过去近三十年中,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抓住金融学科建设重点,始终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自1981年建校以来,“五道口”在金融专业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有着鲜明特点和明显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制优势和办学特色;优秀生源和导师队伍;学位管理和就业引导;科研工作和培训工作。张敏(2011)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上述研究文献表明,由于时代的变迁,金融学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金融学科学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调整,金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亦应随之变化。已有文献对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已经不能适应后危机时代金融发展的新特征,金融学科体系应该调整,以便适应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服务于基层的要求。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的金融学学科体系架构设计是从货币信用银行本身角度出发,去设计金融学课程体系;二是金融学理论研究脱离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宗旨;三是金融学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四是高等金融教育价值观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改革金融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

后危机时代,高等金融教育改革方向应该是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所谓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其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倒不如说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所以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商主义者主张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财富,结果遭到了亚当斯密的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就反对货币(金银)是财富,认为货币只是商业上的大轮毂、经济贸易中的润滑剂。斯密认为货币必须服务于生产贸易,才能使财富增长。这一观点说明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即为生产贸易流通消费服务。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符号,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它的物质存在,货币只是财富的化身和代表。马克思从货币职能的角度阐述了货币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充当商品交易媒介和资本增值的功能。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先必须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2.金融服从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政策导向。一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真正解决金融当前时点突出服务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问题,界定有效支持的范围。在这些领域,可以创新金融工具,合理改变信用政策工具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发展金融业必须坚持金融的去杠杆化,坚决打击以钱炒钱的行为,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可为的关键所在。

3.金融与社会经济转型协调并进。后危机时代,社会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一是以“新能源加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动绿色经济崛起,低碳、绿色、环保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随着老龄社会时代的开始,银发经济将催生一系列新的老年服务产业;物联网时代将催生新的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金融与社会经济转型必须协调并进。这为高等教育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及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4.普惠金融要求金融深入基层。普惠金融即人人享有融资平等权和金融服务权。但是由于金融脆弱性等原因决定了金融机构“服强”不“服弱”,帮富不济贫,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所以未来金融教育改革必须打破这一僵局,从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到教学模式改革,将普惠金融这一理念贯穿于的金融学教材、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金融人才。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金融教学改革的指针。林继肯(2012)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宗旨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而西方资本主义金融业一切为了赚钱。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反对拜金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学科和金融业的魂,要贯彻到金融学科建设的始终,要贯彻到金融业实践的始终,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金融业的根本区别,也是决定中国金融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中国金融学科要帮助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反对拜金主义,这样才能培养金融工作可靠的接班人。金融业只有帮助每个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反对拜金主义,才能正确对待工作、家庭和社会,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筹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做好金融工作。金融业不能丢掉这个魂,不然,金融业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四、改革思路与建议

回顾金融学科演进历程,无非是围绕着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这圈子打转转。黄达教授认为:宏观金融分析为经济理论界、金融理论界、宏观政策主管部门(其中包括中央银行)所关心,属“安邦治国”之策。微观金融分析为“天下人”理财,直接服务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包括种种金融机构)、基金、非盈利单位、财政收支单位以及广大的公众,帮助它们筹资、投资、经营运作、进行风险管理等,它无所不在。上述观点没有跳出货币信用银行本身,去研究金融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因此,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必须克服传统的金融学内涵以及金融学科体系内涵的束缚,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服务于基层的视角,去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以及金融学科体系。

1.改革思路。长期以来,西方金融理论及创新并没有沿着它自己的正确道路发展,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正像国外文献所阐述的那样:“金融不是特别关注实物经济中所发生的问题,因此,也不是研究在静态和确定性世界中所发生的问题。”这段话表明,金融一直以来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后危机时代,高等金融教育改革首先应该从实体经济视角和普惠金融的视角重新对金融及金融学界定,以此为基石,设定金融学科及其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改革建议。其一,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和金融接地气两方面来界定金融的内涵。如前所述,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的情况,关于金融的界定无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金融即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的集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微观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二是宏观金融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三是金融技术创新。

微观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服务于企业与个人产品和服务创新;宏观金融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是指货币信用工具及其管理政策创新;金融技术创新是指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创新,包括各种金融技术手段,如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出的各种金融结算支付系统和金融工具系统。其二,对金融学的界定。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所以,对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因为,一切金融活动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人民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金融学是以金融杠杆为驱动器,研究人的自发逐利行为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这里所谓的金融杠杆是指信贷、利率和汇率等宏观金融管理工具,自发的逐利行为是理性人的本质。如果人的自私贪婪本性不加以约束,就会酿成危机。因此,这就需要宏观金融管理工具。其三,金融学课程框架体系设计。宏观金融管理应该在原有的《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设立《货币银行管理学》和《国际金融管理学》,即将《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信用、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等内容保留下来,将其中的汇率及国际收支内容整合到《国际金融管理学》中,将《中央银行学》内容拆分到《货币银行管理学》和《国际金融管理学》中。因此,这将原有的三门课程调整合为二门,既减少了课程的门数,又克服了长期以来《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问题。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角度,根据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设立《消费金融学》、《产业融资学》,前者主要是为消费提供金融服务。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首架马车,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后者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战略型新型产业崛起是必然趋势,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支持至关重要。从金融服务基层、接地气的角度,应该增设《“三农”金融学》、《银发金融》、《理财学》等。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亟须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金融问题,而原有的《农村金融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三农”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又出现新的瓶颈,农户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村龙头产业融资困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老人社会时代的开始,养老金融需求日益增加,《银发金融》不可或缺。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理财时代到来,在理财产品满天飞的情况下,不乏有一些投资者上当受骗。因此加上大众理财教育时不我待。《理财学》将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财知识与技巧。其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与人才培养。金融学科体系的建设目的在于培养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自始至终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理念。同时,教育广大金融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为深入到基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冲击,也为高等金融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改革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重新设计金融学科体系框架,调整课程设置,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和服务于基层,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23(4).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焦瑾璞.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0,(19~20).

[4]张敏.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金融学金融创新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