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玲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光绪年间为解决内忧外患,救亡图强,开始推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通令全国各地编纂乡土志,并获得响应,在此背景下新疆编纂工作成果颇丰。
近年来,随着微观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乡土志来进行清末新疆社会史的研究。与此同时,为了使新疆乡土志能够作为可资利用的史料在研究中发挥作用,学界对乡土志本身也做了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对新疆乡土志编修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关注其成书背景、版本、作者、内容、史料来源等([日]片冈一忠,1988;胡正华,1989;马大正,1989;戴良佐,2005;郭卫,2010;王安芝,2013)。另一方面,对某一乡土志的专门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戴良佐,1989,2010)。
《昌吉县乡土图志》是光绪年间编修的新疆乡土志之一,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1]《昌吉县乡土图志》现存三种版本,是新疆乡土志中有特色、有个性的作品之一。由时任知县的谭师竹与当地文人编纂,资料主要源于正史记载、摘录前志、档案碑记、实地调查四种途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民族、地理、物产、商贸等。总体而言,资料来源较为丰富可靠,记载详尽具体。但因成书于20世纪初,有其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局限,存在不少错误与不足,如罗克伦河的相关记载。
罗克伦河,又称作洛克伦河,位于天山北麓,是史籍中记载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即今天新疆昌吉市以西的三屯河。笔者在研究近300年来罗克伦河的变迁过程中发现,对于河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昌吉县乡土图志》记载尤为详细,但是综合利用同时期的相关史籍进行对比研究时发现,这些记载存在多处错乱,因而有校正的必要。
《昌吉县乡土图志》中对罗克伦河共有以下几处记载,第一,罗克伦河发源于天山,“向东北曲流四十五里至三屯庙,自分三支,一支北流经治西北之新户梁、广东户、亨三十户、北亨庄,是为小西河,从此渗入戈壁,计经流八十余里。一支向东北曲流经治西北之利十三庄、十四庄正北之上垫坝、下泉庄、二十四户东北之芨芨槽,是为大西河,至三岔河而会头屯河,向西北流入于白家海子,计经流一百五六十里。”第二,头屯河“至三岔河而会大西河,北流入于白家海子”。第三,罗克伦河“向东北四十五里至三屯庙,自分三支:其中流一支尤系正干,向北流一百余里经正北之利十五庄、凉州工、下垫坝、沙枣园子至洛克伦旧卡,又西北流百余里,历科属之马桥子入绥来县境。又二百余里沙碛硷滩,注于阿雅尔淖尔”。第四,罗克伦河“至三屯庙分为三支:其中流一支名仍其旧,正干故也。向西北流二百余里,出本境西北界入呼图壁境,得会其流而注阿雅尔淖尔。”第五,“大西河流注白家海子,小西河渗戈壁……一行境内一百五六十里,一行境内八十余里”。[2]
由此记载得到的以下信息,罗克伦河分为三支,向北流经广东户、北亨庄等地的为小西河,最后渗入戈壁,流程80余里;向东北流经利十三庄、上垫坝、芨芨槽等地的是大西河,在三岔河汇入头屯河后,向西北流注入白家海子,流程150余里;另外一条未注明河名的支流是罗克伦河的主流,流经凉州工、沙枣园,洛克伦旧卡,向西北流300余里,最后注入阿雅尔淖尔(即玛纳斯湖)。
检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籍,发现还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六年(1890)间编修的《新疆四道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行的《旧刊新疆舆图》、宣统元年(1909)刊行的《新疆全省舆图》、宣统三年(1911)出版的《新疆图志》以及民国十六年(1927)完稿的《清史稿》中有关于罗克伦河的记载,可资利用。其中《新疆四道志》对三屯庙以下的水系状况记载最为详细,因此以此文献为主,辅以其他文献,以对比研究该时段罗克伦河的水系状况。
《新疆四道志》记载:“至三屯庙地方,自此分为三支,一由三屯庙西北流七十余里至亨三十户庄,为大西河,折而西北流一百一十里至洛克伦旧卡东,为洛克伦河,又流一百一十五里至双岔河,又流三十里至马镫子入绥来境,又西流二百余里经沙碛卤滩入阿雅尔淖尔;一由三屯庙北流八十里至利十四庄,为小西河,伏于戈壁;一由三屯庙东北曲流二十余里至昌吉城西,又曲流一百余里至冯家坝旧卡,为三屯河,又流一十五里与头屯河会。”[3]据此记载得到的信息是,罗克伦河在三屯庙以下有三个分支,流经亨三十户的为大西河,经过洛克伦旧卡后向西北流,最后注入绥来县,入阿雅尔淖尔;流至利十四庄的为小西河,最后消失于戈壁中;向东北流的为三屯河,至冯家坝之后汇入头屯河。
对比两本志书对罗克伦河的记载,发现二者一致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罗克伦河在三屯庙以下分为三支,一支向东与头屯河汇合,一支向西注入阿雅尔淖尔,一支渗入戈壁。这说明,在该时段内罗克伦河的三条分支本身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二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向东汇入头屯河和向西注入阿雅尔淖尔的两分支的名称上。
据《新疆图志》记载:“昌吉河(即头屯河)源出孟克图岭东北麓,东北流经昌吉城东,又东北合罗克伦东支水(即三屯河),潴于古尔班托罗之泊。”[4]《清史稿》记载罗克伦河的分支中“东为三屯河,东北流,注头屯河;”[5]再据《旧刊新疆舆图》和《新疆全省舆图》中“昌吉县图”分图(见图1)可以看到,罗克伦河的东支标注为“三屯河”,流经利下泉、三十户、冯家坝、芨芨漕(即芨芨槽)至三岔河汇入头屯河,最终注入白家海子。这与《昌吉县乡土图志》中所记载的罗克伦河的向东北路的支流位置是一致的。综上判断,《昌吉县乡土图志》所记罗克伦河的分支“大西河”流向与位置,实际应为东支“三屯河”。
据《清史稿》记载罗克伦河的分支中“西为大西河,即洛克伦河,自焉耆东北流入境,折西北流,经呼图壁,缘绥来界。”[6]此处在名称上将西支大西河指代整条罗克伦河,也从侧面说明大西河是河流的正干。另据《旧刊新疆舆图》和《新疆全省舆图》中的“昌吉县图”判断,罗克伦河的主流在洛克伦旧卡以上称为大西河,以下称为罗克伦河,流经亨三十户东侧,经利十五庄、凉州工、下垫坝西侧,过沙枣园子、罗克伦旧卡、马桥子(马镫子)经过绥来县境注入阿雅尔淖尔(见图1)。综上判断,《昌吉县乡土图志》中记载的注入阿雅尔淖尔的罗克伦河正干应该名为大西河。
罗克伦河的第三个分支应是渗入戈壁的小西河。对此,《昌吉县乡土图志》与《新疆四道志》的记载较为一致,即小西河流程80里,最后渗入沙漠,且河流位置也相符。另外,与《旧刊新疆舆图》和《新疆全省舆图》中的“昌吉县图”表现的内容也较为一致。因此,《昌吉县乡土图志》中记载的渗入戈壁的小西河的状况基本是正确的。
图1 《旧刊新疆舆图》(1906)附昌吉县图(局部)[7]
综合以上考述,应该将《昌吉县乡土图志》中关于罗克伦河各分支的记载订正如下:
“向东北曲流四十五里至三屯庙,自分三支,一支北流经治西北之新户梁、广东户、亨三十户、北亨庄,是为小西河,从此渗入戈壁,计经流八十余里。一支向东北曲流经治西北之利十三庄、十四庄正北之上垫坝、下泉庄、二十四户东北之芨芨槽,是为三屯河(原文记“大西河”),至三岔河而会头屯河,向西北流入白家海子,计经流一百五六十里。”……头屯河“至三岔河而会三屯河(原文记“大西河”),北流入于白家海子”。……罗克伦河“向东北四十五里至三屯庙,自分三支:其中流一支尤系正干,(名曰大西河),向北流一百余里经正北之利十五庄、凉州工、下垫坝、沙枣园子至洛克伦旧卡,又西北流百余里,历科属之马桥子入绥来县境。又二百余里沙碛硷滩,注于阿雅尔淖尔”。……罗克伦河“至三屯庙分为三支:其中流一支名仍其旧,正干故也。(亦名大西河)。向西北流二百余里,出本境西北界入呼图壁境,得会其流而注阿雅尔淖尔。”……“三屯河(原文记“大西河”)流注白家海子,小西河渗戈壁……一行境内一百五六十里,一行境内八十余里”。
清末新疆乡土志均是以县为单位,详细记载各县级地方的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史地理学研究注重地理实体空间信息记载的准确性,以研究地理实体(如城市、河流、森林)的空间变迁过程,因此县志、乡土志等历史文献记载是其研究的重要史料。由于边疆地区编修县志较少、较晚,因此在边疆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乡土志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由于乡土志的编纂系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到统一编修体例的限制,且编修时间紧迫,成书过程较为匆忙,难免存在对地理实体记载的错乱之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想方设法结合同时期的其他方志、行记、地图等史料进行对比,辅以后代的史料和实地考察进行校订。
[1]参见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6):4-8;戴良佐.昌吉州现存旧志述略[J].新疆地方志,1989,(3):24-28;戴良佐.《昌吉县乡土图志》介评与研究——为纪念昌吉建县230周年暨撤县建市20周年而作[J].昌吉学院学报,2003,(4):12-14;郭卫.新疆乡土志的史料来源[J].新疆地方志,2010,(2):34-37.
[2]马大正,黄国政,苏凤兰整理.新疆乡土志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64.
[3]佚名.新疆四道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6-47.
[4]袁大化修,王树枂等纂.新疆图志(卷七十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2636.
[5][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2376.
[7]旧刊新疆舆图[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