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梅
(隆阳区汉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隆阳678000)
隆阳区汉庄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和水稻种粮大镇。长期以来,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插秧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严重制约了该镇水稻生产的发展。2011年和2014年,在上级农机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开始推广水稻机插秧。文章通过总结2年水稻机插秧的实践,为生产上水稻机插秧的推广提供参考。
汉庄镇位于隆阳区保山坝的中南部,是南方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素有“高原粮仓”之美誉。全镇耕地面积3 607.4 hm2,其中水田2 164.4 hm2,旱地1 443 hm2,辖24个村委会106个自然村296个村民小组,按农业区划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坝区3个片区,地势西高东低。汉庄镇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收入低的农业镇,2014年末总人口98 4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 808人(包括近2年农转城人数),占9.9%,农业人口88 604人,占90.1%,人均占有耕地0.04 hm2(农转城人口土地没有收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 019元。
2011年在汉庄镇彭海村水碓自然村实践机插秧3.33 hm2。采用统一育苗,机插模式。由于当年雨季节令严重推迟,加之修建大海子水库,无法保证按秧龄正常机插,机插移栽时错过秧龄20 d左右,致使机插秧水稻长势比手工栽插植株矮小,经理论测产,平均单产8 455.5 kg/hm2,比手工栽插单产9 385.5 kg/hm2减产930 kg/hm2。按照机插秧比人工操作节省7 986元/hm2,折合产量计算机插秧比手工栽插增产1 170 kg/hm2,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机插秧取得的效益仍然明显。2014年在汉庄镇永铸村永铸自然村实践机插秧6.67 hm2,通过永铸自然村合作社+农户的操作模式,合作社统一育秧,并负责打田机插及机收,农户负责机插后的管理。2014年,机插秧长势良好,植株长势与手工栽插没有区别,经理论测产,平均单产10 512 kg/hm2,按照机插秧比手工栽插节省6 483元/hm2计算,折合成产量计算机插秧比手工栽插增产1 725 kg/hm2,取得了明显的效益。通过2年实践,经济效益明显,有效证明了机插秧在汉庄镇是可以推广的。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优势可总结为“四省”,“四个一”,“两个增”。
一是省工。省去了人工拔秧的工作量;二是省时。育秧时间短,秧苗的秧龄为25~30 d;三是省力。插秧不弯腰;四是省秧田。手插秧田与大田的比是1∶10,机插秧田与大田比是 1∶100 或 1∶80。
一是机插速度快,工效高,插秧速度达到0.13~0.27 hm2/h;二是插秧质量高。宽行窄距,可充分利用光能,透风性好,有利于早期分蘖、根系发达,有利于肥料吸收;三是病虫害轻。机插实现有序栽培,通透性好,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比手插和抛秧可少施药1~2次,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四是生产成本减少。机插秧育秧成本450~600元/hm2,人工插秧育秧成本 600~750 元/hm2。
一是增加产量。机插秧具有浅插、宽行、窄株、定苗、定穴等特点,而浅插有利于秧苗早发,机插行距较宽,有利于通风透气和光合作用,能促进增产。在同等条件下,机插秧的基本苗能保证千粒重较高,稻穗大,成熟早,一般增产效果达5%以上;二是增加效益,增加收入在6 000元/hm2以上。
选择中早、早熟,分蘖力强、生长势好,耐肥、抗倒伏的品种。粳稻区选用云粳15号、云粳29号、楚粳28号、隆科16号、岫粳18号等。
根据机插秧育秧期比手工插秧播种期迟、气温高、生长快的特点,秧龄控制在25~30 d(3~4叶)。
选择水源方便、pH值5~7、土壤肥力好的田块做秧田。大田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保证按时栽插。
4.4.1 秧田整理
在春节后翻犁晒垡1个月以上;播种前7 d进水,做埂防漏,施 25% (N∶P2O5∶K2O=10∶10∶5) 复合肥600~900 kg/hm2,旋耕机旋耙2~3次,人工整平,做到田平泥化;间隔1~2 d拉线划墒,按1.8~2.0 m开墒,净墒面1.2~1.3 m,人工赶平墒面后放置秧盘,起沟中泥浆置于秧盘上(或放置细土),以秧盘边为水平刮平盘面沉淀待播种。
4.4.2 精量播种
按常规粳稻每盘播干种80~100 g,杂交稻70~90 g。种子严格处理,催芽播种。播种时分3次往来均匀播种。播种后盖红营养土(细红土8份加烤烟营养基质2份)。喷施“丁草胺”1 500 mL/hm2除草。
4.4.3 拱膜育秧
播种后用2.0~2.2 m竹片做拱形插于秧墒两边,盖打孔薄膜保温,最后保持满沟水,但切忌水漫秧盘。
在管水上,出苗前保持满沟水,出苗后保持半沟水,移栽前7 d控水炼苗,利于起盘移栽。见绿时开始破天窗通风,即在拱棚顶撕破薄膜6㎝见方孔通风,1叶1心至3叶,每隔2 d就加大破天窗数量1倍逐步炼苗,移栽前7 d揭去薄膜拱架,准备移栽。揭去薄膜拱架后即时联防病虫1次,移栽前1 d再联防1次。
在施足15 000 kg/hm2农家肥的基础上,用25%(N∶P∶K=10∶10∶5) 复合肥 900 kg/hm2作中层肥;在栽后3~5 d结合化除追施分蘖肥尿素75 kg/hm2;栽后45 d左右视苗情追施促花肥尿素135~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60 d左右视苗情追施保花肥尿素75~90 kg/hm2。适时施用微肥、喷施生长调节剂等,促进产量提高。
水浆管理采取“清水澄田、浅水栽秧、薄水分蘖、深水孕穗、湿润壮子”干干湿湿的间歇式管理。要求大田整平后沉澄1~2 d栽清水秧,达到浅插秧标准,移栽后10 d内保持灌浅水;移栽后浅水灌溉,期间视苗情晒露田1~2次。倒3.5叶至抽穗浅水勤灌,以浅水和湿润为主。齐穗后至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
坚持“绿色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选准对口无公害农药、选准最佳时间、采取最佳方式组织联防。在水稻生育期,主要抓好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稻冥虫等病虫害防治。
通过实践证明,机插秧技术要求高,育秧和机插技术要求严,归纳起来,机插秧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育秧苗需专用秧盘,育秧用的泥土要过筛、消毒,比较麻烦;二是遇到较稀烂的田块,插秧机陷得太深,插后秧苗东倒西歪,有缺苗、漏苗的现象,尤其是插秧机手操作技术不熟练及育秧质量差时,情况更严重;三是行距过宽,株距过密。同本地的插秧习惯相差太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示范,使农民眼见为实,农民才会完全接受;四是机插秧需严格控制秧苗生长期(即秧龄),不利于避开不良天气影响,要做到田等秧,不能秧等田;五是秧盘育秧较密,天气较热时管理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秧苗烧伤或死苗;六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导致大规模机插作业组织难度较大,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田块小而零散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插秧机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农业机械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支持,农民难以负担。在水稻生产的其他环节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更应加大对栽插机械的扶持力度,以求取得发展速度突破。
通过宣传,从更新观念入手,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通过示范,设立机插示范基地,让示范点的农民参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把示范插秧技术的优势展示出来,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机插秧的可靠性、适用性。
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户自觉进行土地集体耕作,用稻谷或现金支付种植成本,尽量使土地连片,显著提高机插秧效率;采取育秧大户集中育秧,然后由农机合作社负责分户插秧,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育秧繁琐和用机难问题。
水稻栽插要实现机械化必须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各级政府行政推动,农业、农机、水利等部门互动、扶持、补贴、奖励等措施拉动,以农机大户、经营大户、种田大户等能人带头,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民可以机具入股、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等形式加入农机合作社。以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以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推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通过调整、实现土地连片集中,把连片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能大大缩小插秧机的运转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插秧机统一调度,提高插秧机的使用效率;三是统一集中供秧分区分片地育秧,确保育秧质量,方便插秧机作业;四是市场信息服务,及时为服务组织介绍机插秧服务需求,引导机插秧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