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2015-12-08 16:04魏永田
云南农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防虫网晚稻粉剂

魏永田

(施甸县植保植检站,云南施甸67820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 于2001年在中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1]。自2009年该病在施甸县首次暴发以来,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本县乃至全省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市植保站等各级领导及专家对该病的高度重视,并于2011-2014年在旧城乡联合组织实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该病在本县的发生和蔓延,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宜本县重病区的最佳防控技术措施,为夺取全县粮食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面积逐年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自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施甸县低热河谷气候的旧城稻区首次暴发以来,病害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发生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全县该病发生面积220 hm2,2010年发生面积288.3 hm2,2011年发生面积上升到533.3 hm2。发生范围从旧城乡扩散至酒房乡、何元乡、由旺镇、木老元乡、摆榔乡、姚关镇、太平镇等低热河谷稻区。

1.2 重病田块增多,绝收面积上升

据调查,2009年全县中晚稻零星发生126.7 hm2,中等发生53.3 hm2,绝收40 hm2;2010年中晚稻零星发生 145 hm2,中等发生 86.7 hm2,绝收 56.7 hm2;2011年,旧城稻区早稻开始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53.3 hm2,中晚稻零星发生285 hm2,中等发生195 hm2,绝收60 hm2。由此看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施甸县发生程度持续上升,病害由中晚稻向早稻蔓延,受害严重的田块明显增多。

1.3 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本县低热河谷地区,晚稻田块种植的所有品种均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从2012-2014年实施的品种抗性试验结果看,参试的所有品种均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且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较显著。从2013年参试的42个品种看,抗性最好(平均病情指数最低)的是中浙优1号(38.89),抗性最差(平均病情指数最高) 的是滇优201(80.16),其平均病情指数的高低极差为41.27;平均产量最高的品种是中浙优1号(5 572.5 kg/hm2),最低的是滇屯502(1 177.5 kg/hm2),其平均产量极差为4 395 kg/hm2。

1.4 田间发病不均衡

根据近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双季晚稻重于一季中稻,一季中稻重于双季早稻;旧城乡低热河谷稻区明显重于其他乡(镇)低热河谷稻区,旧城乡的芭蕉林和四争地晚稻区明显重于周边的低热河谷晚稻区;常规糯谷明显重于杂交稻,其中粳稻重于籼稻,优质稻重于普通水稻。

2 重发生原因

2.1 食料充足,虫口密度大

施甸县低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白背飞虱能一年四季生存。加之发病区域单、双季稻混栽现象突出,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食料充足,为白背飞虱继代传毒和该病毒流行扩散提供了良好的寄主场所。据调查,2009年5月12日白背飞虱平均百丛虫量765头;2010年5月5日白背飞虱平均百丛虫量140头;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4月6日,第1高峰期为4月25日,平均百丛虫量363头;第2高峰期为5月28日,平均百丛虫量1 264头。此外,相邻国家缅甸的水稻种植面积大、防控力度薄弱,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虫量大,是导致本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2.2 传毒昆虫带毒率高

经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对旧城乡四争地白背飞虱的带毒率进行检测,最高带毒率高达83.3%。这也是导致本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生的关键原因所在。

2.3 部分农民重视度不够,防治措施不到位

随着农民工工价的不断上涨,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对稻飞虱防治重视程度也随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往往错过病害的最佳预防时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品种需求越来越高,优质稻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占总栽插面积的85%左右。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如丰优香占、盈香一号等虽然品质好,但多易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这就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提供了有利的寄主作物环境。

3 防控对策

3.1 加强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为保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施甸县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县植保站、农推所、旧城农技推广站等站(所)长及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将稻飞虱监控及病毒病防治列为该县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实施,确保综合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3.2 强化宣传培训,提高病害防控技术水平

“治虫防病”是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技术措施。由于稻飞虱具有迁飞性、暴食性、爆发性、传毒为害等特点,苗期感病隐蔽性强,一般不易被发现,直至秧苗分蘖拔节才大量显现症状,此时已无法补救。为此,施甸县植保站携同各乡农科站,利用现场培训会、户长会、发放技术材料、电视宣传报道、发布手机信息(农信通)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发生情况和防治技术。促使农户充分认识病虫危害的严重性、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联防联控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防控技术水平,严防病害大范围暴发流行。

3.3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控病

依托热区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组织动员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群众,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中晚稻区域改种蔬菜、水果等作物,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危害和病毒继代传播;在往年的重灾区域,压缩中晚稻和玉米种植面积,改种蔬菜等旱地作物,减少飞虱迁移传毒。据统计,2009-2013年全县中晚稻区域种植晚稻的面积由2009年的400 hm2减少到2013年的210 hm2,减47.5%。

3.4 合理选用抗(耐)性品种

根据2012-2013年在旧城乡实施的2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较为显著,因此,选择抗(耐)病性强的品种显得非常重要。从2013年42个品种抗性试验结果看,抗性较好、产量高(病情指数由低到高,产量由高到低)的前5位品种依次为中浙优1号、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和Ⅱ优6号,产量分别为5 574.6 kg/hm2、5 065.8 kg/hm2、5 057.4 kg/hm2、5 048.1 kg/hm2、4 952.85 kg/hm2,建议扩大示范推广中浙优一号、宜优673和Ⅱ优6号。

3.5 加大监测预警力度,科学指导防控工作

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前期潜隐期长,后期暴发性强的特点,2011年以来,施甸县植保站携同各乡农技推广站,抽调专职测报人员,认真开展稻飞虱田间调查和灯下虫情监测工作。同时,结合田间稻飞虱虫量,应用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发的早期诊断与快速检测技术,检测带毒率,跟踪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准确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区域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保证防控效果。

3.6 推行无毒育秧技术

3.6.1 防虫网阻隔育秧

据2012年实施的防虫网覆盖育秧试验结果,秧田期防虫网覆盖育秧对白背飞虱的防效达100%,而常规育秧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仅为25%;分蘖末期防虫网覆盖育秧的病株率为14.5%,防效为49.1%,而常规育秧的病株率为25.1%,防效为11.9%;防虫网育秧的产量为3 129 kg/hm2,而常规育秧的产量为1 311 kg/hm2。由此看出,防虫网育秧能有效阻隔白背飞虱与秧苗的直接接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3.6.2 推行异地育秧

根据施甸县2011-2013年示范的异地育秧结果显示,秧田期异地育秧的白背飞虱防效达100%,而常规育秧的白背飞虱平均防效为22.8%~35.8%;本田期异地育秧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0.7~17.9,平均防效为72.6%~81.8%,而常规育秧的平均病情指数为34.8~62.3,平均防效为4.6%~34.8%;异地育秧的平均产量为6 018~7 572 kg/hm2,而常规育秧的平均产量为1 696.5~5 281.5 kg/hm2。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选择未发生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地区进行异地育秧,能有效避开白背飞虱传毒危害秧苗,从而培育不带病毒的健壮秧苗。

3.7 适时科学用药防治

3.7.1 秧田期药剂防治

非重发区常规育秧的秧田,播种前1 kg干种子用60%吡虫啉种衣剂(高巧)20 mL兑适量水调成药浆拌种;2叶1心时,用10%烯啶虫胺水剂750 mL/hm2兑水675~90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1次;移栽前2~3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900 g/hm2兑水675~900 kg/hm2均匀喷雾“送嫁药”防治1次;重发区采用防虫网育秧或异地育秧的秧田,在秧苗移栽前2~3 d,揭网或揭膜炼苗的同时,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900 g/hm2兑水675~900 kg/hm2均匀喷雾“送嫁药”防治1次。

3.7.2 本田期药剂防治

秧苗移栽10 d后,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 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900 g/hm2兑水675~900 kg/hm2防治1次。之后根据预测预报结果,适时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900 g/hm2,或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900 g/hm2和7.5%叶艳(2.5%辛菌·5%吗啉胍) 水剂 1 200 mL/hm2,兑水 675~900 kg/hm2喷雾防治,压低白背飞虱虫口数量,增强水稻抗病毒能力,降低病害流行。

[1]郭荣,周国辉,许东林,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物导刊,2010,30(8):17-20.

[2]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7-18.

猜你喜欢
防虫网晚稻粉剂
晚稻帖(外一首)
你家的防虫网选对了吗
防虫网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要点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一种专门针对蓟马的防虫网被开发出来
中国热科院专家研发新型简易防虫网种植蔬菜基本可以不打农药啦
丰收的田野
粉剂农药使用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