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明代云南诗人张含生平及其研究综述
孙丽丽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张含是明代云南的重量级作家,他一生经历了意气风发、仕途失意、潜心作诗、诗文刊印四个主要阶段,但当代文献中少有论及。现代学者对张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艺术特色、文学交游、与云南文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勾勒出其致力于诗文创作的一生以及对云南文学、保山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张含;生平;研究综述
明代诗人张含(1479-1565年),字愈光,又字用光,号禺山外史,又号坞月山人、禺同山人、白龙山人、潏艇钓翁、霞村逸叟、半谷闲人、九池放客、三桥野老、明台真逸、铁楼道人、板松山人,永昌府(今保山市)人,明正德二年举人。他仕途坎坷,七次赴京会试不中,后返乡,终生以诗文自娱,与杨慎一起建立永昌明诗堂,致力于诗文创作,并偶有刻印自己或友人的诗文集。张含著有《春园诗》、《张子小言》、《乙未鸣》、《贵精集》、《艰征集》、《愈光近稿》、《张愈光诗文选》、《张禺山戊己吟》等,《四库全书总目》录有《禺山文集》1卷、《禺山诗集》4卷。现代有《张愈光诗文选》、《张禺山戊己吟》及附作诗行世,共录诗870首(包含收录于《张愈光诗文选》和《张禺山戊己吟》的869首,另有张含曾孙张今傅记录下的绝笔诗1首),词6首,文45篇,是明代云南作品数量颇丰的作家。
张含祖籍本为江宁县朱门乡,其曾祖父张宗17岁时随父亲滴戍于云南永昌,张含祖父张昺遂在此定居。张含出生于书香门第,明代时,张含在永昌就被百姓称为“小杜甫”,时至今日,永昌民间仍流传着“杜甫后身”的轶事。《永昌府志》卷六十二《杂纪志》云:“明嘉靖年间,有请乩仙者,久不至,及降,问之,乩日:‘时在龙泉门外观杜子美蹴鞠,故迟迟耳。’人趋视之,则张含也。”[1]说明张含当时在永昌极富诗名,百姓以“小杜甫”称之。至清、至民国、至现代,当地的文人百姓都视张含为先贤。
(一)青少年时期
张含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张宗为人正直,在乡间有很好的声望。祖父张□注重教育,家庭也很富裕,为子孙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父亲张志淳1480年中云南乡试,1484年入京赶考,试礼部,高第及廷试第二甲第四人,从此开始步入仕途,声名逐渐显赫。历任文选主事、吏部主事、承德郎、稽勋署员外郎、考功郎中、稽勋署郎中、南京工部右侍郎等职。张含幼年跟随父亲在京做官,耳濡目染,接触了很多名流人士,学习了很多中原文学文化,并与杨慎订终身之交,留下了许多往来酬唱的诗文作品,至今仍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这一时期,张含“随侍(其父张志淳)之京”[2],接触主流文化,开始崭露头角。“正德丙寅(1506)年,(杨慎)与同乡士冯驯、石天柱、夏邦漠、刘景宇、程启充为丽泽会,即墨蓝田、永昌张含结社倡和。”[3]张含就是从此时开始与诸多诗友往来酬唱,逐渐显露名气。这一时期的诗作如《丙寅除夕简杨用修》和《除夕次用修韵》[4]等,都写得较为自然轻快,显得意气风发。
(二)求仕时期
张含受到父亲致仕的影响,7次入京会试不中,甚至在1536年受父亲张志淳“以尝赞罢镇复郡之议,为群小所诬”[2]一案的牵连,在永昌被武官家族出生的胡深之子胡志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大牢,张含生母沈氏运用聪明才智,不惧恶势力,抵御外侮,平息了这场变故,将其救出,但家道中落,使张含遍尝人间冷暖,从此失去了青少年时期那种强烈的入仕愿望。
历时近40年的入京会试之路是漫长的,在这期间,张含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壮年逐渐成为一个老翁,却依然没有实现自己整顿乾坤的夙愿,不得不说是遗憾的。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悲喜时刻,喜的是与杨慎在永昌的重逢,与诗友的往来唱和,以及自己日渐丰盈的创作成果。悲的是自己36年的付出依然无果而终。可以说,张含一方面对宦海的沉浮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另一方面则越来越从逍遥自在、与朋友交游的生活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在诗文创作中找到一种寄托,于是才有了其晚年隐居致力于写诗的志向。
(三)晚年隐居时期
张含仕途不顺、家道中落后,遂回家乡永昌,建“铁楼”和“明诗台”,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幸得遇到众多知音的提携,才华大展。张含结交的朋友很多,如杨慎、李梦阳、李元阳、木公等,与张含往来诗文唱和,或者相互进行诗文切磋,互撰序跋等,都给了张含很多帮助,使其在中原文学与地方文学的沃土中,创作出很多具有特色的诗文。张含诗文作品较多,其中也不乏佳作。张含将这些作品给朋友们看,向他们请教,很多人也给出了肯定,使得张含的作品多得以刊印,为当地文人所推崇,流传后世。他的作品集现在有记载可查的有近20种。但除了《张愈光诗文选》和《张禺山戊己吟》以外,其他作品大多已亡佚。
1548年杨慎将张含1524年至1548年间的诗作批选为《张愈光诗文选》,共八卷,我们能从中看到张含入仕的失意、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对磋跄岁月的惋惜、对诗友的深情厚谊。1549年又集1548年与1549年间的诗作为《张禺山戊己吟》,此时的张含心态更加平和,更多的将时间放在读书作诗著文上。此后几年中的诗歌又集为《张禺山戊己吟》附卷一卷,其中多有写景抒情的佳作。至1560年张含82岁高龄时,还有杨慎生前为其评选的《禺山律选》刻印。不仅如此,张含还积极参与到诗友的诗集评选工作中。1549年,71岁的张含与杨慎、李元阳、张志淳等人一起为丽江土司木公的《雪山诗选》进行评点,其中张志淳评点了16首19处,张含评点了7首7处。另外还刻印有《李杜诗选》、《唐诗五言绝句精选批》、《空同诗选》、《精选赢奎律髓》等。张含曾孙张今傅在《刻补禺山诗文选题后》记录了张含逝世前写作且现存张含诗集中未有的一首绝笔诗,诗云:“霜殿龙蟠海月生,忽闻夜半有钟声。寒山寺里声相应,万古人留万古情。”[5]张含对作诗的坚持可见一斑。
张含是云南明代作品数量颇多的作家,张含与其父张志淳、其弟张合三人的家族文学在云南也颇具代表性。赵藩《重刊张禺山先生诗文集序》中说张含“当于安宁杨文襄为有明一代滇中二大家,质之海内而无愧色者也”。研究张含的论文不多,更多的学者不拘泥于旧论,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研究张含生平、创作情况、交游情况和评价张含文学创作的特色、成就及其与云南文学的关系。当代学者对张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基本上为学术论文的形式,只有极少数的学位论文。
(一)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张含生平与年谱。如:白建忠《张含的杜诗学及其创作实践》[6]对张含生平与著述中的几个问题诸如张含出生时间、中举的真实性等进行了考证,对钱谦益、黄宗羲认为张含“不第”或“下第”,经过其他记载的佐证,证明钱、黄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并将文献中可见的张含著作名目和现存善本名目进行了列举,对张含主张学习杜诗应该“不矜于形而矜于神”,认为融会贯通后方能学得杜诗之真味,及其秉承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精神,谱写了大量的“诗史”之作,生动地反映了明代云南广阔的社会图景,感情深挚,格调悲慨,为后人了解明代云南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虽然有涉及到张含诗学思想的研究,但并未深入展开。另外有姜晓霞《张含年谱》[7],则是专门对张含生平的研究,其后附录张含年谱,填补了张含年谱研究的一大空白,可惜当中有一些年份尚属空白,有的年份记述的也是张含友人的事迹而非张含本人的活动轨迹,所以还不够全面与成熟。再有笔者的《张含年谱新编》[8],经过整理与查证,丰富了对张含一生活动轨迹的认识,并对诸如张含和杨慎的相交、张含入京会试的时间、张含弟弟张合出生时间等问题做了进一步考查,纠正了部分史料的错误,明确了其生平中的一些重要时刻,但也因资料不足,有些问题依然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去求证。
第二方面是张含诗文的艺术特色及评价问题。如:余嘉华《张含对明前七子的呼应与突破》[9]认为张含作为李梦阳的学生,自然受到“前七子”文艺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与“前七子”有呼应,又有突破和超越,有独创精神,其诗以情胜,自成一家。然而,作为杨慎的至交,杨慎诗文主张是同其师李东阳一脉相承的“博综”论,他赞赏李梦阳、何景明,但反对前七子及其浅薄的追随者对诗文宗法的固执拘泥,所以不如李、何那样走极端,所以,张含不能简单的归派于“前七子”,关于这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冯小禄的《张含应归为哪一派?——兼谈古代文学研究中作家的归派问题》[10]一文中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另外,云南省社科院省志办的蓝华增有《〈四库全书〉张含诗评语的失误》[11]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误评张含诗辩》[12]两篇文章中,对四库全书中引用杨慎评张含的内容做了辨析,认为《四库提要》张含诗文提要引用杨慎评张含文的部分,缩写尚得大意;但舍弃杨慎评张含诗的部分,却是不对的。杨慎的态度是:对张含的文褒中有贬,而对其诗则持赞扬态度,他说张含“博极群书,条入叶贯,雄辩邃古,神搜霆击,上猎汉魏,下汲李杜,寝歌途咢,鞠明究曛,弗工弗庸,弗似弗止,兹其愈光之诗乎!句必弓左,字必科籀,万卷之富,聚若囊括,一经之士,不能独诂,兹其愈光之文乎!”四库馆臣据此评文之语,加以片面引申,作为评价张含诗的评语的根据,并进而臆测张含的成名乃是杨慎谬奖所致,是毫无道理的。造成失误的原因,是四库馆臣所依据的版本,只是当时流传于京师的只包含张含部分应酬诗的“江苏巡抚采进本”,而未见到包含全部张诗的足本,并误将杨慎对张含文的评价移用于张含诗。可以说,应该在全面研究张含诗歌的基础上来评价张含诗歌的价值,不能以偏概全。
第三方面是张含的文学交游情况。如:姜晓霞《情深意笃,亦师亦友——杨慎与张含的交游及其影响》[13]一文,以杨慎与张含的文学交游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杨慎被贬云南后与张含的交游,将两人相互酬唱的是做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对两人的文学往来有比较完整的介绍,但对于两人的相互影响研究则显得不够成熟。姜晓霞另有《张含文学交游考》[14]一文则对张含与杨慎、李梦阳、任瀚、顾璘、李元阳、汤世贤等的交游与以杨慎为中心拓展的张含交友圈做了研究,但是主要着力点放在了交游活动,对相互影响的研究比较简单和宽泛,不够深入。再有李宇舟的《从“总角之交”到“白首唱和”——张含与杨慎的交游考》[15]一文,从张含、杨慎父辈的交往入手,说明二人因父辈结缘,此后多次相见、诗文唱和、彼此慰藉的深厚友谊,尤其是文中对两人相见时间的查证,颇具参考价值。
第四方面是张含与云南文学的关系。有姜晓霞《张含与云南文学》[16]一文,主要探讨张含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如建立明诗台、开设书局等,为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学位论文现在可见的成果仅有两篇
一篇是张兴娟的硕士毕业论文《明代诗人张含的诗歌观及创作实践初探》[17],文章首先从本质、创作、批评鉴赏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张含的诗歌创作观念,总结了张含的四种主要观念,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诗贵于神”的本质论,包含了“作家论”、“文质说”、“兴寄说”的创作论,“精严说”。其次,探讨了其诗歌观的形成背景和原因,从其诗歌创作实践中印证其对诗歌创作观念的独特感悟。最后,对他的交游情况和实际创作也做了较为全面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凸显他对云南文学、保山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文章的选题很有针对性,对张含诗歌观念和创作实绩的分析颇见功力,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张含的诗歌魅力。另外一篇是笔者的《张含生平考辨与诗歌研究》[18],从生平、交游、诗歌三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生平方面,编写了《张含年谱新编》(此年谱后经过修改,单独发表于《保山学院学报》),极大地补充、丰富了对张含生平的了解,并由此划分出张含一生重要的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侍父读书,意气风发;壮年时期科考漫游,家道中落;晚年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考证了张含自先祖张杰滴戍云南开始有资料可查的共有10代,家族成员众多,其中,张志淳、张含、张合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成绩显著,且具有承继关系,在云南颇具代表性。其次,交游方面:主流文学界、地方文学圈中的诸多文人如杨慎、李梦阳、李元阳、木公等人对张含的文学思想、创作手法、诗歌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促使其诗歌创作日益精进。张含建立“明诗台”,设立家塾、刻印诗友文集,引入主流文学,以及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也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永昌文学发展。最后,诗歌创作方面:张含诗歌从题材分为写景抒情诗、滇西诗史、交游之作;从体裁分为往体诗、半格诗,格律诗,词(仅存《生查子》六阙)三类,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上诸名家的广泛学习、对内容形式的开拓,但也体现出诸如所学博杂,与主流文坛风气不很匹配;词藻堆砌、古拙拗口;所处地域的局限,不利于流传等局限性。
对于张含的研究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已经开始有越来也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他诗歌,关注他的交游,关注他的贡献等,作为云南地区数一数二的著名诗人,对张含的研究是具有价值的,值得更多的学者关注与研究。
[1] 永昌府志[M].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版,卷六十二,杂纪志·轶事.
[2] 保山市文化局编.保山碑刻[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3] 杨慎全集[M].養拙山房藏板,乾隆乙卯年重鐫,“杨慎年谱”.
[4] 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M].诗卷六·明五.
[5] 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M].文卷八·明七.
[6] 白建忠.张含的杜诗学及其创作实践[J].杜甫研究学刊,2010,(2).
[7] 姜晓霞.张含年谱[J].保山师专学报,2008,(1).
[8] 孙丽丽.张含年谱新编[J].保山学院学报,2012,(6).
[9] 余嘉华.张含对明前七子的呼应与突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1).
[10] 冯晓庐.张含应归为哪一派——兼谈古代文学研究中作家的归派问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1] 蓝华增.《四库全书》张含诗评语的失误[J].保山师专学报,1997,(2).
[12] 蓝华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误评张含诗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3] 姜晓霞.情深意笃,亦师亦友——杨慎与张含的交游及其影响[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4] 姜晓霞.张含文学交游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5).
[15] 李宇舟.从“总角之交”到“白首唱和”——张含与杨慎的交游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2).
[16] 姜晓霞.张含与云南文学[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7] 张兴娟.明代诗人张含的诗歌观及创作实践初探[D].云南大学,2010.
[18] 孙丽丽.张含生平考辨与诗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2.
[19] 云南丛书集部之五·张禺山诗文选(一)[M].云南图书馆藏板(甲寅年初).
Life Story and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f Zhang Han, a Poet of yunnan in Ming Dynasty
Sun Li-li
(School of Hnmanities, Baoshan College,Baoshan,Ynnnan,678000)
Zhang Han wa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Ynnnan in Ming Dynasty. He lived throngh high-spirit and vigor, career frnstration, devotion to poetry writing and poetry pnblication, bnt all these were rarely written in the literatnre. The researches on Zhang Han made by modern scholars mainly focns on his life story, artistic featnres, literary friends and some related activities with Ynnnan literatnre, which ontlines his commitment to literary creation and his contribntion to Ynnnan literatnre and Baoshan literatnre.
Zhang Han, life story, research snmmarization
I206.2
A
2095-6266(2015)03-068-04
2015-2-27.
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明代士文化群落研究”(6Y009E)。
孙丽丽(1985-),女,云南保山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